欧洲进入“母系社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04:41 1

摘要:放眼全球范围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多以男性居多,然而,在欧洲,越来越多女性在政府部门从事要职,并且女性所占比例相较其他地区普遍偏高,大有“母系社会”的特征,为什么欧洲会呈现这一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吗?

放眼全球范围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多以男性居多,然而,在欧洲,越来越多女性在政府部门从事要职,并且女性所占比例相较其他地区普遍偏高,大有“母系社会”的特征,为什么欧洲会呈现这一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吗?

在母系社会时代,女性在家族继承、财产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中国云南省的摩梭人为例,他们被称为是现存母系社会的活标本,保留下来的个别习俗与古代的母系社会仍很相似。古代母系社会流行“走婚制”,男性婚后迁入女方家族“从妻而居”,子女归属母系家族。女性主导采集、农业等稳定生产,男性负责狩猎等流动性活动,财产由舅父传递。

父系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多采取一夫一妻制,女子婚后加入男方家族“从夫而居”,子女归属父亲的家族,财产由父亲传给子女。男性主导农业、畜牧业,以及经济社会活动。在父权最大的时候,甚至对妻子、儿女都有生杀之权,时至今日,在印度农村地区还有这种类似的习俗。

1.政治:平分秋色

根据各国议会联盟(IPU)2025年8月的数据,欧洲各国议会(下院和单院制)中女性议员平均比例达到31.5%,远高于亚洲的22.1%、中东和北非的18.1%,也稍高于全球平均的27.1%。

其中北欧国家更是女性参政的领头羊,据欧盟2023年性别平等报告显示,北欧国家通过“性别配额制度”提升女性参政比例,如芬兰议会中女性占比达46.5%,总理桑娜·马林领导的政府中女性部长占比63%。

通过将性别平等纳入战略治理框架,推动社会福利政策,这种情况在欧洲很多见。如德国默克尔(执掌政权十六年,被称作"欧洲保姆")政府通过《家庭暴力防护法》,意大利梅洛尼政府提升女性在国防部任职比例,许多欧洲政党自发采用内部性别配额制度。

目前全球已有27个国家由女性担任国家元首,未来女性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2.教育:女胜男

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上超越男性,据2020年欧盟数据显示,女性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55%,如冰岛女性大学入学率达65%,为政治参与奠定基础。

3.文化:女士优先

欧洲的女性主义思潮和社会运动历史悠久,北欧“女士优先”传统与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削弱了男性特权。此外,北欧的“圣母文化”推动了性别观念的全球传播。

欧洲媒体对性别平等问题保持高度关注,经常发布各类性别平等指数和报告,形成舆论监督压力。欧洲性别平等研究所(EIGE)每年发布性别平等指数,对各国形成软性竞争压力。

4.经济:女企业家更棒

北欧国家的普遍高福利制度为女性参政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是高质量公共托儿系统使职业母亲无需在工作和家庭间做出艰难抉择。

欧洲性别平等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性别平等指数每提高1分,人均GDP相应增长0.5%-0.8%。据麦肯锡研究显示,性别平等可释放28万亿美元全球GDP潜力,北欧国家女性创业率高达40%,远超全球平均。如能充分发挥女性经济潜力可使2025年欧盟GDP比常规情景增加3.1万亿欧元,提升10%。

另据BCG报告显示,女性创办的初创企业投资回报率高出男性35%。还有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女性成员最多的十家公司的运营利润率比女性成员最少的十家公司高出65%。

5.社会:文明进步

从人类文明视角,欧洲女性高比例参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研究发现,女性政治家更倾向于推动教育、医疗、儿童保育等"软性"政策领域,而欧洲在教育、就业、健康领域取得的成就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其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曾指出,女性参政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治制度的信任。这并不难理解,一个代表性充足的议会理应反映社会的人口构成,而女性占人口的一半,其在议会中的存在感增强无疑提高了民主制度的完整性。

欧洲或许有点乱,但在性别平等这方面,或许再次走在了世人前面。

来源:文化酷旅与酷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