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首次系统阐述了阿里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路线图。他宣布,阿里云不再只是一家“云厂商”,而是定位为“全栈AI服务商”。
一场23分钟的演讲,让阿里市值暴涨2200亿港元,这是资本市场对吴泳铭和阿里AI战略的最直接投票。
9月24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首次系统阐述了阿里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路线图。他宣布,阿里云不再只是一家“云厂商”,而是定位为“全栈AI服务商”。
同时,他抛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阿里过去十年在云和AI投入的总和,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大投资纪录。
吴泳铭
战略蜕变,从云计算鏖战到AI全栈布局
两年前的阿里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红利消退,消费互联网创业热潮降温,底层云用量增长乏力。阿里股价持续下跌,市场对阿里云的增长前景充满疑虑。
吴泳铭于2023年临危受命,一肩挑起了阿里集团、阿里云和淘天集团三个CEO职位。这位阿里4号员工、第一个程序员,在回归后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他首先明确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并对业务优先级进行重塑。在吴泳铭看来,AI将是阿里走进新时代的引擎。
吴泳铭的战略调整可谓大刀阔斧。他果断推动阿里云向“AI驱动,公共云优先”转型,专注有竞争力、可持续毛利、营收可复制的公共云产品,减少项目制的销售订单。
做这个决策并不容易。当时,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徘徊在低个位数,被利润率低、交付重的传统大集成项目拖累。转向新战略后,本就放缓的增速压力势必被放大,必然会有短期阵痛。
一位阿里高管如此评价吴泳铭的决策风格:“他从不夸夸其谈,但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在说话。他不会把时间花在寒暄客套上,就像他点名核心和非核心业务直接打明牌一样,开会也直指重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拖泥带水。”
事实证明,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收获的长期回报是巨大的。
进入2025财年,阿里云的业绩出现显著的U型反弹和加速增长。根据最新财报,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AI相关收入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带动公共云需求持续上升。
在技术层面,阿里云是国内首批提出开源大模型路径的基础模型供应商。自2022年9月发布通义模型之初,就坚定了开源路线。如今,通义系列已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下载量超过6亿次。
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TO周靖人发布了多款通义系列模型迭代新品,包括旗舰模型Qwen3-Max。这一模型在多项国际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其编程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达到全球第一梯队水平。
商业化落地,AI渗透与生态构建的双轮驱动
在AI时代,技术领先是基础,商业化落地是胜负手。吴泳铭深谙此道,为阿里云选择了一条“开源+行业渗透”的双轮路径。在商业化落地方面,阿里云已经渗透到制造业、金融、汽车等多个核心领域。
阿里云还先选择了“最难啃的骨头”——在制造业落地AI应用。
阿里云与西门子在大模型上展开合作,最新发布的工业智能系统能够完成订单调度、生产、仓储物流、货物分拣等具体任务。阿里AI帮助伊利改造了“研产供销服”的链路,接入基于通义千问打造的BI工具后,查询效率大幅提升。
据统计,阿里云全栈AI云支撑95%以上的中国车企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产品升级,60% 中国智能驾驶的AI算力来自阿里云。
这一数据凸显了阿里云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包括平安集团、建设银行、渣打集团、雅迪、荣耀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企业都与阿里云在AI应用落地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报告显示,超7成的《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阿里云渗透率排名第一。这一数据印证了阿里云在企业级市场的领先地位。百炼平台正成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首选技术底座,企业级Agent月均创建量近8.4万个,单月最高突破9.8万,创下历史新高。这表明AI应用已从“试点探索”全面迈向“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
未来愿景:ASI战略与行业变革的深远影响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最具前瞻性的表述,是关于AGI与ASI的思考。他认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这一判断将阿里云的战略视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吴泳铭将通往ASI的路径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是“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这一清晰的路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为实现这一愿景,吴泳铭明确了阿里云的两大战略路径: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打造“AI时代的Android”;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
吴泳铭宣布,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根据远期规划,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提升10倍,这意味着阿里云算力投入将指数级提升。
这一投入规模甚至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彰显了阿里在AI领域的决心。吴泳铭判断,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显然,阿里要做其中的一个。这一判断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响。方舟投资时隔四年重启阿里持仓,斥资约1630万美元购入其ADR。多家投资机构上调阿里目标价,对其长期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吴泳铭的ASI愿景虽然宏大,但背后反映的是AI竞争正在全面升维。
大模型作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地位正在确立,AI Cloud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形态正在形成。未来五年,全球AI累计投入将超过4万亿美元。
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企业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应用AI,更是如何在AI生态中定位自身。
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吴泳铭的ASI路线图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当AI开始自主行动甚至自我迭代,企业的竞争壁垒在哪里?
随着AI能力从“辅助人”向“超越人”演进,企业需要构建的是与AI共生的能力体系。不仅仅是应用AI工具,更是要重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甚至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创新型企业已经开始布局AI原生应用生态。以红熊AI为例,聚焦于为企业提供AI驱动的决策智能解决方案,其技术路线与行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吴泳铭和他的团队已经将阿里云打造成了中国唯一具备软硬一体垂直整合能力的公司,成为全球四朵超级AI云中唯一的中国企业。但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真正的焦虑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能否在AI进化速度超过企业学习速度的时代,保持不被淘汰的竞争力。
吴泳铭的3800亿赌注,背后是对AI终局的深刻思考。当AI不仅能够理解世界,还能改变世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巨头之下,中小企业领导者需要思考的是:当下一个智能时代来临,自己的企业将在哪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阿里云已经在新起点上加速奔跑。
来源:红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