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姐妹们,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幕:
孩子一脸羡慕地告诉你:“我的朋友小A有自己的手机!”
这句话,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着孩子眼巴巴期待的样子,你心里一紧,回了一句:“你现在还小,不需要。”
孩子立刻变脸:“你就是不信任我!”
他闹得不可开交,然后你开始自我怀疑:我到底该不该给他手机?给了会不会沉迷?不给他会不会被同龄人排挤?
我特别懂这种拉扯。因为我就实实在在经历过。
糖球刚上初中的时候,我俩围绕着这个事儿狠狠地纠结了一阵子。
最终,我还是把手机交到他手里了。当然,是在规则明确、边界清晰的前提下,不是完全放开。
现在,我想把这一路的挣扎、思考、试错和方法,分享给姐妹们,和大家沟通交流,以及尽可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01
不给手机的焦虑 vs 必须给手机的现实
先说说我为什么即便顾虑重重,最后还是给了糖球手机。
现实1:孩子学习离不开手机
上初中之后,他们的作业量陡增。最要命的是,很多练习都在平台App上完成。
英语听口练习、各科作业的布置、班级资料下载……都需要手机。以前我还可以“借他手机”,但后来发现,这样效率太低了,他每十分钟就来找一次我,烦不胜烦。而且有时候我们大人有事不在家,很是麻烦。
现实2:社交系统已经搬到线上
现在的初中孩子的社交已经从“放学一起玩”变为了“回去线上聊”。有次他回来特别沮丧,说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信息,但他不能看。
从上学,孩子就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上了初中圈子更明显,这方面,也是他用手机的刚需。
现实3:手机是安全联络工具
自从上了初中电话手表他已经不带了,说太幼稚,周末他出去玩,没有手机是真联系不上,只能我干着急。我们最终发现:不是孩子离不开手机,是我们也离不开手机对孩子的“守护功能”。
但说句实话,手机给出去了,我也害怕。
我害怕他沉迷短视频、沉迷游戏、害怕他和网上陌生人聊天,害怕天天看电子产品影响视力,害怕孩子因为玩手机变得不爱沟通。
这些害怕很真实,也很合理。但逃避没有用。
对老母亲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给不给手机”(毕竟早晚都逃不开),而是“怎么给、什么时候给、如何让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机”。
02
什么时候给手机?三个比年龄更关键的判断标准
我们很多妈妈会问:“七七,到底孩子几岁可以给手机?”
其实,小孩性格差异太大了,比“几岁”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有没有准备好,你有没有准备好。
我给大家总结了三个核心判断维度:
1.孩子的自控力达标了吗?
观察维度:
·孩子做作业是否能自主、不拖拉?
·约定时间玩平板/看电视后能否自觉关掉?玩10分钟就是10分钟?
·你限制ta的时候,ta会不会情绪崩溃?
举个例子:糖球有一阵迷上奥特曼卡牌,能连续玩1小时不撒手。我们约定每天只能玩30分钟,他能守住这个时间,我们才考虑给他更大“权限”。
2.“玩手机”的规则,提前立好了吗?
手机给孩子,不等于“彻底自由”。
我们家的【手机规则公约】是糖球和我一起制定的,内容包括:
✔工作日只能用于学习类应用
✔游戏/娱乐每周末2小时
✔晚上9点后手机上交,统一放在客厅充电
✔不带手机上床,不在厕所玩手机
✔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
✔ 不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姓名、学校、住址);绝不与网友见面;收到奇怪信息立刻告诉父母
✔ 责任与后果:如果违反协议,会暂停手机使用一天。
重点是: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宣布”,而是亲子共定,孩子更愿意遵守。
3.父母准备好“放手”了吗?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有的妈妈给了手机,但天天盯着后台监控、检查聊天记录、隔三差五偷偷翻看……最后孩子反而学会了“防备”,亲子间的矛盾会很多。
其实,各位老母亲应该:
·能接受孩子使用手机时的不完美(比如偷看了个短视频,但及时自觉停下)
·能用尊重而不是命令来沟通规则
·能借助工具进行“温和干预”(比如用手机的家长模式锁上非学习类的软件,而非直接和孩子冲突)
03
如何科学地“给孩子手机”?
姐妹们,给孩子手机这事,不是一次性通关,而是需要不断观察孩子的情况,循序渐进推行。
我整理了一套“科学给手机”的五步走法,亲测有效
第一步:前期准备
观察孩子作业能否按时完成。
给孩子iPad,约定玩耍时间,看他能否守约。
我们可以综合评估下,至少孩子大部分时候可以“守约”,再考虑给他手机。
第二步:设立公约
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协议书”
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家里的明显位置(我们贴在书桌的墙上)
关键点包括:时间管理、娱乐规则、内容边界、惩罚与补偿机制
第三步:正式启用
正式给孩子配手机(建议初中阶段)
绑定家长App账号,设置使用权限
我给糖球手机里的娱乐类app上了应用锁
同时给孩子一点“自主权”,让他知道这是“被信任”而不是“被监控”
第四步:引导陪伴
孩子刚拥有手机时,陪伴比限制更重要。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手机内容,教会他们区分“好的用法”和“坏的用法”。
这里推荐一个“内容三色分类法”:
红色内容:淫秽色情、暴力游戏、打赏直播——不良内容,需严格限制。
橙色内容:益智类游戏、电影视频、短视频——中等刺激,需监督使用,设定时间。
绿色内容:创作类App、编程、摄影、写作工具——可激发创造力,鼓励使用。
当然,偶尔和孩子一起看个短视频、笑一笑,这也是亲子沟通的机会,不需要完全禁止。
第五步:温柔并坚定的执行约定
在游戏时间快结束时,我会提前提醒糖球:“还有15分钟,把握好时间。”这样他有心理准备,不会因为突然被打断而情绪激动。
糖球外出也会带手机
偶尔,我也会允许他有几分钟的超时,但原则绝不能轻易破例。比如今天因为某种原因让他多玩一小时这种,绝对不行。孩子很会钻空子,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他就会经常要求这种“特殊情况”。
不管怎么说,手机这个东西只是个工具,如何用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做得好,手机可以是“成长的加速器”;做不好,手机才会变成“精神鸦片”。
我们要接受孩子成长中“试错”的部分,也要在关键节点立好“护栏”。
写在最后
姐妹们,我们都知道,手机总有一天要给,就像孩子总有一天长大。
我们不能把他们困在笼子里,但可以做一张“有温度的网”,既能兜住他,也能提醒他边界在哪里。
手机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它是孩子面对世界的第一块屏幕,也是我们育儿理念的一面镜子。
请记住:
你不是要赢过手机,而是要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共建感。
当孩子在迷失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和你聊聊;
当他做错事时,敢于来找你而不是躲避;
那时候,手机是不是“危险品”,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给手机,也是在给自由。
而每一次“边界内的自由”,都让孩子多长出一点责任感、独立感、自控力。
孩子长大了,手机是他的工具;
但你,是他永远的依靠和指引。
你可能还喜欢读·
···
·
·
·
·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来源:上官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