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说“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12:37 1

摘要:一年之中,总有特定的日子被全球各大文明赋予无可替代的庄严感。从巴黎到新德里,从七月的华盛顿到十月的北京,那就是"国庆日"。

文 | 沈素明

人类是如何发明国家这个概念的?

一年之中,总有特定的日子被全球各大文明赋予无可替代的庄严感。从巴黎到新德里,从七月的华盛顿到十月的北京,那就是"国庆日"。

这一天,我们被集体仪式感所包裹——旗帜升起,军乐奏响,人群聚集。庆祝一个“国家”的诞生或独立。

这是一个被所有现代人类习以为常的政治概念。

但是, “国家”这个概念,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不是一种自然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为了解决效率、安全和规模化这三大组织难题,所完成的政治工程学的终极发明

今天咱们从历史的纵深中,重新审视“国”的起源,并理解不同文明的庆典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价值追求

一、“国”的起源:人类政治组织的三次跃迁

要理解现代国家,必须回到其演进的起点。人类的政治组织,从数万年的血缘部落,到今天的民族国家,经历了三次跃迁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组织逻辑非常简单且刚性:血缘。你属于哪个氏族、哪个家族,你的身份、义务、权利便被锁定。那时的“我们”,是基于血脉亲情的“我们”。

农业革命带来的定居生活,是第一次组织重构的催化剂。人们开始在特定的地域上耕作、生活、积累财富。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社会认同的基石从“垂直的、不可选择的血脉”,转向了“水平的、可界定的土地”。当部落开始有了固定的疆域、有了共同面临的河流或山脉,地域的概念取代了血缘,成为定义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在中国历史中,这便是从炎黄部落到夏商周时期疆域观念的雏形。早期的“国”,是诸侯的封地,是带有血缘色彩的地域单位。

随着技术和财富的集中,城市开始成为文明的中心。城邦的兴起,标志着政治组织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

在古希腊,城邦(Polis)不再是简单的血缘氏族聚居地,它拥有明确的公民概念、有公共的政治生活、有超越族长制的君主或共和体制。在罗马,法律和制度的复杂性开始压倒单纯的血缘或地域。

在这一阶段,“国”的概念开始与制度和法律捆绑。

一个人的归属感,不再仅仅来自他脚下的土地,更来自他作为公民所拥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国”的概念更加残酷,它代表着排他性的疆界、统一的法律、以及动员战争的能力。

政治权力的核心,从血脉的神圣性,转向了治理的有效性

真正的现代“国家”(Nation-State)概念,直到近代才真正成型。它的诞生地,公认为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个条约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两大基石:

1.排他性主权: 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的、排他的权威,不受外界干涉。

2.内政不干涉原则: 各国互不干涉内政。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内部:民族意识的觉醒。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某个国王的臣民,而是拥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命运的国民

你看, 现代国家的建立,是一场身份的转换:人们从服从于“神授君权”的臣民,转变为服从于“人民主权”的国民。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国庆节诞生的根本逻辑:我们庆祝的不是一个王朝的延续,而是一个拥有主权的共同体对自我的确认。

二、中国独特的演进:从“天下”到“国家”的观念革命

在这一漫长的演进中,中华文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即从宏大的“天下”Tianxia)观念,到近代被动接受“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的观念革命。

在传统中国,“国”与“家”是紧密相连的,但更宏大的概念是“天下”。

“天下”的核心理念是文明等级秩序: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结构。这种观念下,归属感来自于对文化、制度和礼仪的认同,而非单纯的血缘或地理边界。

皇帝是天子,是天下共主。那时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体”。它在内部追求大同,对外追求华夷之辨,但其政治合法性源于天命文化感召力,而非现代的主权法理。

西学东渐,特别是19世纪列强的船坚炮利,对这种天下观念造成了致命的冲击。

当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带着明确的主权、边界、条约概念出现时,中国的“朝廷”才痛苦地意识到,国际竞争的规则早已改变。

那问题来了, 中国的现代国庆,庆祝的是什么?

它必须完成两项任务:

1.政治上的革命: 终结帝制,建立共和,最终实现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获得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主权合法性。

2.文化上的整合: 将传统的文化认同(天下)与现代的政治认同(国家)相融合,建构出“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这一现代共同体概念。

所以,中国国庆日(10月1日)的象征意义,是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世界的庄严重生。它既包含西方语境中“独立宣言”的政治主权宣示,又承载着东方文明“大同”理想的现代延续。

三、世界各大文明的庆典表达:理念与制度的镜像

国庆日,是各国对“国家是什么”这个问题,所进行的一场最隆重、最公开的集体价值宣示

你想想看, 全球的庆典方式为何如此不同?因为它就是该国立国理念和制度基石是不同的

我们来重点解读几种差异:

美国独立日,没有中央政府组织的宏大阅兵,绝大多数是民间自发组织。人们庆祝的是1776年《独立宣言》中所确立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抽象理念。

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国家是为个人自由服务的工具。庆祝的核心是个人权利的胜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的展示。所以,它以轻松、多元、家庭式的BBQ和烟花为主要形式,这与它的立国哲学——强调地方自治、警惕中央集权——高度一致。

法国7月14日,庆祝的是攻占巴士底监狱,象征着人民主权的觉醒,是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精神。因此,它的阅兵和游行,充满了共和精神和对自由、平等的价值宣示。

而俄罗斯5月9日的胜利日(也具有国庆功能),庆祝的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你发现没有, 这种庆典的重心是集体荣誉历史记忆。它通过红场阅兵等形式,不断确认自己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功绩和地位,强调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国庆庆典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双重性

·对内: 它是一种绩效合法性的展示。群众游行中各行各业的成就展示,主题从早期的政治口号转向今天的生活愿景和科技成果,目的是向国民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发展是有成效的。这连接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激发了情感共鸣

·对外: 阅兵仪式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和平展示,更是对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信号:一个负责任的、具有高度民族自信的大国正在崛起。它体现了从1949年的“站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的时代演进。

四、深层逻辑:庆典仪式与国家的合法性建构

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和组织管理专家,我深知仪式对于任何组织的价值。国庆庆典,就是现代国家用以强化身份、重塑记忆、建构合法性的终极“超级仪式”。

任何大规模的集体仪式都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身份确认: 在这一天,所有地域、阶层、职业的人们被同一个符号(国旗、国徽、国歌)所连接,暂时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差异,强化了国民身份的认同

·记忆重构: 庆典通过特定的历史叙事,塑造和维护集体的历史记忆。例如,通过阅兵对军队的致敬,通过游行对特定历史事件的重现,它告诉国民:“你的过去是这样的,所以你的未来也将是如此。”

·情感动员: 隆重的仪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和集中社会情感,它将抽象的“爱国主义”转化为具体的热血沸腾和共同体归属感,为国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基础。

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其合法性(Legitimacy)。庆典仪式,正是对这些合法性来源的集中宣示:

·历史合法性: 通过回溯建国时的艰辛、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觉醒,证明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绩效合法性: 通过展示经济、科技、国防上的成就,获得民众的认可,证明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价值合法性: 通过反复宣扬“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或“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核心价值,凝聚社会共识,证明国家制度的合理性

国庆节,便是这三种合法性来源的集中爆发与对外输出

五、全球化时代的“国”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国家”这个概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

你看, 传统的领土主权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跨国传播、以及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超国家治理问题的挑战。信息和资本的流动速度,已经远超国界的限制。

但同时,国家认同的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一个稳定的、有力的、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共同体,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国庆,便是这种安全感和共同体意识的集中投射。

现代文明不是“反国家”的,而是要求国家能够更好地完成其“政治工程学”的使命——在不断演进的效率与成本博弈中,持续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治理。

国庆不仅仅是庆祝,更是思考:我们所在的这个“国”,从何而来,正在向何处去?理解“国”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中的三次宏大跃迁,以及各大文明在国庆日所表达的深层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重新定义我们的文明自信与共同体认同

祝你假期快乐,关注一下我吧!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