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式宠妻哲学vs4岁断奶巨婴:“俄狄浦斯期”种的祸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7 05:55 3

摘要:他每天围着妈妈转,工作之余几乎都在家中,不愿意社交。亲戚朋友给他介绍女朋友,他既渴望见又胆怯见。

母亲节期间,有博主发文:

亲戚家26岁独生子男孩英俊潇洒,工作体面,但是,一直没有女朋友。

他每天围着妈妈转,工作之余几乎都在家中,不愿意社交。亲戚朋友给他介绍女朋友,他既渴望见又胆怯见。

男孩小时候很“幸福”,母乳喂养一直至4岁才断奶,他有一个习惯时,每晚睡觉时要用两只小手抓住妈妈的乳房,否则就会大哭大闹。

到了青春期,他甚至在睡梦中趴在妈妈身上,每当妈妈换内衣时,他都要偷偷看,并产生莫名其妙的性冲冲动。

当同龄小孩背上书包摆手与妈妈说再见时,他总是要用小手抓一下母亲的乳房,像是奖励自己,安抚自己的情绪。

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他欲找一位像母亲一样的女朋友,体态丰盈,然而,每当遇到心仪的对象时,他内心就在矛盾中撕裂,总有一种罪恶感,他觉得他喜欢的女朋友就是母亲的替身,他怎么能和母亲建立恋爱关系呢?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

通俗的说法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

唯一的、关键的是“夫妻关系要和谐平衡”

夫妻关系是优先权

知名演员冯巩在个人自媒体上发了一段家长里短的幽默视频:

视频中,冯巩美滋滋地坐在沙发上,一边悠闲地嗑瓜子,一边看电视,突然传来了女儿告状的声音。

女儿委屈地说:“爸爸,我被人骂了”。

冯巩:“别拦着,谁骂的?”

听到女儿说:“你媳妇”三个字,冯巩的一瞬间放下正在往嘴里喂的瓜子,眼睛瞪得圆溜溜,强压住自己得无奈说:“那就更得找我,我还管不了她了,你别拦着”

令网友没想好到得是,他拿起电话低声说:

“媳妇啊,你可太不像话了,听我说话,这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呀,这都是我得责任。以后呀,像这样得事,你就直接骂我不就完了嘛,省的你走弯路”。

夫妻之间遇到这样“骂”,谁心里不甜呢。这样得夫妻关系家里不和谐都很难,亲子关系不好更难。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强调: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成长在父母相爱得家庭,孩子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得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个和自己年龄段非常不相符事情。

父母是小孩子心中的神

咨询师于东辉在他的文章《爸爸在月亮上砍树》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小男孩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妈妈安慰他说:“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面,现在正在里面砍树。”

实际上,男孩的爸爸几年前就去世了,妈妈不忍心告诉儿子残酷的真相,于是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个谎言让儿子的眼睛充满了光,虽然他与妈妈居住在一个抬就能看见天的漏水的破旧房子里,但每到夜晚,他就会微笑着看着月亮。

他相信妈妈的话:爸爸在月亮上砍树呢。几年后,妈妈也去世了,但男孩坚强地活了下来。每当遇到挫折与苦难时,他只要抬头仰望月,彷佛有一双慈祥的眼睛,正热切地注视着自己。

几十年,男孩成了国内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已经修造起无数的高楼大厦。

在3~6岁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强大,像动画里的大神一样,无所不能。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

这个故事表明,父亲并不需多么成功,多么强大。

然而,生活中常有的情形是,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不能干、挣钱太少,结果儿子就学会了用挣钱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会和妈妈一起嘲笑爸爸,这不仅会让爸爸受伤害,也会让这个孩子看不起爸爸,从而不愿意向爸爸认同,最终就表现成不愿意向男性认同,并在以后成长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丈夫表现出对妻子不尊重,女儿从小就会表现成不愿意向女性认同,并在以后成长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恋母情节是诱发同性恋的主要苗头

15岁的阿义出身豪门是,父亲是一家集团公司老总。小时候,妈妈经常向阿义“描黑”爸爸,讲述爸爸一些搞笑的事情,甚至会透露爸爸的桃色传闻。

妈妈的做法让阿义认为自己比爸爸更出色。但是,等长大后,阿义才发现,原来爸爸管理着数万人,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都能镇定自若地顺利化解,阿义也变成了爸爸的崇拜者。

他开始讨厌妈妈,并且变得比爸爸还“爸爸”,拼命模仿爸爸的一切行为举止,经常学爸爸训斥集团的高层领导,甚至几次偷家里的钱去投资。

年纪小小的他就和女孩子谈了很多次恋爱,但他坦然承认,女孩并不能让他兴奋。相反,倒是一些男生经常引起他莫名的兴奋。要么向女性认同,要么扮演成“男人中的男人”。

胡慎之说:“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他们不只是在与父母在家里形成性别角色,还他们还要在生活洪流中形成对性别的完整认识。

3~6岁时阿义一直是妈妈带大的,之所以成为长大后的样子,直接原因是“俄狄浦斯期”的冲突没有处理好。

“千万不要把孩子太当回事”

如何让孩子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呢?

关键就是“不要把孩子太当回事”,和谐的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健康的第一定律。

我们的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以牺牲自己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

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

这会制造出许多家庭的迷雾,一个假象是“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很棒”。

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譬如,大大地称赞他(她)像爸爸(妈妈)的地方,告诉儿子(女儿),你好得快赶上爸爸(妈妈)了。

再譬如,主动给孩子创造条件,喝茶聊天让男性补充男孩的能量,琴棋书画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孩子各自保持性别魅力,

这才是世界上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

文末,请记住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的话:

“男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如果

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着他的心身。他

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感情骗子和调情高手,但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珍惜女人并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男人,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他必须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去接受父亲的影响。”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而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

感谢你读到文末!读书、写作,解读人性,放大智慧,见证互联网时代,读书、写作改变命运的过程。文末个“赞”并“分享”。

来源:生活皮皮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