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基层圈子里,“乡镇干部得证明自己干活”这事讨论得挺热。有人觉得这是在把工作捋顺,也有人觉得这纯粹是给基层加了新负担。今天咱就不绕弯子,好好聊聊这事儿到底是帮干部减负,还是让他们更难干。
最近在基层圈子里,“乡镇干部得证明自己干活”这事讨论得挺热。有人觉得这是在把工作捋顺,也有人觉得这纯粹是给基层加了新负担。今天咱就不绕弯子,好好聊聊这事儿到底是帮干部减负,还是让他们更难干。
首先得清楚,乡镇干部的活儿从来就不轻松。镇上的项目要推进、政策要落地,村里的矛盾要调解、老人的社保要办,从大事到小事,没一样能落下。就拿去年夏天抗旱来说,多少干部天天泡在田里,帮着农户找水源、调设备,晒得黢黑,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们干的这些实在活儿,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上级部门要了解工作进展,总不能光靠“听说”,所以慢慢就有了各种记录、报表。
现在提“证明自己干活”,按理说初衷应该是好的——想让工作更透明,知道干部到底干了啥、干得怎么样。可到了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就走了样。有的地方要求干部每天写“工作日记”,连跟村民说几句话、去村里转了一圈都得写清楚;有的规定下村必须拍带定位的照片,还得让村民对着镜头笑,说是“留痕备查”;还有的甚至要求开个短会都得录视频,少一秒都不行。
我认识个在乡镇干了八年的老周,他管民政这块,每天要接待十几个来办事的村民,要么是办低保,要么是咨询养老政策,忙得脚不沾地。他跟我说:“现在每天下班得留一个多小时补记录,今天谁来了、说了啥、办了啥,都得一条一条写,有时候忘了细节,还得翻聊天记录回忆,这时间要是用来多帮一个老人办认证多好。”
可能有人会说:“记录工作不是应该的吗?不然怎么知道干没干活?”这话没毛病,但关键是“证明”得有个度。如果只是简单记个工作重点,比如“今天完成3户低保核查”“帮2位老人办了养老认证”,既能理清自己的活儿,也方便上级了解情况,这没问题。可要是把“证明”搞成了“形式竞赛”——比谁的记录写得长、谁的照片拍得多、谁的视频录得全,那干部的精力就全被拉到“怎么证明”上,反而没心思干实事了。
咱再往深了想,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上级部门想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但找错了方法。总觉得“有材料就有依据”,却没考虑到基层的实际——干部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跑现场、跟群众打交道,哪有那么多时间做“纸面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不够。好像不拿出一堆照片、记录,就不能证明他们在干活,可实际上,基层干部是不是干事,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那咋才能既让工作有“痕迹”,又不给基层添负担呢?其实有几个简单的办法。第一,上级部门多“下基层”少“看材料”。别坐在办公室里翻台账,多去村里转一转,跟村民聊两句,“干部常来你家吗?帮你解决过啥问题?”老百姓的话,比十份记录都真实。第二,简化考核标准。别把“记录字数”“照片数量”当硬指标,重点看实际成效——比如村里的矛盾少了多少、群众的办事效率提了多少、产业发展有没有起色,这些才是真本事。第三,给基层“自主权”。让干部自己决定怎么记录,比如有的干部习惯用手机记个短笔记,有的习惯下班前花十分钟列个清单,只要能说清干了啥、干得咋样,就别管形式。
说到底,基层工作的核心是“给老百姓办事”,不是“给上级看材料”。如果乡镇干部每天忙着拍照片、补记录、整材料,那谁来帮村民解决宅基地纠纷?谁来帮农户对接农产品销路?谁来帮老人办医保报销?这些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活儿”。
咱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要是去镇里办事,干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还得想着“等会儿得拍个照留痕”,那办事能专心吗?能高效吗?所以“证明干活”这事儿,必须得接地气,得跟着基层的实际走,不能搞“一刀切”。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在调整了,比如有的县取消了“每日工作记录”,改成“每周工作小结”;有的乡镇不再要求“下村必拍照”,改成“群众签字确认”——干部帮群众办完事,群众签个名,既证明了工作,也体现了群众的认可。这些调整虽然小,但都是往“减负”的方向走,值得点赞。
来源:魏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