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布斯的“米氏”营销,明明带着忽悠,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还真金白银的支持,这是为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雷布斯的“米氏”营销,明明带着忽悠,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还真金白银的支持,这是为何?
其实,背后隐藏着决策者的心理陷阱和套路!
小米营销团队将“先拉高预期、再击穿预期”做成标准化动作,本质是把品牌信誉当杠杆,换取短期流量爆发。他们相信“只要最后价格足够低,用户会原谅一切夸大”,属于典型的风险偏好——用可控的舆论反噬成本,博弈巨大的首发订单。
订单从哪里来?
答案是流量!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营销预算远低于传统车企,必须靠话题自来水。决策者已形成“无争议不成活”的路径依赖:宁可被批“耍猴”,也不能没人讨论。于是把“小字条款”“限量F码”“限时权益”做成流量齿轮,让媒体、KOL、用户一起转。
这是典型的互联网热点制造逻辑——
剑走偏锋,制造极端,要么“美出天际,要么丑得恶心”,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持续的关注和讨论。这是营销的本质!
另外,小米内部高度数据化:社区预约数、搜索指数、锚定词云、定金转化漏斗,实时监控。只要数据模型显示“72小时内舆情可反转”,就会继续加码;一旦负面声量触及“定金退单预警线”,立刻用“道歉+补券”灭火。其决策心理是:数据允许,就能“铤而走险”。
还有,局外人看不到,小字营销、限时权益、创始版编号等玩法,表面看是“套路”,背后是是极致的成本控制:
用“解释权”代替实物成本(权益可缩水)、用“预期管理”代替高价广告、用“社群裂变”代替线下渠道。
其效果:每1元权益成本可带来7元话题曝光,比投广告便宜4倍。
所以,只要利大于弊,只要有法律和规则的灰色边缘地带,只要不踩红线,“米氏营销”就不会停止。
那么这种模式,何时会走到生命的尽头?
答案在米粉或者其他消费者——
哪一天所有消费用屁股对脸,不再因被发烧而生忽悠,不讨论、不评论、不转发更不买单的时候,一切也就结束了!
那一天,越来越近了!
前有西贝……
来源:大道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