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三月,我跟着老同事老赵两口子飞到余姚,落地那天飘着细雨,他站在高铁站出口第一句话就是:这味儿,像小时候姥姥家刚蒸完年糕的厨房。
北方人最怕的,不是冬天零下二十度,而是退休以后去哪儿都嫌吵。
今年三月,我跟着老同事老赵两口子飞到余姚,落地那天飘着细雨,他站在高铁站出口第一句话就是:这味儿,像小时候姥姥家刚蒸完年糕的厨房。
三天后,老赵把回程票退了。
他说,在这儿,连修鞋摊都给他递小板凳。
四明山的新步道我走了,5.6亿砸下去,木头栈道踩上去嘎吱嘎吱,像给脚底做按摩。
半山腰新开的王阳明体验馆,小孩在里面拿毛笔写“知行合一”,写完还能领一块印着心学金句的年糕干,甜得刚刚好。
晚上去姚江坐船,船票得提前三天抢。
灯光一亮,水里的古乐声跟岸上的越剧对唱,混成一股软软的风。
老赵坐我旁边,突然说:这要是放在北京后海,得收两百一位。
第二天赶早去张阿姨的年糕作坊。
门口排队的除了游客,还有背着书包的本地小学生。
张阿姨把蒸好的年糕切成长条,蘸黄豆粉,递给我时顺手多给一块:“北方人牙口好,能吃。
”她一天要蒸五百斤,抖音直播一开,屏幕那头的网友刷火箭,她笑得像自家闺女考上重点。
竹编陈师傅的传习班在老城区,石板路刚修好,青苔还没来得及长。
陈师傅教我们把篾条劈成头发丝那么细,再编成小茶垫。
他徒弟小周原来在杭州写代码,辞职回来学手艺,说写程序是写逻辑,编竹是编耐心。
我买了三块香干,他递塑料袋时还是老习惯:搭送一把葱。
我说微信付过了,他摆手:葱不算钱,算人情。
杨梅季一到,数字观光园里的摄像头比杨梅还多。
手机一扫,哪棵树甜度14,哪棵树还没熟,清清楚楚。
深加工区里,杨梅酒、杨梅酥、杨梅口红,二十多种花样。
年产值15亿,听着吓人,可最畅销的仍是十块钱一袋的冻杨梅,本地人买回去泡凉水,比空调管用。
越剧剧场每月15号免费给老年人开放,AR眼镜一戴,梁山伯从屏幕里走到第三排,坐我旁边的奶奶伸手去抓袖子,抓了个空,笑得假牙差点掉。
离开那天,老赵买了两箱年糕干,纸箱上印着“余姚制造”。
托运时超重,他干脆拆开,给机场工作人员一人分一包。
回北京的高铁上,,咱明年还来。
一座城能让人留下,不靠高楼,靠修鞋摊的板凳、年糕作坊的蒸汽、菜市场的一把葱。
余姚把现代化做成了温茶,不烫嘴,喝完还想续杯。
来源:非凡溪水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