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轻轻合上这本《大宋台州城》后,思绪不似读其他史书那般沉重,颇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作者略去细枝末节,将一则则遥远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打造成一条条清晰明了的脉络,在读者的面前铺开。
潮新闻客户端 潮客 黄彬倩
图片由AI生成
轻轻合上这本《大宋台州城》后,思绪不似读其他史书那般沉重,颇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作者略去细枝末节,将一则则遥远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打造成一条条清晰明了的脉络,在读者的面前铺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奔着这个目标,多少人和我一样捧起史书准备畅读一番,启迪智慧,但是现实是很多人都会被里面生涩的文字和深邃的内容劝退,那些头脑一热买的古籍,也便同它们记录的历史那样尘封在书柜的某个角落里。
翻开《大宋台州城》,铺面而来的是让人酣畅淋漓的文字,读者完全可以一口气接着一口气,不间断地读下去。历史老饕们想要窥探宋代的临海古城那一段丰富、辉煌历史的欲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走进读城记,感受在城市化进程中奇迹般“存活”下来的临海城墙,每一块砖石铸就成这座千年古城历史里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读到陆游笔下的“临海铜灯喜夜长”,我不由得心生向往,商业化浪潮下,临海坊市纵横交错如同棋盘一般的,店铺林立,商品繁多,甚至连州衙都租给商户做生意,那时的台州人要是走亲访友,短程的可以选择梅童鱼、望潮这样的海鲜,爆汁的杨梅、仙居的水晶葡萄也是上乘的选择。行程较长的,首推章安的干姜、黄岩的乳柑,天台山、括苍山这些名山的地道药材丝织品、玉版纸也是馈赠佳品。
当时的社会崇尚文化,推崇读书,科举盛行,政府出资建立公办学校,就算是修建的湖光景致,也成了文人雅士交流学术,吟诗作对的场所,若是到被俞樾评价为小西湖的东湖园林边逛上一逛,除了好山好水,还可以遇见许多像吕颐浩这样的风流人物。留学生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可千年以前,若是涉足天台山,就可以和从日本远渡而来的留学僧交流学术,连成寻这样德高望重的大云寺主不惜偷渡也要来此留学。如此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深深吸引了我,作为女子,哪怕不能坐在上蔡书院的学堂之上,旁听也是美事一件,毕竟在上蔡书院教授的都是像王柏这样的大儒。
如果有爱心,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也有空暇时间,是否可以到居养院和安济坊走一走,或许他们需要志愿者来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贫民和贫困的病患。
读史记里,一座金鳌山见证了大厦将倾的南宋王朝,宋高宗在金兵的追击下,驻跸在此,146年后,文天祥也逃至此处,身心具碎,写下“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蓬。漂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的悲凉。一块金书铁券,跟随钱氏家族在台州扎了根,700多年间,颠沛流离,历经风雨飘摇,最终有了最好的归宿。这些时代里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
朱熹弹劾唐仲友的故事,在《大宋台州城》清新的笔风下,让我有一种“看八卦”的心态,有时候带着“不正经”的心态去品读一板一眼的史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体会,朱熹和唐仲友都是往来临海的名宦大儒,借用书上的一句话,“孰是孰非,本无定论”恰好映射了我的心境。
往来临海的人物,又何止他们二位呢?想要一探究竟,还得自行翻阅这本《大宋台州城》。
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一本书的灵魂是作者本人,《大宋台州城》亦是如此。作者吴世渊拥有文化记者、副刊编辑、作家的多重身份,他笔触流淌出的文字不乏古风悠悠,尊重、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又区别于一般的历史学术刊物,字里行间不乏市井烟火气。
捧读这本书,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千年之前的宋朝,临海的风流人物、历史典故从时光的幕后缓缓走到我们的眼前,清晰、明朗;从高高在上的古铜色书架上走进了街头巷尾,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近期,你有来台州临海旅行的计划,何不带上一本《大宋台州城》,在古今的临海里,自由穿行。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身衣裳,在街角酒旗招展处,等你共饮一杯临海的风月。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