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片”,本指摄影中能拍出好看、上镜的照片。如今,它已延伸为一种“出片文化”——以拍出自己的“人生照片”并发在社交媒体获取点赞、评论或流量为目的而刻意制造的“打卡”行为。有人笑称“现实可以毛坯,朋友圈必须精装”。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杨佳毅
“出片”,本指摄影中能拍出好看、上镜的照片。如今,它已延伸为一种“出片文化”——以拍出自己的“人生照片”并发在社交媒体获取点赞、评论或流量为目的而刻意制造的“打卡”行为。有人笑称“现实可以毛坯,朋友圈必须精装”。
出片文化为什么流行?一是消费主义下多方合谋制造情绪价值和绚丽景观。景点、店铺、博主把“出片”当卖点,平台算法根据流量助推传播,一篇攻略带火一座城,一张美图兴旺一家店。这使人认为只要吃了某顿漂亮饭、站在某处打卡,就能跟上潮流,不会白活,不会白来。
二是社交媒体放大了人的表达欲。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APP都可以成为个人塑造人设的平台。生活被拆成精致可浏览的片段,一张高点赞的照片,意味着被认可、关注,也可以向其他人展示“我过得很好”。
而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相比于其他精神消费渠道,拍照打卡并发布是成本最低的艺术形式和自我表达。加之打工人假期短促,不发图就像没发生,不出片就像没出门,人们更希望在有限时间里完成看似高质量的出行,“出片”成为高效的“情感投资”。
出片文化的确有积极的一面。它激发了普通人的创作热情。创作不再是专业者的特权,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取景、拍摄角度、修图、文案等步骤中感受创作的快乐和自我存在。
不少城市也借“出片”实现文旅升级。福建泉州因簪花走红,一个小渔村引来万千游客;重庆为方便游客“出片”,修建观景台、推出足触式红绿灯,被赞“最宠游客的城市”。
记录美好是人之常情,但过度追求“出片”会让一切变了味。
出片文化的同质化代替了审美的多样性。打开社交平台,相同景点搜索下是流水线式打卡:千篇一律的构图、标准化的姿势、雷同的穿搭和文案。“不去赛里木湖等于白活”、川西和新疆的“自驾大片模板”、甚至北京地坛公园的墙因为像海而引发大量游客同机位打卡。
全国景区也正变得越来越“脸谱化”。千城一面的网红手绘墙、似曾相识的网红风摆拍道具以及“我在xx很想你”,只为迎合流水线式打卡。而网红文化催化下,一个地点的历史、人文、生态意义,也常被简化为“适合出片”四个字。能够复制、效仿的大热出片模板,很多都有深度美颜刻意营销的痕迹,去了实景地发现是“照骗”的大有先例。
流水线产品也在剥夺人的审美与主体性。人文让位于构图和摆拍,“反叙事”倾向让人失去深度理解世界的能力。“这里曾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快搜搜这里怎么拍好看”。相册的美图发布之后,可能一次都不会再看了。我们用先进的设备记录世界,却可能获得了最贫乏的体验。
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只记得找机位,忽视了安全与公德。有人翻越护栏在高速公路上拍照;游客在江西婺源为拍“油菜花大片”踩秃花田;成都网红机位前得排队长达两小时只为拍一张“明星同款照”。反复摆拍也令同行的人疲惫不堪,让其他游客看不到风景。当一个人的“人生照片”建立在对他人体验和自然的干扰之上,照片的底色已不再纯粹。
与其迷失于“必须出片”,不如思考如何做一个“清醒的拍摄者”,知道为何而拍,也懂得何时放下镜头。把快门用在一瞬,把风景留给眼睛。“人生照片”是能唤起真实记忆的瞬间,它在拍下时并不需要思考这是否“发得出手”,而是让人日后回忆起仍记得是什么场景,有怎样的情感和体验。
在这个国庆假期,又是“出片”高峰。不如少一点摆拍,多一点感受;少一点打卡,多一点停留。下一张“人生照片”,或许就是放下手机的那一秒。愿这个假期,我们都能拍下属于自己的、不只为展示而存在的照片。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去圈子 >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