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蒋介石早期的发迹史,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跳出“永丰舰护驾”“孙中山亲信”这些标签?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1922年的蒋介石,不过是粤军里一个没多少实权的参谋长,他能逆势翻盘,成为国民党的核心人物,靠的是一次机会,一位北洋军阀的“隐秘指路人”。他就是被称为“
说起蒋介石早期的发迹史,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跳出“永丰舰护驾”“孙中山亲信”这些标签?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1922年的蒋介石,不过是粤军里一个没多少实权的参谋长,他能逆势翻盘,成为国民党的核心人物,靠的是一次机会,一位北洋军阀的“隐秘指路人”。他就是被称为“小扇子军师”的徐树铮。
你肯定好奇:北洋系的徐树铮,怎么会帮国民党的蒋介石?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被蒋介石暗记一辈子“恩情”?今天咱们就扒开民国初年的历史缝隙,把这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先得把时间拉回1922年——这年的中国,乱得像一锅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持北京政府,势力铺到了大半个中国;孙中山在广东刚建立的政权,被陈炯明叛变搅得稀碎,带着残部躲到上海,连个落脚的地盘都没有;而徐树铮,作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大脑”,正憋着一股劲要报仇——两年前皖系在直皖战争里输得底朝天,他得找盟友扳倒直系。
就在这时,徐树铮动了个“跨界”的念头:联合孙中山的国民党、张作霖的奉系,搞个“三角同盟”。你可能会问,他为啥选孙中山?毕竟一个是北洋旧人,一个是革命领袖,看着就不是一路人。可徐树铮算得明白:直系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而且孙中山手里有“革命旗号”,能拉来民心,皖系有旧部、奉系有兵力,三者凑一块,才能和直系抗衡。凡是懂点权谋的人都知道,这步棋风险大,但一旦成了,就是破局的关键。
所以徐树铮立马行动,带着几个亲信秘密南下,先找了皖系旧部、福建镇守使王永泉。见面第一句就开门见山:“李厚基(直系派驻福建的督军)占着福建,就是吴佩孚安在南方的钉子,咱们得拔了它——你敢不敢倒戈,我找孙中山的人来配合你!”王永泉本来就对直系克扣军饷不满,被徐树铮一撺掇,当场拍了桌子:“干!只要你能拉来援军,我立马动手!”
接着徐树铮又连夜赶到上海见孙中山。那会儿孙中山正愁没地盘,一听徐树铮的计划,眼睛都亮了。两人聊到半夜,徐树铮拍着胸脯保证:“只要粤军出兵,福建的军饷我来筹,武器我让王永泉补,拿下福州后,地盘归你练军,咱们一起打吴佩孚!”孙中山当场就拍板,让许崇智带着粤军主力北上,而当时跟着许崇智的参谋长,就是蒋介石。
你想想当时蒋介石的处境:粤军刚从广东逃出来,士兵们穿着破军装,手里的枪有的连子弹都配不齐,走在路上都没人瞧得起。蒋介石后来在日记里写过:“彼时军无宿粮,士有饥色,真可谓进退维谷。”就在这时候,徐树铮的承诺兑现了——他通过浙江督军卢永祥,硬生生筹了80万银元的军饷,让人用船运到粤军营地;又让王永泉提前备好5000支步枪、20挺机关枪,就等粤军一到就交接。
1922年9月,战役打响了。王永泉在内部倒戈,蒋介石跟着许崇智从外部强攻,两边一夹击,李厚基的直系部队根本没招架之力,没几天就逃出了福州。拿下福州那天,蒋介石站在督军府门口,看着士兵们领到军饷时的笑脸,心里头百感交集——这是他跟着孙中山革命以来,第一次打这么痛快的胜仗,也是他第一次真正在军队里有了“存在感”。
更重要的是,福建根据地的建立,给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一个“喘气的地方”。后来孙中山就是从福建调兵,才打回广东,赶走陈炯明,重建了广州大元帅府。而蒋介石,因为在福建战役里出了不少力,被孙中山记住了名字——你说,要是没有徐树铮筹饷、牵线、定计谋,蒋介石能有这个机会吗?这还只是“指路”的第一步。
拿下福建后没俩月,蒋介石又犯了“牛脾气”——他和许崇智在军队整编的问题上吵了一架,又觉得孙中山更信任汪精卫这些文人,自己一个武将没前途,干脆撂了挑子,回上海炒股票去了。那会儿他在上海的日子也不好过,股票赔多赚少,天天对着大盘唉声叹气,心里其实憋着股不甘,但就是拉不下脸回去。
就在蒋介石快要“躺平”的时候,徐树铮的两封信,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他。第一封信是写给孙中山的,里面直接点了蒋介石的名字:“蒋君中正,实先生麾下不可多得之将才,其人有勇有谋,能担大事——若因小嫌而弃之,恐失一臂也。”第二封信是直接写给蒋介石的,语气像长辈劝晚辈:“兄之才,非止于参谋长之职;兄之志,亦非止于上海一寓。当此革命未竟之时,岂可为一时之忿而弃平生之志?孙先生待你不薄,福州之役你已立功,再往前一步,必成大业!”
你别小看这两封信——写给孙中山的,是帮蒋介石“刷存在感”;写给蒋介石的,是戳中他的“心结”。蒋介石后来回忆说:“又铮先生之信,如醍醐灌顶,让我知进退、明得失。”更关键的是,徐树铮还专门托人给蒋介石带了句话:“我已和孙先生说妥,他马上会电召你,你只管去,我在背后给你撑着。”
果然,没几天孙中山的电报就到了,催他赶紧去广州。更巧的是,刚到广州没一个月,陈炯明又叛变了,孙中山被困在永丰舰上,急得团团转。蒋介石一接到消息,连夜坐火车赶去,在永丰舰上守了42天,端茶倒水、出谋划策,寸步不离孙中山。就是这42天,让孙中山彻底信任了他——后来孙中山说:“蒋君一人,抵得上十万雄兵!”你看,要是没有徐树铮的信“点醒”蒋介石,他说不定还在上海盯着股票,哪有机会登上永丰舰,成为孙中山的“心腹”?这第二步“指路”,直接把蒋介石的政治生命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可惜的是,徐树铮没看到蒋介石后来的崛起。1925年,他从欧洲考察回来,在廊坊被冯玉祥的部下张之江暗杀——这事冯玉祥是主谋,因为当年徐树铮杀了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两人早有血海深仇。徐树铮死的时候才45岁,蒋介石听到消息时,正在广州筹备黄埔军校,当场红了眼,拍着桌子说:“又铮先生为党国而死,此仇必报!”
虽然徐树铮不在了,但他给蒋介石的“遗泽”,却持续了几十年。最明显的就是对徐树铮儿子徐道邻的态度——徐道邻后来留学德国,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第一个找的就是蒋介石。蒋介石一见他就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是我的恩人,也是党国的恩人,你得来帮我。”不仅让徐道邻当蒋经国的老师,教他德语和法学,还把行政院政务处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这些要职都给了他。
蒋介石私下跟陈布雷说:“又铮先生不在了,我得让世人知道,徐家的人,还是能为国家做大事的。”这份特殊的关照,说白了就是蒋介石在报徐树铮当年的“指路之恩”。
而且你注意看后来的历史——1948年,冯玉祥在美国考察完,坐苏联轮船回国,结果在黑海因轮船失火身亡。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国民党内部都心知肚明:这是蒋介石在为徐树铮“报仇”。陈布雷在日记里写过:“蒋公每提又铮先生,必叹‘未能为其雪恨’,今冯玉祥之事,或可稍慰先生在天之灵。”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讲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既然徐树铮对蒋介石这么重要,为啥国民党的党史里很少提?进一步理解的话,这里面全是“政治算计”。首先,徐树铮是北洋皖系的人,而国民党一直标榜自己是“革命正统”,要是明着说蒋介石的崛起靠的是北洋军阀的帮助,那“革命正统”的架子不就塌了?其次,徐树铮身上有不少“争议点”——比如他当年镇压五四运动,还暗杀了陆建章,这些事要是拎出来说,不仅没法美化他,还会连累蒋介石。但是史实是藏不住的,蒋介石自己在1943年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就没藏着掖着,直接说:“徐又铮先生虽为北洋旧人,然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之作为,实乃吾党中兴之关键——没有他,就没有福建之役,没有永丰舰之会,更没有后来的局面。”
换句话说,蒋介石不是忘了徐树铮的恩,而是不能“明着忘”,也不能“明着提”——只能把这份感激藏在心里,用对徐家后人的关照、用“私下报仇”的方式,默默偿还。我敢肯定的说,要是没有1922年徐树铮的那三步棋——筹饷助战建福建、写信点醒返革命、布局同盟给空间,蒋介石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小军官,或者在上海当个股民,根本成不了后来的“蒋委员长”。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个北洋军阀的“军师”,一个国民党的“领袖”,本来是“敌对阵营”,却因为一场派系斗争、一次关键相助,成了“恩人与受恩者”。徐树铮的“指路”,不是直接给蒋介石官做,而是给了他“机会”——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一个获得孙中山信任的机会,一个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恰恰是蒋介石最缺的。
讲到这儿,关于“蒋介石得贵人指路”,咱们算是说透了。最后想问问你:你觉得徐树铮当年帮蒋介石,是真的看好他的能力,还是只是为了皖系的利益?而蒋介石后来对徐家的关照,是出于真心感激,还是为了“政治作秀”?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看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