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村工作不是一次简单的‘下乡打卡’,而是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岑溪市人民法院派驻南渡镇古太村第一书记程顺辉深有感触地说道。两年间,他用一本充满乡土气和烟火味的“民情日记”,扎实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爱用情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民
“驻村工作不是一次简单的‘下乡打卡’,而是需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民心的跋涉。”岑溪市人民法院派驻南渡镇古太村第一书记程顺辉深有感触地说道。两年间,他用一本充满乡土气和烟火味的“民情日记”,扎实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爱用情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民生温度;他用700多个“勇毅前行”的日夜,带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驶入发展快车道,用心用力履行属于新时代驻村干部的使命担当。
01
泥土芬芳浸透的“民情日记”
“2023年5月5日,调解排水渠纠纷需协调水利站技术员。”“2024年4月3日,联合南渡法庭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翻开程顺辉的驻村日记本,记者看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古太村38个村民小组的民生百态。
初到古太村时,面对叠放整齐的脱贫户档案,程顺辉明白,这些资料里的内容和数字,都承载着一个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入户了解脱贫户家庭基本情况
为摸清全村的“家底”,程顺辉与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一同开启了“串门”模式,了解每一户村民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子女入学、身体健康等情况。他用7天时间走遍了全村的每一寸土地,并将群众的心头事录入“民情日记”。
驻村日记
随身携带的驻村日记本逐渐成为他的“移动终端”。在村民封大叔家,程顺辉在日记本上认真记录下“土蜂蜜滞销”的情况后,连夜联系后盾单位搭建产销桥梁。经过沟通协调,通过法院微信工作群发布产品信息、组织干警团购,封大叔的40公斤蜂蜜销售一空。随后,日记本上的“滞销”二字被红笔重重划去。
两年来,这本日记本与程顺辉形影不离,走遍全村38个生产组,从调解土地纠纷到落实产业奖补,从监测户动态管理到关爱留守儿童,都清楚记录。“程书记的日记本比什么都管用。”村民感慨道。
02
法治动能激发的组织活力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便是一面旗帜。程顺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支部党建工作。为此,他结合岑溪法院的先进做法,积极帮助当地村“两委”完善阵地建设,规范党员管理制度、统一党建资料标准。
“建议在土地流转合同中增加违约条款。”“集体林地承包期限应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古太村党员大会上,程顺辉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提出的法律意见,最终促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顺利签订。
程顺辉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帮助村民种植软枝油茶
如今,在程顺辉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600亩集体林地成功引入软枝油茶种植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7万元,增加就业岗位30余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驻村期间,程顺辉时常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但他也在思考:如何让法官助理与驻村第一书记的双重身份产生叠加效应,运用专业法律知识惠及更多村民。他始终致力于将司法资源引入田间地头,而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正是他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切口。
发放宣传资料
在2024年宪法宣传周期间,程顺辉联动法院民庭、辖区法庭及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组织普法团队进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村里的小学生走进法院观摩庭审,通过沉浸式体验加深法治认知。
两年来,通过联合后盾单位,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法治进校园等活动,有效提升村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的纠纷调解能力和青少年法治素养。同时,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协助村“两委”干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以法治促乡村自治、善治。
03
技术赋能培育的振兴火种
开展古太村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水稻种植培训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富民。2024年10月,古太村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赴平南县水稻基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品种选育、肥料施用、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种植体系,参训村民收获颇丰。
“这次研学,让我掌握了科学育秧和精准施肥技术,既省工时又能提升稻谷品质,回去要分享给乡亲们。”脱贫户廖某在现场由衷感叹。
自驻村以来,程顺辉始终秉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的理念,通过对接岑溪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专家授课+实地观摩”模式,累计组织近百人参加种养技术、产业规划等专题培训、50余人前往养鸡基地、沙田柚产业园等实训基地考察交流。
“政策奖补是外力支撑,我们要强化技术赋能,让乡亲们用更低成本获取更高收益。”在验收脱贫户水稻产业奖补项目时,程顺辉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山间的软枝油茶沐浴朝阳,驻村笔记本即将交接给新一批队员。程顺辉望着满布褶皱的“民情日记”感慨道:“两年驻村任期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者永远年轻,用脚步丈量振兴路,用汗水浸润民心,用实干共筑致富梦。”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