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秋天,在河北涞源县狼牙口村,有个孩子倒在山上的一块青石上。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1年秋天,在河北涞源县狼牙口村,有个孩子倒在山上的一块青石上。
他身上有多处刀伤,血浸透了衣裳,眼睛却还睁着。
他才13岁。
没人想到,那天差点被日军扫荡一空的村子,能保下来,是因为这个孩子引着敌人绕了大半个山沟。
这孩子叫王二小。
不是将军,不是干部,甚至不是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
他是个放牛娃。
可说到底,这事儿还真得从放牛说起。
那会儿,狼牙口村比较偏,山多沟深,交通不便,倒成了八路军骑兵连的临时驻地。
村里人也都习惯了,孩子们天天在山坡上放牛,偶尔给部队送个信、送点马草。
王二小就是其中之一,没人觉得他会做什么特别的事。
可他不是普通的孩子。
他是从上庄村逃出来的。
那地方离这儿不远,也在涞源。1939年,夜里,日军突袭,全村乱成一锅粥。
他爸被当场打死,哥哥被抓走修碉堡。
他妈受不了打击,很快病倒,没多久也去了。
一个四口之家,说没就没了。
那年,王二小才11岁。
流落到狼牙口时,他什么都没带,连个像样的包袱都没有。
村里人见他可怜,轮流给口饭吃,再安排他给几户人家放牛。
后来有人回忆说,他话不多,总是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拿根树枝在地上画些什么。
骑兵连驻扎下来以后,时常跟这些孩子说话,教他们识字、唱歌。
王二小听得特别认真。
一次副连长笑着说:“这么小就想打鬼子啊?”他没笑,只说了一句:“要是我哥还在,也会这么干。”
1941年9月的那次扫荡,不是突然来的。
日军早就盯上了这个村子。
他们以为八路军在这儿藏着重要的东西,派了整整一中队过来,带着翻译和伪军向导,兵分几路,直奔山里。
八路军的情报人员提前探知消息,赶紧组织转移。
但问题是,村里有不少伤员和老人,靠步行根本走不远。
那时候通讯靠人跑,时间卡得紧,大家都在赌。
王二小那天一早就上山放牛。
站在西坡上,他远远看见山下尘土飞扬,知道情况不妙。
他叫了另一个放牛的小伙伴:“你快下山,去找李老师,说鬼子来了。”他自己没跑,反而往山沟深处走,还故意绕远路,往大沟那边压着牛群走。
日军发现他时,是在山腰。
他们拦住他,问:“八路在哪儿?”他听不太懂日语,但看见对方拔出刺刀往他胸口比划,明白了意思。
他点头,说知道,愿意带路。
这一路,他走得不快,时不时回头看。
日军以为他怕,其实他在算距离。
沟口有伏击圈,是骑兵连提前布的。
只要敌人走进去,山上就能开火。
等到敌人走进沟底,前后都没路时,他突然停下。
中队长意识到不对,拔刀砍了他几刀。
有人记得,那时他还举着手想说什么,话没说完就倒下了。
枪声响起时,整个山谷都震动了。
伏击来的猛烈,日军损失惨重,伤员得以转移。
可王二小,再也没能睁开眼。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把他抬回村里,已经没救了。
村医说,他身上有五六处刀伤,最重的一刀刺进了肺。
他躺在村学堂的木板床上,盖着一张旧被子。
旁边摆着那双穿破了的草鞋。
他的手里,还握着一截牛绳。
后来有人说,他不是“死在战场”,只是个“被误杀的孩子”。
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他是自己走进来的。
他从没拿过枪,却用自己的命,把敌人一步一步引进了圈套。
村里人没忘。
他被安葬在刘家庄村山坡上。
墓不大,是村民们一起垒的。
用的石头,是附近山上搬来的。
墓碑是后来补的,大理石的,刻着“王二小烈士之墓”。
报纸上第一次提到他,是《晋察冀日报》。
那年年底,边区青救会把他的事迹作为“少年英模”上报,成了当时抗战宣传的重要素材。
再后来,词作者方冰、作曲家劫夫创作了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在延安唱遍了各地,后来传到全国,变成小学音乐课本里的常见曲目。
很多孩子唱得朗朗上口,却不知道那首歌讲的是个真实的人。
1945年之后,王二小的墓地渐渐被人淡忘。
直到1970年代,曾与他一同放牛的史林山回到村里,做了件让人意外的事——他决定守墓。
不是临时的,是一守几十年。
他没结婚,也没离开村子。
每年清明,他都会把墓碑擦干净,说上几句话。
有时来了学生,他就坐在石头上,一点点讲当年的事。
有人问他值不值,他说:“他是我兄弟,不守谁守?”
2000年以后,墓地被地方政府修缮,建了围栏和介绍牌。
但史林山还是每天都会去。
他说:“我不去,怕他冷。”
2010年冬天,史林山因病去世。
他的遗愿是葬在王二小墓旁边。
村里答应了。
两座墓一前一后,中间隔着一条小路。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放牛娃”。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边区抗战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永贵:《晋察冀抗战纪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涞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3年。
劫夫回忆录整理组:《劫夫音乐人生》,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晋察冀日报》1941年第95期,边区青救会专栏。
来源:历史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