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媒《军事观察》近期罕见承认,中国海军已成为全球首个将第五代战斗机整合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下一代航空母舰上的军种。这一评价背后,是中国海军在舰载机与航母核心技术领域的集中突破,从歼 - 35 上舰弹射到六代机高清照曝光,曾经由美军垄断的航母舰队技术优势,正迎来
美媒《军事观察》近期罕见承认,中国海军已成为全球首个将第五代战斗机整合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下一代航空母舰上的军种。这一评价背后,是中国海军在舰载机与航母核心技术领域的集中突破,从歼 - 35 上舰弹射到六代机高清照曝光,曾经由美军垄断的航母舰队技术优势,正迎来历史性的格局转变。
福建舰的动态是此次美媒关注的核心。2025 年 9 月,这艘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母完成歼 - 35、歼 - 15T、空警 - 600 三型机的电磁弹射测试,直接打破了美军在该领域的技术霸权。其采用的马伟明院士团队中压直流技术,展现出显著的代际优势:能量利用率高达 90%,远超美国福特级航母的 60%;单次弹射仅耗电 30 度,不足福特级 120 度的四分之一;四条弹射器独立供电设计,更将故障率压低至 1/3200 次,对比福特级 1/400 次的故障水平,可靠性提升 8 倍。
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作战效能的碾压。福建舰每日可完成 180 次弹射作业,比福特级多 20 次;超级电容 45 秒的快速充电能力,使其能灵活适配 6.8 吨教练机至 45 吨重型战机。而美军此前依赖的蒸汽弹射,连轻型机起降都存在限制。更关键的是空警 - 600 的弹射成功:这款预警机的部署,将中国海军的预警范围直接覆盖第二岛链,相当于把海上指挥中心前推至关岛附近,彻底改变了西太平洋的预警格局。
反观美军,福特级航母虽已服役 8 年,却因锂电池储存设施改造滞后,至今无法适配 F-35C 舰载机,计划要到 2027 年才能具备相关能力。曾经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技术,如今已被中国实现 “弯道超车”。
若说电磁弹射是航母的 “翅膀”,那么舰载机就是 “利爪”。歼 - 35 的服役,标志着中国在舰载机技术上首次实现对美军的领先,其与 F-35C 的性能差距,从核心维度上已形成代际鸿沟。
在隐身能力上,歼 - 35 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为 0.01㎡,达到 “螺丝钉级” 的隐身水平;而 F-35C 的 RCS 为 0.5㎡,相当于 “篮球级”,在超视距作战中极易被率先发现。动力系统方面,歼 - 35 搭载双发 WS-19 发动机,总推力达 24 吨,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F-35C 则依赖单发 F135 发动机,不仅无超巡能力,近年来还频繁曝出可靠性问题。
雷达与武器配置的差距更显突出:歼 - 35 的氮化镓雷达可探测 400 公里,搭载 1500 个 T/R 组件,内置 6 枚霹雳 - 15E 导弹,能实现超视距火力压制;F-35C 的砷化镓雷达探测距离仅 200 公里,内置 4 枚 AIM-120 导弹,且设计侧重对地攻击,空战能力先天不足。
更重要的是体系适配性的差距。歼 - 35 可与 055 型驱逐舰的数据链无缝联动,引导反舰弹道导弹实施远程打击,形成 “隐身侦察 + 远程火力” 的协同作战体系;而美军 F-35C 的可用率长期不足 50%,Block4 升级计划更是推迟至 2031 年,实战部署能力大打折扣。美媒直言,“歼 - 35 的服役,让美军在舰载机技术上首次被甩在身后”。
在五代机优势尚未稳固之时,中国已在六代舰载机领域开启 “领跑模式”。近期沈飞六代舰载机歼 - 50 的高清照片曝光,其空速管已拆除,显然进入深度测试阶段;而成飞的歼 - 36 也传来新动态,这款采用三发飞翼布局的重型六代机,正研发舰载辅助着舰系统,瞄准 “全球首个有人飞翼舰载机” 的目标。
中国的双线布局,与美军 F/A-XX 项目的停滞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美国 F/A-XX 新一代舰载机仍处于概念阶段,尚未进入原型机研发;而中国两型六代机均已完成关键技术突破,进入测试环节。港媒预测,歼 - 36 舰载型或于 2030-2033 年形成战力,比美军计划的部署时间提前 2-3 年。美军空战司令马克・凯利曾坦言,“中国在六代机技术上已接近美国 NGAD 计划,进度远超预期”。这种进度差的扩大,意味着中国或将率先掌握下一代舰载机的技术话语权。
尽管中国海军在技术突破上捷报频传,但 “彻底击败美军” 的说法仍需理性审视。美军数十年积累的规模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其现有 11 艘核动力航母,舰载机总数超中国 3 倍,且全球海外基地体系成熟,远洋部署经验丰富。从技术转化来看,福建舰需 2-3 年才能形成完整战力,六代机的实战部署尚需 5 年以上,真正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仍需时间。
更关键的是,军事技术竞争是一场持久战。美军已启动福特级航母的改造计划,加速推进 NGAD 六代机研发,试图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反超。中国海军的突破,本质上是打破了美军的技术垄断,构建起 “非对称制衡” 能力,而非 “全面碾压”。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资源投入的综合较量,任何一方都难以轻易 “击败” 对手。
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歼 - 35 的上舰,从歼 - 50 的测试到歼 - 36 的研发,中国海军的每一步突破,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这场跨越代际的技术竞赛,不仅重塑着海上力量格局,更印证了 “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的深刻内涵,唯有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海洋竞争中掌握主动。
来源:兵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