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前一晚睡得安稳,清晨起床时精神尚可,可刚到工作岗位,就开始频繁打哈欠、提不起精神;明明还没着手处理任务,疲惫感却已悄然袭来...
你身边是不是有些人
总是把“很累”挂在嘴边?
明明前一晚睡得安稳,清晨起床时精神尚可,可刚到工作岗位,就开始频繁打哈欠、提不起精神;
明明还没着手处理任务,疲惫感却已悄然袭来...
这种“待机时间特别短”的情况,有可能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些人就会奇怪了,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累了就睡,怎么“容易疲劳”也会成为一种病?
就如同普通人对这种情况充满了疑惑,临床上的学者们也同样对此充满了争议有办法可以解决吗?来看看上海中山医院心理科专家怎么说!
经常感到疲劳
是否是疾病?
疲劳,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体验,正常的疲劳通常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之后,如果得到充分的休息,疲劳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而且体力劳动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动动脑筋而放松,脑力劳动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而放松。
但如果一天下来没有做什么高强度、精神紧张的事,却仍感到莫名的疲乏、懈怠,而且怎么休息也无法缓解,或者休息了之后好一点,但很快又再次陷入了“生死疲劳”,这就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个看上去比较“搞笑”的疾病名称,还真的收录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 )中。慢性疲劳综合征/肌痛性脑脊髓炎是一组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以疲劳为主要表现,伴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但无器质性疾病的症候群,并且无法通过其他疾病来解释,症状至少持续 6 个月,休息后不能缓解,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相关症状主要包括:
· 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清醒地思考;
· 咽喉痛;
· 淋巴结痛;
· 肌肉酸痛;
· 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疼痛;
· 新发生的头痛;
· 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
· 体力活动、脑力劳动后连续 24 小时身体不适。
支持者的研究统计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全球发病率大约 1% 左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 30~50 岁的人群,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 倍。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疲劳的都算疾病,只有出现上述症状中出现至少 4 种以上,且持续 6 个月以上、休息后不能缓解、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才应该考虑该诊断。
有意思的是,这种疾病虽然白纸黑字写进了国际疾病分类,但学术界始终对其充满了争议。
有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一定职业发病的特点,如医生、护士、飞行员、教师等,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可能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表现;也有学者认为不存在单独的慢性疲劳综合症,他们认为患者的检查结果基本都是正常的,体格检查也没有阳性发现,疲劳症状是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但不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都承认患者的疲劳感是真实存在的,非常痛苦的,而不是“没病装病”。
重视问题,
及时对症治疗
疾病的治疗同样充满了争议,在很多精神障碍的治疗中都会强调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体育锻炼,最新版的各项指南更是把规律的运动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治疗从早年(2011年)认为的分级运动或认知行为治疗项目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效,可以让他们的症状「适度改善」。到2015的追踪研究认为分级运动和认知疗法带来的获益至少又维持了1.5年。再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南(2023 年更新)开始反对分级运动疗法,指出「运动不能治愈该病。
虽然有氧运动可以使很多慢病患者受益,但患有ME/CFS 的人不能耐受这样的锻炼,目前英国的 NICE 指南更是率先明确禁止分级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
临床上也确实有很多患者反馈,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去锻炼,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还会导致严重的、持续时间更长的复发,导致生活质量更差,而且情绪变得更加沮丧。至于实际上如何治疗更好,目前没有定论,更没有特效药,主要还是对症处理,包括寻找合适自己的活动量,营养均衡,症状管理,如果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可以适当使用药物。
如果长期持续性感觉到疲劳,对您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请记得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围绕慢性疲劳综合征还有太多未解之谜。如果您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请首先到相关科室完善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疾病;如果检查报告确实没什么问题,可以来神经科或者心理科就诊。
小坊福利
看推文多多点赞转发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来源:新闻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