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6日,中国GPU制造商芯动科技(Innosilicon)的新品发布会现场,当“风华3号”GPU的参数页亮出“112GB显存”“CUDA兼容”“硬件光追”三个关键词时,现场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这款定位多场景的国产GPU,终于跳出了“专攻单一领域”
2025年9月26日,中国GPU制造商芯动科技(Innosilicon)的新品发布会现场,当“风华3号”GPU的参数页亮出“112GB显存”“CUDA兼容”“硬件光追”三个关键词时,现场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这款定位多场景的国产GPU,终于跳出了“专攻单一领域”的局限,直接瞄准AI训练、云游戏、内容创作三大核心赛道,向长期被海外品牌垄断的GPU市场发起冲击。
从2022年“风华1号”试水国内市场,到2024年“风华2号”聚焦AI推理,再到如今“风华3号”全面出击,芯动科技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场景覆盖”的跃迁。而112GB显存、OpenCore新架构、跨平台兼容性这些硬指标,不仅刷新了国产GPU的性能天花板,更让业界看到了“打破海外依赖”的新可能。
一、参数拆解:112GB显存背后的“全场景野心”
“风华3号”最吸睛的参数,无疑是112GB显存——这个容量甚至超过了NVIDIA当下主流数据中心GPU A100(80GB),直逼H100(80GB/160GB)的中端配置。但显存容量背后,藏着芯动科技对“全场景适配”的精准判断。
在AI训练场景中,显存容量直接决定了能运行多大规模的大语言模型(LLMs)。芯动科技在发布会上现场演示:单卡可流畅运行32B(320亿参数)、72B(720亿参数)级别的本地LLM,包括DeepSeek R1、Qwen 2.5等主流国产大模型;若搭建8卡服务器集群,更是能承载586B(5860亿参数)、671B(671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模型,比如最新的Qwen 3。这意味着中小型企业无需采购天价的海外高端GPU,仅用“风华3号”集群就能开展自主AI训练,门槛直接降低了一个量级。
“显存是AI训练的‘弹药库’,以前国产GPU多卡在24GB-48GB,只能做推理或小模型训练,根本碰不了大模型。”一位AI算法工程师坦言,“112GB的容量,相当于给国产GPU配上了‘大容量弹夹’,终于能和海外GPU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了。”
除了“大显存”,“风华3号”的另一个核心亮点是CUDA兼容性。长期以来,CUDA生态是国产GPU难以逾越的“鸿沟”——全球90%以上的AI框架、游戏引擎、工业软件都基于CUDA开发,不兼容CUDA的GPU,即便性能再强,也只能面对“无软件可用”的尴尬。芯动科技并未公布具体的兼容方案,但从现场演示来看,基于PyTorch框架的ResNet-50模型训练、Blender渲染任务都能流畅运行,说明其兼容层已能覆盖主流应用场景。
在图形渲染领域,“风华3号”首次加入了硬件光线追踪(HW-RT) 和DX12、Vulkan 1.2、OpenGL 4.6 全接口支持。发布会现场,芯动科技演示了在该GPU上运行《赛博朋克2077》云游戏,开启光追后画面帧率稳定在60fps以上,光影反射、全局光照效果与海外高端GPU几乎无差异。更关键的是,它支持YUV444全色域输出——这是专业视频剪辑的“刚需”,意味着后期制作人员可用其处理4K/8K视频,无需再依赖海外专业显卡。
值得注意的是,“风华3号”采用双槽设计,相比海外同性能级GPU的三槽/四槽体积,更适合高密度服务器部署。同时它兼容Windows、Linux、Android三大操作系统,既能用于数据中心的AI训练,也能适配边缘计算设备,甚至可作为嵌入式GPU用于智能汽车座舱,真正实现了“一卡多能”。
二、技术突破:OpenCore架构与“内存墙”攻坚
“风华3号”的多场景能力,源于其全新的OpenCore架构和芯动科技在“内存接口”领域的长期积累。
OpenCore架构并非简单的“堆算力”,而是采用“AI计算单元+图形渲染单元+通用计算单元”三核融合设计:AI单元针对矩阵乘法优化,支持FP16、BF16、INT8等多种精度,适配LLM训练与推理;图形单元集成硬件光追核心,支持实时光影计算;通用计算单元则兼容OpenCL、HIP等开源框架,满足科学计算需求。这种架构设计,让“风华3号”避免了“偏科”——既不像部分国产GPU只懂AI,也不像早期产品图形性能拉胯,真正实现了“AI+图形+通用”的全场景覆盖。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芯动科技深耕多年的内存接口技术。GPU的性能瓶颈往往不在算力,而在“内存带宽”——即数据从显存到计算单元的传输速度,这就是业界常说的“内存墙”。为打破这一瓶颈,芯动科技为“风华3号”配备了自研的GDDR6X内存控制器,带宽达864 GB/s,虽略低于NVIDIA H100(1.19 TB/s),但已远超同价位海外GPU的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芯动科技的“下一代内存布局”。发布会上,除了“风华3号”,公司还展示了DDR5、MRDIMM DDR5服务器内存解决方案和120通道PCIe Gen5/4交换芯片。其中,LPDDR6/5X Combo PHY + Controller IP已通过台积电N6、N3工艺验证,在LPDDR6模式下峰值速度达14.4 Gbps,这意味着未来“风华”系列GPU有望升级至GDDR7显存,带宽突破1 TB/s,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芯动的优势在于‘IP积累’。”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解释,“他们做了十几年高速接口IP,全球300多家客户,超过100亿颗SoC用了他们的IP,从28nm到3nm工艺都有成熟方案。这种积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项目打磨出来的,这也是‘风华3号’能快速突破的关键。”
三、对标国内:国产GPU从“单点突破”到“百舸争流”
“风华3号”的发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国产GPU集体突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GPU企业已从“各自为战”转向“多路线并进”,在不同赛道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
在AI训练赛道,壁仞科技的BR100 GPU是“风华3号”最直接的对手。BR100采用台积电7nm工艺,显存容量80GB,算力达800 TFLOPS(FP16),虽显存略逊于“风华3号”,但算力更强,主要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风华3号”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和“兼容性”——112GB大显存更适合中小型模型训练,CUDA兼容则降低了企业迁移成本,两者形成了“高端 vs 中端”的互补。
在图形渲染赛道,兆芯的开先KX-7000系列曾长期占据国产独立显卡市场,但受限于架构,光追性能薄弱。“风华3号”的硬件光追+DX12支持,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是在云游戏领域,其双槽设计和低功耗(发布会上未公布具体功耗,但据业内人士推测约300W)更适合云游戏服务器部署,有望与阿里云、腾讯云等企业合作,打破海外GPU在云游戏领域的垄断。
在嵌入式与边缘计算赛道,景嘉微的JM9系列已实现批量应用,主要用于军工、医疗等特殊领域。“风华3号”的Android兼容性和小体积设计,也为其开辟了边缘计算市场——比如在智能汽车座舱中作为辅助GPU,负责AR导航、车载娱乐的图形渲染,与景嘉微形成“特殊领域 vs 民用市场”的分工。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GPU企业正在加速“生态建设”。芯动科技的CUDA兼容层、壁仞科技的BRAC(壁仞计算架构)、兆芯的GPGPU SDK,都在试图降低软件迁移成本。同时,国内互联网巨头也在积极配合——百度飞桨、阿里通义千问、腾讯混元等大模型已开始适配国产GPU,华为云、阿里云也在测试国产GPU云服务器。这种“硬件+软件+生态”的协同,正在逐步瓦解海外GPU的生态壁垒。
不过,国产GPU仍面临“工艺依赖”的挑战。目前“风华3号”和多数国产GPU一样,采用台积电7nm(N6)工艺,而NVIDIA、AMD已开始量产3nm GPU。虽然芯动科技已具备台积电3nm工艺的IP验证能力,但受限于产能和成本,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工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架构优化和内存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在同工艺下实现性能追赶。”芯动科技CEO在发布会上坦言。
四、市场挑战:从“可用”到“好用”,国产GPU还差什么?
“风华3号”的发布,让国产GPU迈出了“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但要真正打破海外垄断,还有三道难关需要攻克。
第一道关是生态兼容性。虽然“风华3号”支持CUDA兼容,但“兼容”不等于“完美适配”。目前市场上仍有大量小众软件、专业工具未经过适配,企业采购后可能面临“部分功能无法使用”的问题。芯动科技需要联合软件厂商、开发者社区,建立完善的适配体系,比如推出“兼容认证计划”,对主流软件进行深度优化,同时开放SDK让开发者自主适配。
第二道关是量产与成本控制。GPU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一条生产线的建设成本动辄数十亿,量产良率直接决定成本。芯动科技虽有多年IP积累,但大规模量产GPU的经验仍需积累。如果“风华3号”的量产良率低于80%,成本将大幅上升,失去性价比优势。不过,芯动科技已与台积电建立长期合作,从28nm到3nm工艺的IP验证经验,有望帮助其快速提升良率。
第三道关是品牌信任度。长期以来,海外GPU在稳定性、可靠性上建立了良好口碑,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国产GPU的信任度仍需时间培养。芯动科技需要通过“试点项目”打开市场——比如与中小型AI企业合作,提供免费试用或优惠套餐,用实际性能和服务证明“国产GPU也能满足需求”。发布会上,芯动科技透露已与多家云服务商、AI初创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预计2025年底前实现“风华3号”的批量交付,这正是“以试点促普及”的策略。
五、结语:国产GPU的“破局时刻”,才刚刚开始
“风华3号”的112GB显存,装下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国产GPU的“全场景野心”;它的CUDA兼容,打破的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海外生态不可撼动”的固有认知。从“风华1号”的小心翼翼,到“风华3号”的全面出击,芯动科技的三年跃迁,折射出国产GPU行业的集体成长。
如今的国产GPU市场,已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舸争流”——壁仞科技攻高端AI,景嘉微守特殊领域,兆芯拓民用图形,芯动科技则走“全场景覆盖”路线。这种差异化竞争,避免了内耗,也让国产GPU在不同赛道形成了“局部优势”。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产GPU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工艺、生态、品牌信任度,每一道关都需要时间攻克。“风华3号”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证明了国产GPU有能力做“全场景产品”,但要真正实现“替代海外”,还需要整个行业持续投入、协同创新。
发布会最后,芯动科技暗示“将根据市场需求推出112GB以上显存版本”——这或许意味着,下一代“风华4号”有望冲击160GB显存,直接对标NVIDIA H100。国产GPU的“破局时刻”,才刚刚开始。
你觉得“风华3号”能在AI训练或云游戏领域打开市场吗?如果是你,会选择国产GPU还是海外品牌?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