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人,一支名不见经传游牧民族,缘何却在残唐五代时大放异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06:01 1

摘要:火势起,洛阳街头百姓纷纷涌出屋子,谁家都没见过这样浓烟滚滚。玄武楼已成火海,李从珂以皇帝的名号消失,那天的天色也黑得异常。这个场面,用治世的话说没有任何美学可言,只有沉重。有人已开始议论,后唐就这么交代了?实在快得让人没反应过来!

火势起,洛阳街头百姓纷纷涌出屋子,谁家都没见过这样浓烟滚滚。玄武楼已成火海,李从珂以皇帝的名号消失,那天的天色也黑得异常。这个场面,用治世的话说没有任何美学可言,只有沉重。有人已开始议论,后唐就这么交代了?实在快得让人没反应过来!

看似折损的只是一个末帝,实际上被烧掉的是沙陀人立国的最后一点幻想。后唐如果是唐王朝的延续,大多数史书不会如此冷淡记叙。“唐”国号、“李”姓,外人以为还能延续大唐荣光,想多了。这一任皇帝真姓李吗?追根究底,就是沙陀部族的朱邪氏,后来的李姓,是大唐皇帝赏赐的!

庄宗李存勖,是后唐的创业者。文武双全——没什么争议,可问题是他23岁继位时,也只不过是沙陀的后裔,西突厥分化出的一个部族。他打仗厉害,《新五代史》记载朱温看见他都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但李亚子的由来,和唐王朝半点没关系,纯属后世张冠李戴。

最初的沙陀人栖身新疆北部、沙丘上,才被叫沙陀。突厥人衰落,沙陀人付之一炬。宋以前,他们部落三分。人口不多,和匈奴、鲜卑那帮老游牧集团不在一个量级,却能打。唐时就被拉来打帮忙,跟突厥打完,跟高句丽纠缠。大唐依靠他们,最后反而留下了祸根。能说是恩还是仇?还真不好定论!

唐朝依靠胡人力量,在开元盛世时还能强壮,随后就绷不住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外患纷至沓来。安禄山是粟特人,回纥这时候也越发猖獗,借机拿下了西域大片土地。吐蕃、回纥、南诏三大势力鼎立,大唐反而成了被割的对象。小沙陀还挤不进主角行列,诸侯云涌,作者都不怎么爱写沙陀。

沙陀想靠近长安,只能绕路回纥,事事受制。吐蕃不愿意看沙陀和唐朝走太近,还打算让沙陀西迁。这种局面下,沙陀人性命攸关,宁可向东投奔大唐也不被吐蕃摆布。从这一点看,民族选择比理想重要,他们有点像当代企业那些聪明的业务骨干,总会选最有利的一边。

公元809年范希朝弹压王承宗叛乱时,把沙陀部队召来了。后来的朱邪执宜,也就是李存勖的曾祖父,便随范希朝进驻山西,逐渐在当地安了根。这种移民,既不是主动也不是被动,是势所逼,还挺考验运气。之后几十年,各路军阀换班登场,但河东地区这颗沙陀棋子,总在盘面上。人说历史进程有惯性,沙陀人就是惯性产物?未必,时运也很大。

到840年,回纥崩盘、吐蕃溃散,沙陀人意外变得重要起来。他们以前是边角料,到这个节骨眼子顶了上去。历史就是这样,谁也算不清谁走运。尤其是经过“庞勋之乱”后,沙陀军出彩,李国昌靠立功被赐名,获得大同大据点。说实话,这种功绩看上去很荣耀,可“恃功益横恣”,最后中央还是不放心。李国昌和儿子李克用谋反,把刺史杀了,官兵也怕了。这里的斗争,比商场心机还复杂!

唐王朝最后的日子,屡屡用少数民族做刀把子。黄巢起义时,李克用因有沙陀兵在手,受宠上位。大唐都统王重荣提议重用李克用,一下子就拉起17000骑兵。李克用的传奇不只是勇猛,一个独眼,箭法极准,被称为“独眼龙”,还和养由基、李广等比肩。“五大神射手”这个叫法,实际上不怎么靠谱,但历史留下印记,人们喜欢这种说法!

沙陀军压倒黄巢,恢复了长安。唐王朝这一挽救,并不见得是什么英明决策,沙陀部队说是混杂了各种民族,谁都参一脚。李克用陷入晋阳,实际控制着整个河东。势力范围几乎和朱温对峙,有点像两家大集团,竞争这么多年,谁也吃不掉谁。你说这局面像现代两家上市公司抢市场份额,真是乱。

李克用和朱温的梁晋之争,有个酒宴事件。李克用喝醉,朱温乘机袭击,部下拼死护主,最后李克用杀出重围。仇结得死死的,之后就是年年打、年年和。朱温最终在907年废唐称梁,开启五代十国,沙陀人离顶峰只差一步。

李克用临死前,把“三箭之誓”交给儿子李存勖:击刘仁恭、击契丹、灭朱温。这种过家家式的遗嘱,看着挺有仪式感,你仔细想,只是惯例罢了。在913年,李存勖完成复仇,幽州破、契丹退,最后灭了后梁。三大任务全办了,他顺势称帝,自号后唐。史称庄宗沙陀后唐,表面套大唐的壳,实际上血统全不同,和汉族关系不紧密。

李存勖文学修养高,能填词,“如梦令”写得柔情万种。杀人如麻也爱写诗,这是史书难得一见的反讽。皇帝有艺术细胞,朝野未必买账。重用宦官、宠伶人,结局就是兵变、身死。人们更愿意接受狠辣皇帝,不放心温情脉脉的人做君主,这也是群众心理,不必苛责。

庄宗死后,明宗在位八年,这期间也并非风平浪静。明宗晚年因秦王李从荣闹变,受惊而崩,宋王李从厚继位一年,被养子李从珂杀掉。后唐皇权几乎成为家族内斗玩物,这种衰败,用现代话就是“企业治理失衡”。你看这一系列操作,就知道后唐已是衰到极点,跟大唐根本比不了。

石敬瑭不满李从珂上位,反而坐实了“儿皇帝”之名。手握重兵,李从珂想调走石敬瑭。被逼急后,石敬瑭借契丹支援,自称儿子,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历史留下大臭名,他成了永远被嘲讽的“儿皇帝”。然而也有人说,石敬瑭那么做是权宜,不愿被灭族,正反都有点道理。

石敬瑭成为后晋皇帝,后唐灭亡。沙陀人新一波登场,刘知远接着建立后汉。到952年后周建立,沙陀人和后唐彻底融进了汉族血脉,悄无声息。说沙陀人贡献巨大,也说不上太多。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被历史推着走,也有一部分人感觉,五代这时期就是沙陀人主导的时代。两边说法矛盾!

沙陀人能统一华北,几乎改变了历史进程。可他们的时代太短,没留下什么制度性成果。这个观点也对,也不对。沙陀人最后成了中华大家庭普通一员,没人记得那段辉煌。偶有人感叹,变革期也许更依赖边缘群体的激烈拼搏,等到稳定后,他们自己也会消失。有点像创业公司成了巨头员工也换了一批。

后唐灭亡之际,谁都没想到短短四十年,沙陀人可以从西部草原一路走到洛阳城头。后世专家反复讨论,“夷狄无姓氏”,李姓其实只是历史赋予的标签。你说后唐是唐的继续,其实不正确。说是割据政权,沙陀人又比其他割据政权多点光彩。答案不一定有,但那些被火焚的楼宇、烟尘间的豪情,总归留下一点什么。

这一次,沙陀人搅动了时代,他们也被时代吞没。历史潮流翻涌,谁能说最后记住的会是谁?

来源:疏影横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