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已过,本应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节。然而,当我驱车千里,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再深入西南丘陵,看到的景象却让我心头一紧:金黄的田野里,劳作的身影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偶尔能见到的几个中年人,也大多神情疲惫。年轻人,去哪儿了?
秋分已过,本应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节。然而,当我驱车千里,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再深入西南丘陵,看到的景象却让我心头一紧:金黄的田野里,劳作的身影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偶尔能见到的几个中年人,也大多神情疲惫。年轻人,去哪儿了?
这不是某一个村庄的特例,而是一幅正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悄然蔓延的图景。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我们粮食安全的上空——五年后,谁来养活中国?
【一、田野调查:那些“种不动”与“不愿种”的故事】
为了探寻答案,我走访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记录下一个个真实而沉重的案例。
案例一:河南周口,65岁的王大爷和他的“最后一季麦”
在河南这个“中原粮仓”,我见到了65岁的王大爷。他佝偻着背,正在用一台老旧的播种机为冬小麦施肥。他的儿子、儿媳都在广州的工厂里打工,孙子正在县城读高中,一家人的希望早已不在这一亩三分地上。
“腰不行了,干一会儿就得歇。这地,种不动了。”王大爷苦笑着说,“等孙子上了大学,这地,我也不打算种了。”王大爷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老年农民”的缩影。他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守护着土地,但当身体被岁月压垮,谁来接过他们手中的锄头?
案例二:四川成都,35岁的“逃离者”李强
与王大爷的无奈不同,35岁的李强是主动“逃离”土地的。他曾是村里有名的“种田好手”,但几年前,他毅然决然地把地流转出去,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
“种地,不挣钱。”李强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刨去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能剩千把块就不错了。我在城里送外卖,一个月能挣五六千,还不用看天吃饭。”李强的选择,是无数农村青年用脚投票的结果。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时,“逃离”便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二、深层剖析:农业“失血”的四大症结】
这些看似孤立的个案背后,是农业“失血”的系统性危机。症结何在?
症结一:种粮收益低,农民“用脚投票”
“谷贱伤农”,这句古老的谚语在今天依然适用。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正在不断侵蚀着农民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种粮,对于越来越多的农民来说,已经从“谋生手段”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症结二:农村“空心化”,后继无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年轻人,尤其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农村,正在变成“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空心村”。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在很多村庄,已经变成了“无人可种”的残酷现实。
症结三:土地流转“梗阻”,规模经营难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然而,当前的土地流转市场并不完善。一方面,部分老年农民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另一方面,流转价格的不透明、合同的不规范,也让许多有志于规模化经营的新农人望而却步。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难以有效集中,农业的“规模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症结四:农业“苦累脏”,职业吸引力弱
在很多人眼中,农业依然是“苦、累、脏”的代名词。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发展前景不明朗,这些都让农业对年轻一代失去了吸引力。当“白领”、“金领”成为社会追捧的对象时,“农民”这个职业,正在被边缘化。
【三、破局之路:一场关乎国运的“自救”与“救赎”】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破解“谁来养活中国”的困局,需要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深刻变革。
路径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提升种粮效益是核心
政策精准滴灌: 改变“大水漫灌”式的补贴方式,将补贴向真正种粮的农民、向规模化经营的新型主体倾斜。探索“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金融工具,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供“安全网”。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让农民不仅仅是“生产者”,更能成为“经营者”,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一粒米,可以不只是米,还可以是米粉、米酒、米糕,甚至是一个品牌的米文化体验。
路径二:让农村成为“能留住”的家园——重塑乡村
吸引力是关键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持续改善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不仅“宜居”,更“宜业”、“宜养”。
培育文明乡风,丰富精神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路径三: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培育“新农人”是希望
鼓励“人才回流”:让“新农人”成为田野上的CEO”
加强职业培训:针对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让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营造尊农重农的社会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激励,提升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让“新农人”成为像“工程师”、“设计师”一样令人羡慕的职业。
科技赋能,吸引“科技范”青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让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成为“新农具”。用科技的魅力,吸引那些对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投身农业,让他们觉得“种地”也可以很酷
“谁来养活中国?”这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根基、民族未来的时代之问。它拷问着我们的农业政策,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智慧,也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餐桌。
未来的田野,不应是寂静的,而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来的农民,不应是孤独的,而应是体面、自信、被羡慕的。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未来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您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故事?您认为破解这场危机的关键又在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出一份力,发一声!因为,守护好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好我们自己的明天。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