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公认,中国最好吃的10种月饼口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5:08 1

摘要:传玄宗中秋赏月,嫌 “胡饼” 听着别扭,杨贵妃随口改叫 “月饼”,这名字就扎下根了。

早年月饼不叫这名,唐朝长安街头卖胡饼,油香能飘半条街。

传玄宗中秋赏月,嫌 “胡饼” 听着别扭,杨贵妃随口改叫 “月饼”,这名字就扎下根了。

到明清花样多了,苏式月饼酥皮掉渣,广式莲蓉裹着咸蛋黄,北方还爱做五仁的

中秋夜里全家围桌,必把月饼分着吃,少一块都觉得这节没过周全,

这规矩藏着一家人要团圆的念想。

也有典故说,朱元璋当年用月饼夹字条,传信约大家反元。

现在虽有冰皮、流心的新花样,

但我家老人仍认老酥皮,说咬着那股子香,才是中秋的味儿。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10种月饼口味……

这口“老味道”,得从唐朝胡饼说开。

广式五仁须含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

2015年国标GB/T19855-2015明文规定,这“五仁”不是乱搭,

是儒家“五常”的味觉载体,仁、义、礼、智、信,咬一口,甜香里藏着千年礼数。

山东人讲究“五仁配五福”,临淄非遗刘氏月饼,四代人守着火候秘技,果仁炒到“香而不焦”

皮薄得能透光,咬开“咔嚓”一声,

果仁碎在舌尖滚,橄榄仁的清苦、芝麻的油香、冰糖的甜脆,

像极了老辈人说的“五味调和”。这味儿,巴适得板!

别看现在新式月饼多,五仁销量常年占四成。

北方人爱它“实在”,果仁多到“爆馅”;南方人爱它“巧劲”,

广式五仁加火腿,咸甜交错像极了生活。

2024年数据,五仁销量是云腿的8.5倍,16-25岁小年轻也爱这口“坚果香”。

你说它“难吃”?那是没尝过正宗的……

是江浙沪人中秋的“灵魂担当”,起源于清朝江南,

苏州人说是南宋酥式月饼演变而来,上海则传为高桥松饼或悦来芳首创。

它不似广式月饼甜腻,而是以三肥七瘦的鲜猪肉为馅,

外皮用猪油、面粉反复擀卷成64层酥皮,

烘烤时肉汁渗入酥层,咬开“咔嚓”一声,肉香混着酥香直窜鼻腔

上海西区老大房、苏州长发西饼的鲜肉月饼,至今坚持现烤现卖,

排队人群能从早排到晚,老食客说“要吃热乎的,凉了酥皮软塌,味道就‘差一口气’”。

这口“咸鲜”藏着烟火气:

杭州人爱往肉馅里掺榨菜,咸脆解腻,康熙南巡时尝过都赞“妙”;

上海人则偏爱纯肉香,肥瘦比例拿捏得准,咬下去肉汁“滋”地冒出来,配壶清茶刚好解腻。

它不仅是月饼,更是江浙沪人的“乡愁符号”,

老底子上海人中秋必吃鲜肉月饼,就像北方人吃饺子,团圆的仪式感全在这口酥脆里。

老祖宗的“月神供品”变出来的甜香宝。

南宋《梦粱录》里早有“月饼”二字,广式枣泥月饼更在2009年进广州非遗名录,

成了“食用艺术品”。枣儿得选皮薄肉厚的大红枣,

蒸熟去核打泥,混着玉米油炒出枣香,再掺把核桃碎增嚼头,

咬开酥皮,枣泥裹着坚果粒在舌尖化开,甜得实在不齁嗓子,

像极了胡同口老茶馆的枣茶味儿,巴适得很!

广式枣泥月饼皮薄如纸,馅料含水量压到15%以下,烤出来不塌不裂;

苏式酥皮款更绝,油酥油皮层层叠叠,撒把黑芝麻,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到心里。

如今还有低糖版,木糖醇替了白糖,油脂减了两成五,

糖分比莲蓉月饼少三成八。

中秋走亲访友,拎盒枣泥月饼,比送烟酒实在,甜的是人心,暖的是团圆。

老辈子讲,红豆沙月饼的根儿得从宋朝寻起

那时节,红豆煮烂捣泥,掺着糯米粉做皮,干果蜜糖当馅儿,咬一口甜得直咂摸嘴。

到了明代,这口甜顺着海上丝路漂到非洲,

黑人兄弟拿它裹面皮,豆沙月饼就此在岭南扎了根。

清末广州成了“月饼江湖”的码头,杏花楼、稻香村这些老字号,

把豆沙熬得绵密如沙,甜而不齁,配着松子、核桃,咬开是满嘴香

广式豆沙月饼皮薄如纸,咬开是细腻豆沙裹着咸蛋黄流心,甜咸交织像极了生活。

中秋夜,月饼配着热茶,咬一口是团圆,

嚼两下是乡愁,这口甜从古吃到今,甜得踏实,甜得有烟火气!

咸蛋黄月饼

1889年广州城西糕酥馆用莲蓉作馅,香得街坊四邻都来尝鲜。

到了1928年,新会永记饼店的汤源庆更绝,往莲蓉里塞颗整咸蛋黄,咸香混着甜糯,

直接让这“蛋黄莲蓉月”成了广式月饼的“顶流”。

这月饼可不是光图个“香”字,

咸蛋黄得先喷白酒去腥,再裹上转化糖浆皮,烘烤时刷蛋液上色,回油三天才软乎。

流心款更绝,香港师傅21世纪初捣鼓出咸蛋黄流心,

热乎时一咬,咸甜在嘴里“打滚儿”,冷吃也不发硬。

如今这口儿不仅中秋吃,广东人早茶、香港茶餐厅都少不了它。

云腿月饼

永历帝避居昆明那会儿,御厨拿宣威火腿丁裹蜂蜜、白糖蒸成“云腿包子”,

皇上龙颜大悦,这味儿便扎了根。

光绪年间昆明“合香楼”首创酥皮“四两坨”,

吉庆祥1907年硬壳工艺一锤定音,硬得能敲出响,

咬开却酥得掉渣,甜咸在舌尖打转,火腿香直窜脑门儿。

如今老字号们各显神通:

吉庆祥的“硬壳火腿饼”还是当年味儿,潘祥记1941年创制时加玫瑰松仁,

甜咸里飘着花香,嘉华鲜花饼名震四方,

饼皮用呈贡紫麦面粉,烤成褐黄油亮,内馅宣威火腿得腌足年,肥瘦三七分,

切丁拌冬蜂蜜、猪油,烤出来油而不腻,

一口下去,酥松、香甜、咸鲜全在嘴里炸开,比酥油茶还提神!

莲蓉月饼

光绪十五年,广州西关连香大茶楼的陈维清师傅,

喝着莲子糖水灵光一闪,

把湘潭“寸三莲”熬成蓉,混着白糖、花生油炒出金黄馅,再裹上转化糖浆揉的饼皮,

压模烘烤后,便有了“莲蓉第一家”的招牌。

到如今莲香楼、广州酒家利口福、美心这些老字号手里,成了“广式月饼鼻祖”

湘莲的香、蛋黄的咸,在饼皮里缠成团,

咬开时,沙糯的莲蓉裹着起沙流油的蛋黄,

甜得清冽,咸得鲜活,像极了岭南人“甜咸通吃”的爽利。

这口好味,全靠手艺人的巧劲。选莲要挑去芯的湘潭莲子,

煮到软烂再搅打成泥,慢火炒到不粘锅;

蛋黄得用白酒喷过,烤到微冒油,再裹进莲蓉里

饼皮要揉得油润,回油三天才软滑。

广式椰蓉月饼

诞生于清代广式月饼工艺成熟期,其饼皮以转化糖浆、

枧水与花生油乳化后揉入高筋面粉,经松弛、包馅、压模及分段烘烤制成,

成品需回油2-3天达最佳油润状态。

据《随园食单》载,清代已有“刘方伯月饼”等经典,而椰蓉馅因东南亚椰丝贸易传入,

逐渐融入广式月饼体系,成为中秋“月团”中的热带风情担当。

其饼皮金黄油润,柔软带韧,咬下“咔嚓”脆响后,

椰蓉馅的绵密甜香裹着黄油奶香涌出,如“食得椰香满口,好食到眯眼”。

稻香村、五芳斋等老字号亦以椰蓉月饼为中秋爆款,

酥皮松脆,内馅细腻不腻,成为“送礼自食两相宜”的硬通货。

这口“椰香炸弹”,从清代“胡饼”演变至今,

既保留广式糖浆皮工艺,又融入热带椰香,

成为南北通杀的中秋味觉符号,连北方人都喊“真香”!

栗蓉月饼

河北迁西的栗子,粉糯甘甜,是栗蓉的“根儿”。

广式栗蓉月饼讲究“三比七”的皮馅比,饼皮松软如耳垂,

内馅得用现剥栗子蒸煮打蓉,加糖油慢炒出栗香。

苏州人吃月饼爱说“可带劲”,这栗蓉馅儿就得“栗香浓郁,入口丝滑”,

咬开金黄酥皮,栗蓉裹着栗子颗粒,甜而不腻,回油三天更见绵软。

这口儿月饼,从《西湖游览志》“民间以月饼相馈”的团圆意。

如今讲究低糖健康,用麦芽糖替白砂糖,栗蓉里添点朗姆酒提香,

咬一口,满嘴都是秋天的丰收味儿

比五仁实在,比莲蓉清冽,是中秋天最朴实的“实栗派”。

流心奶黄月饼

从1986年香港半岛酒店的“厨房意外”说起。

当时师傅熬奶黄馅时接电话,回来发现火候过头的馅料竟成了流动的金沙,

这“失误”催生了首创迷你奶黄月饼,

牛油酥皮裹着奶黄,外脆内软,瞬间风靡香港。

流心奶黄月饼,无需加热即能爆浆,

金黄流心如“流淌的金色宝藏”,一口咬下,咸蛋黄沙沙感与奶香交融,甜咸平衡。

这月饼的魅力,藏在制作工艺里。

采用“双重烘焙”:先烘烤咸蛋黄释放香气,再融入奶黄馅二次烘烤,

让蛋香、椰香、奶香完美交融。

内馅流心需精准控温,吉士粉与淡奶油的比例拿捏到位,

才能保证常温下凝固、加热后爆浆。

当地人常说“流心要趁热”,微波炉“叮”15秒,

流心淌出的瞬间,茶水间的人都会围过来拍照,

这“烟火气”的社交仪式感,比星巴克新品更吸睛。

您瞧,这月饼掰开两半,甜咸之争闹了千年,可最后哪一味不都落在团圆俩字上?

就像老话说的,吃的是馅儿,念的是人。

您家今年月饼,切开流的是啥馅儿?

来源:纳兰南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