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AI大模型跟开了挂似的,从GPT-4到Claude,参数堆得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可对产品经理来说,光知道模型多能“唠嗑”没啥用,关键是咋把这些“万能大脑”变成咱手里的趁手工具。就像刚招了个天才实习生,啥都懂但不懂咱业务,咋调教?Prompt工程、SFT、R
这两年AI大模型跟开了挂似的,从GPT-4到Claude,参数堆得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可对产品经理来说,光知道模型多能“唠嗑”没啥用,关键是咋把这些“万能大脑”变成咱手里的趁手工具。就像刚招了个天才实习生,啥都懂但不懂咱业务,咋调教?Prompt工程、SFT、RLHF,这三招得玩明白。
说实话,Prompt工程算是产品经理最早抱上的大腿,原理不复杂,就像跟人说话得把要求说清楚,不然准跑偏。举个例子,你让模型“设计表白剧本”,它能给你整出公园散步、递纸条这些烂大街的招;但你要是说“扮演恋爱导演,整个日常带惊喜、三句对白有镜头感、最后得有反转”,模型立马给你整活:书店咖啡角,递本书夹便利贴,最后还塞掌心一句“以后一起看书”,你看,这不就有那味儿了?
这玩意儿跟速溶咖啡似的,快、方便、不挑人。想让模型改输出,改改提问就行,不用懂算法不用GPU,办公室大姐都能玩。但缺点也明显:就像速溶咖啡喝着没回味,Prompt稍微改改问法,模型回答能从甜的变苦的,保不准儿。而且你想让它从“万金油”变“专家”?没戏。就像你不能指望速溶咖啡喝出星巴克的层次感,Prompt再牛,也教不会GPT-4当心脏外科大夫。
给咱产品经理的窍门:啥AI功能先拿Prompt试试水,要是80%的需求能满足,先上线再说,用户反馈比闷头调模型管用。
还记得第一次玩《街霸》吗,想搓波动拳结果把自己蹲那儿了,预训练模型就这德行,空有潜力但使不出来。SFT就像查攻略练连招,拿一堆高质量“问题-答案”喂给模型,让它形成“肌肉记忆”。比如想让AI当法律小助手,就拿真实案例和条款一顿猛练,以后用户问啥,它都能甩出让人信服的法条。
那啥时候该上SFT呢,当你的Prompt长到像免责声明,当模型写的文案总有股“AI味儿”,当输出格式总出错的时候。举个栗子,某金融机构用内部研报调模型,报告生成时间从4小时砍到20分钟,香不香?但代价也不小:得攒够高质量数据,业务一变还得重新练。就像速溶喝腻了想喝现磨,得备齐咖啡机、豆子,麻烦但够专业。
这儿得提醒一句:启动SFT前先看看自家数据粮仓,要是没够干净的标注数据,那准备数据的时间和成本,够你喝一壶的。
SFT就像喂鱼,给模型一堆标准答案;但RLHF是教模型自己钓鱼,咋教?让模型生成一堆回答,人类当评委选“更喜欢哪个”。比如用户问“咋缓解焦虑”,模型给仨方案,人说“冥想那个更实在”,模型就记住这标准,下次往这方向使劲。这过程像老渔夫带学徒,不直接给鱼,而是教看水流、辨鱼情。
经过RLHF调教的模型,跟SFT的区别在哪儿,前者像死记硬背的学霸,后者是会灵活应变的老渔夫。就说AI客服吧,没RLHF时遇上新问题就抓瞎,有了之后能根据用户反馈自己琢磨咋回答更舒服。不过这招忒费钱,一般平台级产品才玩得起。咱小团队咋办?先收集用户点赞踩,给以后升级攒数据。
说到底,产品经理玩AI模型,就得在“短期上线”和“长期打磨”之间找平衡。别嫌Prompt土,有时候一句好指令能省俩月开发;也别盲目追RLHF,先看看自家碗里有多少米。记住了:咱的终极技能不是懂算法,而是拿有限资源折腾出最大价值,这才是产品经理的真本事。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