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二):时空的转角:在河北省博物院国宝厅与千年灵魂对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01:33 1

摘要:河北省博物院这座位于石家庄文化中心的殿堂,收藏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河北大地上一个个文明的坐标。而国宝厅,则是坐标中的坐标,珍品中的珍品。

仰慕许久……

河北省博物院这座位于石家庄文化中心的殿堂,收藏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河北大地上一个个文明的坐标。而国宝厅,则是坐标中的坐标,珍品中的珍品。

很幸运,这次能够在河北省博物院国宝厅一次看遍几乎所有镇馆之宝,现代城市的喧嚣瞬间被隔绝在外。

长信宫灯:照亮两千年的光

由于金缕玉衣上篇笔记已经单独分享过了,所以,先来聊一聊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吧。第一眼看到它,并不觉得这是一盏灯,而是栩栩如生、表情淡雅的“汉代贵妇”,通体鎏金,跪坐执灯的姿态优雅从容。

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环保设计智慧——宫女袖筒成为烟道,灯盘可转动开合以调光,整个灯身可拆卸清洗。两千年前老祖宗的环保意识如此之强,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道法自然”的哲学已融入日常器用。

我仿佛能看到摇曳的灯光下,窦绾正梳洗的身影,孤枕难眠又如何?据悉,刘胜的妻妾多达百余人,自然不会经常陪伴王后左右,而这盏灯却是夜夜陪伴她入眠的“忠仆”,要不然为何她至死都要把灯带走呢?那束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错金博山炉:玄幻的修仙世界

错金博山炉,同样出自刘胜墓。这件香炉以海上仙山“博山”为造型,炉盖群峰叠嶂,山间神兽出没,当香气从镂空处袅袅升起时,整个炉子便如云雾缭绕的仙境。站在它的面前,似乎有一丝香气穿过玻璃展柜进入鼻腔。

此炉最精妙的是其错金工艺,金丝嵌出的纹饰流畅生动,两千年后依然金光闪耀。古人常说“红袖添香”,而这座博山炉前,添香的应是那些渴望长生、向往神仙世界的汉代贵族。它不仅是实用器,更承载着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神仙思想。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燕国故都的威严

来自战国燕下都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高74.5厘米,重达21.5公斤,是中国最大的青铜铺首,看到它竟然有一种极强的压迫感。狰狞的兽面纹,衔环上盘旋的龙凤,无不彰显着战国时代王权的威严。

可以脑补一下把它安装在宫殿大门上的样子,推开它,便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权力中心。如今宫殿已荡然无存,唯有这扇“门”留存下来,成为我们进入那个纷争时代的入口。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在观文物时的第几次穿越了。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元代的多彩世界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展现了另一种美——繁复绚丽的装饰之美。这件瓷器融合青花、釉里红、贴花、雕刻四种工艺,纹饰多达十余层,牡丹、莲花、卷草纹交织,堪称元代瓷器艺术的巅峰之作。

与汉代器物的古朴内敛不同,这件元罐张扬而自信,反映出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气息。不同时代的审美在这方寸之间交替上演,让人不禁思考: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答案。尽管如此,老祖宗的审美永远在线!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战国版乐高

“四鹿承托 + 四龙四凤盘绕 + 斗拱支撑… ”初见它的感受,复杂到眼花缭乱! 金银丝镶嵌的纹饰闪到挪不开眼~ 虽然桌面朽没了,但底座已是艺术品本艺!战国土豪的家具,太牛了!一旁参观的大哥说了一句:“这家伙构复杂到令人发指!”此物堪称战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方案座底部由四只温顺的梅花鹿承托,之上是四龙四凤相互盘绕、扭结成的半球形主体,龙顶斗拱承托着案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充满建筑美感。

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让我们望尘莫及,鹿的温顺、龙的矫健、凤的秀美,共生于一器,展现了中山国多元的文化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通体采用错金银工艺,金银丝镶嵌出的云纹细腻流畅,闪烁夺目。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动态美的永恒定格

它是 一件充满野性与力量的“瞬间”艺术品,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像极了穿越到古代的国际大牌奢侈品,难怪有人说,那些奢侈品的设计思路来自中国的文物图案!

此物的核心看点是,猛虎瞬间的张力。只见它躯矫健,双目圆睁,正将一只小鹿送入巨口。小鹿拼命挣扎,脖颈扭曲,动态感极强,仿佛能听到鹿的哀鸣。

由于其是屏风底座,所以必须兼顾力学与美学的平衡: 虎腹贴地,虎尾高高卷起,与后腿形成稳定三角支撑,巧妙解决了承重问题,设计精妙。古代匠人各个都是物理学天才啊!

从质感来说,错金银是点睛之笔: 虎身斑纹、鹿身梅花斑均用金银错出,不仅为了华丽,更增强了动物的肌肉感和毛皮质感。可以脑补一下,由这些神兽支撑的屏风是何等的气派!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刻在鼎上的“国家档案”

中山国青铜器三绝之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是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史书。

作为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九件列鼎中的首鼎,因一篇469字“小作文(铭文)”扬名: 鼎身刻有铭文77行,共469字,记录了中山国讨伐燕国的史实、王位传承以及告诫后人的箴言,是研究中山国历史最直接、最珍贵的资料。

鼎身为铜质,三足为铁质,采用了铜铁合铸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先进的冶金水平。 作为首鼎,它是中山王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体型硕大,造型规整,彰显王室威仪。

虽然看不懂铭文,但一定要凑近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它让史书中模糊的“神秘中山国”变得清晰具体。瞬间会对一个“千乘之国”如何在大国夹缝中创造出辉煌独特的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

北齐高洋墓壁画:一眼千年的“地下仪仗队”

它不是器物,却堪称“镇馆之宝”!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次遗憾地错过了壁画的欣赏,但是如果不把它写入笔记,感觉太不完美。所以,通过查阅文图资料,我将齐简单整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去河博打卡时,一定姚仔细欣赏这幅大气磅礴之作!

据悉,墓道两侧壁画原长近百米,现存于博物院的是其中最精华的仪仗出行队列部分。人物大小几近真人, 画面由106人组成的仪仗队构成,队伍整齐,旌旗飘扬,伞盖如云,生动再现了皇家仪仗的威严场面。

壁画展示了精湛的绘画技艺:线条方面,“铁线描”与“兰叶描”结合。 人物轮廓用笔刚劲有力(铁线描),衣纹飘带则流畅舒展(兰叶描),尽显“曹衣出水”般的风骨。

由于画面宏大,人物众多,被称作是研究北朝军制、仪仗、服饰、艺术的“地下百科全书”。

文明的对话

在河博漫步的两小时里,我感受到了与古人之间奇妙的连接。这些器物承载着古人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

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空的转角,在它之后,是另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而我们这些现代参观者,有幸在这一转角处,与千年前的灵魂短暂相遇,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来源:文化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