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63岁,全身红疹,在普通门诊并不罕见。
一位退休女教师,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既往病史中无性传播病史,突然因全身皮疹就诊,医生却在化验结果上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诊断:梅毒阳性。
她的第一反应是排斥和否认:“不可能,我根本没接触过。”医生也一度困惑。
直到进一步追问她的生活细节,才发现——这场疾病的根源,和许多人以为的“高危行为”无关,而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生活漏洞”。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近几年,梅毒的发病年龄呈现出“双峰”趋势: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个群体都在增加。
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年报(2023)》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梅毒发病率在过去5年增长了超过40%。但很多患者,直到症状明显,才被动走入诊室。
很多人误以为,皮疹就是过敏,了不起就是湿疹。而在临床中,梅毒一期和二期的皮肤表现,极容易被误诊。这名63岁的女性,正是因此而延误了诊断。
她的皮疹起初分布在四肢伸侧,无明显瘙痒,呈对称性红斑,后来发展到手心脚底,形态多样。
她先后在三家诊所被诊断为“药疹”“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皮炎”,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激素膏都无明显改善。直到血清检测发现了“梅毒血清反应素快速试验(RPR)”阳性,才揭示出病因。
进一步沟通中,她提到曾在小诊所接受过一次“针灸推拿”,期间使用了未密封的一次性针具。这正是关键。
许多人忽略了,“非性传播”并不等于“安全”。在临床上,梅毒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传播,尤其是未严格消毒的医用器械、共用剃须刀、拔罐器具等。
在她的病例中,推拿诊所使用的针具未进行规范消毒,或未更换一次性针头,造成了血液传播的可能。
虽然这类传播途径占比不高,却极具隐蔽性——不痛不痒,没有意识到风险,也没有防范意识。
医生在诊室中常听到类似的疑问:“梅毒不是性病吗?我怎么会有?”这种标签化的认知,往往让患者羞于就诊,延误治疗。
皮肤科中,二期梅毒常以“梅毒疹”首发,表现为不典型的红斑、多形性皮疹、脱屑甚至类似银屑病的表现,极具迷惑性。
而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是:老年人群对“性传播疾病”的风险认知普遍偏低。
随着现代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很多人有再婚、恋爱、社交活动,而避孕措施使用率却显著下降。
2022年《中华皮肤科杂志》一篇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不到15%在新伴侣关系中使用安全套。
从医学角度来看,梅毒的病程分为四期:初期的硬下疳,继发的皮疹淋巴结肿大,潜伏期的无症状阶段,以及晚期可能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二期梅毒皮疹虽然会自行消退,但并不意味着痊愈,而是进入更隐秘的阶段。
如果未及时治疗,梅毒可在10-30年后发展为晚期梅毒,影响视力、听力、认知功能,甚至导致瘫痪或死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事。2024年《中华性病学杂志》一篇回顾性研究发现,在确诊梅毒的老年患者中,接近30%在诊断时已进入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阶段。
在诊断明确后,这位患者接受了规范的青霉素治疗,疗程结束后皮疹逐渐消退,血清反应素滴度下降,未再复发。但她的经历,成为诊室内反复提起的警示案例。
“不是不干净才得病,更多是‘不小心’。”医生常常在面对患者误解时重复这句话。疾病没有道德标签,只有医学规律。被误解的是病名,不是病因。
从中医角度解释,梅毒属“疮疡之属”,病因多为“湿热毒邪”,外感内侵,久留不去,郁而化火,发于肌肤。
但中医更强调个体体质差异,如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者更易发病。治疗上,中医常以清热解毒、化湿祛邪为主,配合西药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肝肾负担。
在临床中,医生建议梅毒治疗期间可配合使用中药如“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辨证施治。同时注重饮食调理,忌酒、忌辛辣,增强睡眠和免疫功能,有助于恢复。
很多人至今仍以为,性病只与“乱”有关。这种认知偏差,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疾病传播的方式不止一种,所有忽视“卫生”“防护”“检测”的行为,都可能成为“那个错误”。
她后来告诉医生:“我不怪你们诊断慢,我怪我自己没当回事。”其实,她并不是唯一一个。
医生更担心的,是那些还没意识到皮疹背后真相的人。更担心的是,那些因为羞耻、误解、恐惧而避而不谈、拒绝检测的人。
门诊之外,皮肤的每一处红斑,都有可能在提示一个更深层的信号。把皮肤当作身体的“示警系统”,比盲目抹药更有价值。
没有人愿意成为“特殊案例”,但若能因一个人的经历,唤起更多人的警觉,错误就有了意义。
梅毒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及时发现,是否科学治疗。只要在第一时间正确识别、规范用药,大多数病例都可以完全治愈,不留后患。
而那个“错误”,不是行为的错误,而是“不以为意”的错误,是“以为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自信。
有些病,不是身体先中招,是意识先松懈。
[2]李玉峰, 王晓琴. 老年人梅毒感染现状及防控建议[J]. 中华性病学杂志, 2024, 40(3): 213-216.
[3]王芳, 刘建国. 梅毒皮肤表现与误诊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10): 823-826.
来源:肿瘤科陈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