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空袭硝烟尚未散尽的 24 小时后,美国副总统万斯于 9 月 28 日的福克斯新闻访谈中抛出重磅消息:美方正考虑应泽连斯基的请求,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巡航导弹,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总统特朗普手中。
当地时间 9 月 27 日晚至 28 日上午,俄军近 500 架无人机与 40 余枚导弹对乌克兰发动持续 12 小时的密集空袭,造成 4 人死亡、40 人受伤的惨烈后果。
就在空袭硝烟尚未散尽的 24 小时后,美国副总统万斯于 9 月 28 日的福克斯新闻访谈中抛出重磅消息:美方正考虑应泽连斯基的请求,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巡航导弹,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总统特朗普手中。
这一表态犹如投入俄乌冲突棋局的 “深水炸弹”,瞬间将局势推向新的危险边缘。
射程覆盖莫斯科:“战斧” 的战略威慑力
作为美军标志性远程打击武器,“战斧” 巡航导弹的威慑力绝非乌军现有装备可比。这款自 1983 年服役以来参与多场战争的装备,采用INS/GPS/TERCOM/DSMAC 四模复合制导技术,能以米级精度命中目标,其各型号射程可达 800-1600 公里,部分改进型更接近 2000 公里。
这意味着从乌克兰领土发射,足以覆盖俄罗斯西部大部分战略目标,莫斯科距乌边境约 500 公里,完全处于其打击范围之内。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毫不掩饰野心,会晤特朗普时明确请求这类远程武器,并放话 “若俄罗斯拒绝停战,应在基辅寻找更多防空洞”,甚至直言 “俄罗斯让基辅停电,乌克兰也能让莫斯科停电”。
乌军消息源更透露,已制定针对俄军工基地、指挥中心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计划,近期对俄战略预警雷达的无人机袭击,被解读为导弹攻击的前置准备。这种针对性部署,无疑让俄罗斯腹地首次直面常规武器的直接威胁。
万斯的表态中暗藏更值得警惕的算计:美方不会以捐赠方式提供武器,而是要求欧洲国家直接购买并交付乌克兰。这一模式延续了此前坦克、F-16 战斗机援乌的 “欧洲买单” 逻辑,本质是美国将财政压力与冲突升级风险双重转嫁。国务卿鲁比奥直言不讳地承认,此举核心是 “让美国远离直接主导冲突,把更多责任推给欧洲”。
欧洲的妥协背后是现实困境:冲突持续导致能源安全与难民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国家寄望通过强化对乌军援加速战局转折。
欧盟近期动作频频,不仅有 9 国同意建立 “无人机墙” 应对所谓 “俄飞行器入侵”,还计划动用冻结的俄资产提供 1400 亿欧元无息贷款支援乌克兰。但这种 “以钱换安全” 的算盘,实则让欧洲沦为冲突升级的 “前沿阵地”—— 一旦 “战斧” 引发俄报复,欧洲将首当其冲承受后果。
面对美方松口与乌方挑衅,俄罗斯的反制信号迅速且强烈。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先是以 “俄罗斯是熊,纸做的熊不存在” 调侃特朗普的 “纸老虎” 言论,随即严肃警告北约 “持续军援将承担严重后果”。
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鲁比奥的 50 分钟会谈中虽未公开表态,但会后北约情报显示,俄军已重新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 - M 战术导弹系统,战略火箭部队进入 “高度戒备状态”。
这场围绕 “战斧” 的博弈,已让俄乌冲突突破多重底线。从最初的轻武器援助,到坦克、战机,再到如今的远程巡航导弹,西方对乌军援的 “天花板” 不断抬高,实质是对俄罗斯战略红线的持续试探。
俄外长拉夫罗夫直言,北约和欧盟已 “利用乌克兰向俄罗斯发动真正的战争” 并直接参与其中,这一判断折射出冲突性质的危险演变。
当前局势的最大变数仍在特朗普的最终决策。从联大期间对泽连斯基 “不反对援乌远程武器” 的模糊表态,到万斯证实 “正在考虑”,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松动与俄近期米格 - 31 闯入爱沙尼亚领空、无人机进入波兰等事件密切相关。
但即便 “战斧” 最终落地,乌克兰能否有效使用、俄罗斯是否会实施报复、欧洲能否承受连锁反应,仍是悬而未决的问号。
莫斯科时间 9 月 29 日午后,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防空警报再次响起。这场由 “战斧” 引发的风暴,正让原本就紧张的俄乌局势,站在了更危险的十字路口。
来源:大农圈农业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