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 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现场,一枚直径 3.9 厘米、刻有吴佩孚肖像的 “中华民国十五年纪念币”,在多轮激烈竞价后,最终以 9145 美元落槌,按当时汇率折算,相当于 6.2 万元人民币。更令人震惊的是,经 NGC(美国 - numismatic Guara
一枚 “假币” 卖 9145 美元,臆造币藏着什么秘密?
2015 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现场,一枚直径 3.9 厘米、刻有吴佩孚肖像的 “中华民国十五年纪念币”,在多轮激烈竞价后,最终以 9145 美元落槌,按当时汇率折算,相当于 6.2 万元人民币。更令人震惊的是,经 NGC(美国 - 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钱币担保公司)评级鉴定,这枚被藏家争相追捧的 “珍品”,本质上是民国时期专为欺骗外国藏家打造的 “臆造假币”。
在古钱币收藏圈,这样颠覆认知的反转并不罕见:普通假币摆在地摊上无人问津,甚至被视作 “破坏市场的毒瘤”,而部分臆造币却能在拍卖会上身价暴涨,有的稀有品种十年间价格翻了近 20 倍。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一段横跨近百年的乱世造假史,更藏着收藏市场独特的价值判断逻辑。
一、真假之别:臆造币是 “创意假货”,普通假币只是 “工业复制”
很多刚接触古钱币的藏友都会疑惑:同样是 “假币”,为何命运会天差地别?其实答案就藏在两者的本质差异里,从制作逻辑、工艺水平到文化内涵,都有着云泥之别:
普通假币是 “拙劣模仿者”,只为骗钱而生
这类假币的核心逻辑是 “复制”—— 造假者拿着官方真币当模板,通过翻砂、压印等低成本工艺 1:1 仿造,目标只有一个:以假乱真,骗取新手藏家或普通消费者的钱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24 年北京警方破获的假熊猫银币案:犯罪团伙用含银量仅 2% 的铜镍合金冒充 99.9% 足银,铸造的假币比真币轻 0.2 克,币面的熊猫毛发纹路模糊不清,边缘甚至有明显的毛刺。经鉴定,这批假币单枚成本仅 8 元,却被伪装成 “纪念币滞销品”,以 300 元一枚的价格卖给老年人。这类假币没有任何创意,更无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一旦被识破,就只能沦为 “工业垃圾”,注定被市场彻底抛弃。
臆造币是 “无中生有的创作者”,藏着工匠的巧思
臆造币的关键在 “臆造” 二字 —— 没有现成的官方真币作为模板,全凭造假者的想象力和对钱币文化的理解自主设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专家李波在《中国近代钱币辨伪》一书中曾揭秘:抗战胜利 70 周年前后出现的一批民国臆造币中,造假者为迎合外国藏家对 “战争题材” 的兴趣,凭空在币面加入战斗机、大炮等元素,甚至刻上 “同盟国胜利纪念” 的英文字样,与官方发行的 “延安宝塔山” 图案纪念币截然不同,堪称 “脑洞大开的艺术创作”。
更关键的是工艺差距:民国时期的臆造币,大多出自天津、上海等正规造币厂的技工之手,甚至有部分是用造币厂废弃的设备铸造。比如 1926 年天津造币厂流出的一批 “张作霖像臆造币”,采用的是与官方银元相同的 “机器冲压工艺”,币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边缘齿纹均匀清晰;而现代小作坊生产的假币,多采用 “翻砂铸造” 工艺,币面常有砂眼,含银量常不足 50%,最轻的甚至连 20 克都不到,拿在手里能明显感觉到 “轻飘飘”。
二、民国造币风云:从欠薪闹剧到收藏传奇的逆袭
臆造币的 “黄金时代”,恰好与民国军阀混战的乱世重叠。1920 年代的天津造币厂,作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造币机构之一,因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等战乱影响,订单量锐减 70% 以上,不仅无力采购新的原材料,还拖欠了近千名工人长达 5 个月的工资。为缓解经营压力,造币厂最终无奈裁员 300 多人,这些身怀造币绝技却突然失业的技工,意外成了臆造币的 “催生者”。
乱世造假三重奏:设备、技术、销路全配齐
民国臆造币能形成 “产业规模”,离不开 “设备、技术、销路” 的完美闭环,每一环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设备外流:从官方工厂到地下作坊部分被辞退的技工,凭借在造币厂的人脉关系,偷偷将小型冲压机、钢模雕刻工具等设备运出工厂,在天津租界或上海闸北等地开设 “地下造币作坊”。更有甚者,直接用造币厂废弃的钢模进行改造 —— 比如将 “袁世凯像银元” 的钢模修改后,刻上 “曹锟纪念” 的字样,摇身一变成为 “臆造纪念币”。当时上海《申报》曾报道:1927 年,租界警方在一次突袭中,从一家地下作坊查获 2 台造币机,经鉴定正是天津造币厂 1924 年淘汰的设备。
技术变现:从流水线技工到 “创意设计师”造币的核心技术 “模板雕刻”,虽由造币厂高薪聘请的外国技师把控,但普通技工熟悉铸造流程、金属配比等关键环节。由于缺乏雕刻官方模板的权限,他们索性发挥创意 —— 没有真币参考,就虚构 “民国四年袁大头”(注:官方仅发行过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袁大头)、“江西军政府壬子银元” 等不存在的币种;为增加 “可信度”,还会在币面刻上当时军阀的肖像,比如吴佩孚、孙传芳等,因为这些人物的形象在外国藏家中 “知名度高”。
精准收割:瞄准外国藏家的 “猎奇心理”民国时期,西方掀起一股 “中国钱币收藏热”,但大部分外国藏家对中国钱币的历史背景、铸造规律并不了解,只注重 “稀有性” 和 “观赏性”。造假者精准拿捏这一心理,专门臆造 “吴佩孚纪念币”“军阀版金质样币” 等题材,甚至编造 “此币为军阀私人定制,仅铸造 10 枚” 的故事。当时天津租界的一家外国古玩店老板在日记中写道:“中国技工送来的‘臆造币’,比官方银元更受客人欢迎,一枚金质样币能卖到 50 美元,是普通银元的 10 倍。”
为何骗子的 “作品” 成了珍品?
如今,民国臆造币能从 “骗钱假货” 逆袭成 “收藏珍品”,核心原因在于它承载了三重价值,这是普通假币永远无法具备的:
历史活化石:记录乱世经济的缩影这些臆造币看似是 “假货”,却真实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1927 年后,随着北洋政府瓦解,京津造币厂失去官方支持,大量技工流向民间,上海近郊的宝山、嘉定等地逐渐成为新的 “臆造币生产基地”。甚至有记载称,当时的中央造币厂厂长傅式说,在整理钱币档案时,曾误将 45 枚臆造币收录进 “民国官方钱币图谱”,直到多年后才发现错误 —— 这些小插曲,恰好成为乱世经济混乱的生动注脚。
工艺稀缺性:非专业造币者无法复制1920 年代军阀版臆造币,虽比天津造币厂的官方正品工艺略逊一筹,但仍有极高的技术门槛。比如 1925 年上海造的 “孙中山像臆造金币”,采用的是 “纯金冲压工艺”,单枚需 37.5 克纯金,且要经过 12 道工序才能完成,非大型造币厂或专业作坊无法实现。如今,这种传统造币工艺已逐渐失传,现存的民国臆造币,成了研究近代造币技术的 “实物标本”。
存世量稀少:稀有性推高收藏价值民国臆造币多为小批量生产,有的甚至是 “孤品”。比如 “民国九年袁像金质样币”,目前全球仅在上海博物馆、香港钱币博物馆及 3 位私人藏家手中发现过,总数不超过 10 枚。2021 年,一枚品相完好的 “民国九年袁像臆造金币” 在香港嘉士德拍卖会上,以 23.5 万元人民币成交,比同期同重量的黄金价格高出 8 倍多 —— 稀缺性,成了推高其价值的关键因素。
三、收藏避坑指南:3 招识别臆造币的价值
并非所有臆造币都能 “逆袭封神”,收藏界对臆造币的价值判断有明确标准,新手藏家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掌握以下 3 招,就能轻松辨别臆造币的 “含金量”:
看出身:优先选择 “造币厂系” 臆造币
近代臆造币主要分三类,价值天差地别:
第一类是 “造币厂戏作品”:由正规造币厂技工用官方设备铸造,比如天津造币厂 1924 年生产的 “曹锟像臆造币”,这类臆造币工艺最精湛,存世量少,目前单枚价格普遍在 10 万元以上;第二类是 “官方未授权创作”:由造币厂合作的私人作坊生产,工艺与官方币接近,但缺乏官方档案记录,价格多在 3 - 8 万元;第三类是 “纯私人仿制”:由无造币厂背景的小作坊生产,工艺粗糙,价值通常不超过 5000 元。收藏时,可通过 NGC、PCGS 等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认证报告判断 “出身”—— 正规造币厂生产的臆造币,在评级报告中会标注 “造币厂设备铸造”“工艺符合同期官方标准” 等信息,能有效避免买到私人仿品。
看工艺:拒绝 “粗制滥造”,细节见真章
用放大镜(建议 10 倍以上)观察币面细节,是辨别臆造币价值的关键:
民国臆造币:虽非官铸,但嘉禾纹、字体笔画有自然磨损痕迹(因长期流通或保存环境影响),边缘手工修边痕迹明显,用指尖触摸能感觉到轻微的 “凹凸感”;现代仿品:纹路模糊不清,字体常有 “粘连” 现象,边缘常有毛边,用强光手电照射时,能看到币面隐藏的擦痕(因后期打磨抛光造成)。此外,还可通过 “称重法” 辅助判断:民国臆造银元的重量通常在 26.5 - 27 克之间(与官方银元一致),而现代仿品多在 25 克以下,差距明显。
看题材:避开 “现代臆造陷阱”,锁定民国核心题材
收藏臆造币,“题材” 是决定未来升值潜力的重要因素:
1949 年后生产的臆造币,基本无收藏价值。比如 2015 年前后出现的 “抗战胜利纪念臆造币”,虽图案花哨,但材质是铜锌合金,存世量超过 10 万枚,如今在地摊仅卖 20 - 50 元一枚;民国时期的臆造币,需优先选择 “军阀题材”“重大历史事件题材”,比如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肖像臆造币,或 “北伐战争纪念”“淞沪抗战纪念” 等题材,这些题材因 “历史关联性强”,更受藏家青睐。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造假者会将现代臆造币做旧,伪装成民国时期的产物。辨别时可观察 “包浆”:民国臆造币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颜色均匀,且能清晰看到币面纹路;而现代做旧的臆造币,包浆颜色暗沉,用酒精擦拭后会掉色。
结语:真假之外,收藏的本质是价值判断
一枚吴佩孚肖像臆造币,从民国时期骗钱的 “假货”,到如今拍卖会上价值 9145 美元的 “珍品”,百年间的命运反转,恰好揭示了收藏市场的核心逻辑:评判一件藏品的价值,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 的 “真假判断”,而是综合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工艺水平、存世量等多维度的 “价值判断”。
民国臆造币的逆袭,不是因为它 “假得高明”,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乱世的历史记忆、凝聚了工匠的创意巧思、保留了稀缺的传统工艺 —— 这些无形的价值,远比 “官方认证的真币” 更珍贵。正如资深藏家马未都在《观复嘟嘟》中所说:“真正的珍品,从来不是官方盖章的‘真’,而是时光沉淀出的‘值’。”
下次再遇到古钱币,别急于用 “真假” 给它下定义 —— 先静下心来研究: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工艺是否有独特之处?或许,你也能在 “看似普通” 的钱币中,发现被忽略的收藏宝藏。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