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面通机场建成了,1933年10月1日,八面通飞行场正式运营后,每天起落的飞机有两类:一类是日军航空部队从朝鲜调来一个空军中队,拥有轻型战斗机三十四架;另一类是民用飞机。
清明时节欲断魂,壮士捐躯天地悲。
八面通飞行场运营
八面通机场建成了,1933年10月1日,八面通飞行场正式运营后,每天起落的飞机有两类:一类是日军航空部队从朝鲜调来一个空军中队,拥有轻型战斗机三十四架;另一类是民用飞机。
战斗机主要用于军事飞行训练侦察、轰炸穆棱县境等地的抗日队伍,并扬言恫吓:飞机一旦侦察到有“资匪助匪”的“决不宽恕”,企图切断爱国群众与抗日队伍之间的血肉联系。
八面通飞行场的作用
民用飞机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每天把从秋皮沟、凉水泉子、八站、小金山、碾子沟、大碱场、大蛤塘等地掠夺来的黄金,运至吉林省的额穆县(今敦化县),再由此运往日本本土;二是每星期二、四用于航邮飞行,就是运送日兵或军用物资给养。
图片拍摄于2024年10月穆棱市共和乡六百壮士山遗址
机场以外的防御设施
1939年,诺门罕战役失败后的日本,改而奉行“南进”战略,战略重点转到太平洋方向,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转入苏战防御阶段。除了在边境线上建设东宁要塞、虎头要塞等一级防御阵地以外,日本关东军还构筑了一条长达六百余公里,纵贯东部边境的“穆棱河防线”,“八面通机场”就是这个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空军力量支点之一,作为对苏作战的防御纵深地带。为了加强八面通机场防卫,专门修建了“八面通筑垒”工程,攻守兼备。至今,当年的反坦克沟、火炮阵地、机枪掩体、交通壕的遗迹仍能够在八面通东部山区中寻到。
日军地勤保障
日本空军第十飞行大队第二中队最早进驻八面通机场,空军地勤人员随队转场。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地勤人员跟随战队的体制极不方便,于是改革成立专门的机场大队驻守固定机场从事地勤保障。当时日军第六十五机场大队进驻八面通机场。
日军在穆棱的战役屡屡失败,无疑说明,他们果然是秋后的蚂蚱。
1945年8月11日,由东北抗日联军组建的苏联远东第八十八教导侦察旅化整为零,引导苏联红军跨越中国东北边境与关东军作战。
出乎日本关东军预料,苏联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避开了边境上的东宁要塞,从穆棱县福禄乡桦木林子村的密林中直接突入中国境内,与驻守福禄乡的国境守备队简单接触后,猝不及防地直接出现在八面通外围,防守八面通地区的关东军第一百二十六师团长野沟贰彦中将,无奈放弃八面通机场和八面通筑垒地域。
八面通机场的飞机全部转移到牡丹江海浪机场集结,防守部队退却到河西镇自兴村分水岭重新组织防线。
苏联红军轻而易举占领八面通机场,但却出现了严重失误。
时值炎热中午,苏联士兵们都跳进河中沐浴纳凉。这时,苏联远东航空兵第二大队正执行轰炸日军海浪机场的任务。飞达穆棱上空时,误认为是海浪机场,于是便实施密集轰炸。苏联地面部队,知道空军是误会,便摆布板示意。航空兵以为日军伪诈,继续轰炸,地面部队无奈只好用防空火器对抗。
这场误会,造成了苏联红军地面部队的重大的伤亡和损失。当年牡丹江军分区派到穆棱的工作队,队长江得水同志在日记中记载:误炸后的机场是惨不忍睹的景象。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弹坑,还有很多苏联士兵的骸骨,树枝上挂着许多腐烂后的肢体和碎裂的军服,地面上还有两辆炸毁的坦克和五门重迫击炮……。
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
八面通机场被摧毁后,大量的机场装备和设施被拆卸运走,援建了“东北老航校”。
解放后关于八面通机场的保护和拆除
解放初,穆棱县政府明令禁止任何人进入机场区域建房开荒,期待机场能够复建,以利发展地方经济建设。
直到文革期间,社会管理秩序混乱,开始有企业、单位、居民进入机场建房,以至于当地的居委会名为“机场委”。随着城市建设不断进步,八面通机场遗留建筑也被陆续拆除。
2012年,八面通机场特种掩体四号至十二号仓库被集中拆除;
2013年,八面通机场飞机维修车间被拆除;
2014年,八面通机场特种掩体1号仓库被拆除;
2015年,八面通机场特种掩体13号仓库被拆除;
2016年,八面通机场飞行员宿舍和锅炉房被拆除;
2017年,八面通机场特种掩体2号仓库被拆除。
八面通琥珀小区内的掩体3号仓库
如今,八面通机场遗迹仅有一处,是经市文物部门力争,最终在穆棱市区八面通镇“琥珀新苑”小区7号楼与8号楼之间,保留了“侵华日军八面通机场特种掩体3号仓库”,成为八面通被日军践踏过的历史见证。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