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将在10月6日于西安举办的中秋诗会,被称为“家宴”,主题不在于形式多隆重,而是在于情感有多深厚。不是华丽舞台上的强烈视觉冲击,而是月下围坐、共叙千年文化的温柔跨越。
当你还在犹豫中秋该在哪里赏月、吃月饼的时候,有人早已悄悄在西安,为你铺好一场诗意盛宴,名字叫《长相思,在长安》。
这场将在10月6日于西安举办的中秋诗会,被称为“家宴”,主题不在于形式多隆重,而是在于情感有多深厚。不是华丽舞台上的强烈视觉冲击,而是月下围坐、共叙千年文化的温柔跨越。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董宇辉的名字,再次悄然出现在了诗会相关消息中,这一次,他不是站着带货的那个人,而是继续担任“文化推手”的那位。
有人说,董宇辉像是一个跨时代错位的存在。他没有直播间里那套狂热的“秒拍秒抢”套路,也不靠热搜标题制造紧张的视听节奏。
他只是静静地讲故事,聊节气,吟诵古词,却能让无数人甘愿停下快节奏的生活,去听他讲一幅画、一本书,甚至一个落花飘雪的瞬间。
他曾在一场晚会上担纲总策划兼主持,展现出“制作人董宇辉”身份背后的细腻和高标准,连乐队和演职人员都忍不住在镜头前感叹“这个主播懂的也太多了”。如今再度回到舞台,人们不禁猜测:这一次中秋,董宇辉又要“整点什么大的”。
《长相思,在长安》之所以备受期待,不只是因为有董宇辉的名字加持,而是因为这次晚会的呈现方式,真的不一样。
不是舞台上隔岸观火似的“观看”,而是以“家宴”形式,让观众真正“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聊一聊天、听几首古诗,边听边想,边吃边读,在烟火和诗情画意之间,自然而然地感受文化的温度。
这不就是中秋该有的模样吗?和家人聚、和友人坐,一边赏月、一边赏心。没有刻意的商业包装,没有强行的节日营销,只是让我们重新感受到节日的真相:围坐月下,人间团圆。
董宇辉的“文化输出力”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从不将“文化”当做高高在上的名词,而是把它揉进一顿饭、一杯酒、一首词里,让人们在不经意间,被扎进骨子里的乡愁击中。
比如,他在直播中谈起对老歌的敬畏时,决然花17万买下版权,只为在海边的风里,给观众完整听一首歌的感动,而不是“跳过前奏直接卖货”;他谈文化时说:“文明的种子藏在每一粒米中”,不是口头禅,而是真正用行动把文化落到了“生活”二字上。
这一次的中秋家宴,也将是文化与烟火的一次深度融合,如果说谁能把这份融合做得妥帖又动人,那一定非董宇辉莫属。
董宇辉不是被流量裹挟的主播,他是愿意在喧嚣中退一步的人。他不追热点,却因为坚定的文化立场而常常“站在热搜”。他不依赖话术模板,而是靠知识、审美和表达去赢得信任。
这在当下极为难得,甚至显得格格不入,但恰恰是这种突兀的真实,让无数人愿意守在屏幕前,去听他讲“一百年前陆游是如何过中秋”。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带货”,他是在“带心”,带回那颗被时代遗忘的、对日常生活的敬畏。
中秋节本该是静下来、团圆的节日,但在被快节奏吞没的如今,真正能让人“慢下来”的节日体验,已经越来越稀缺。
而董宇辉和他团队正在做的,恰恰是用一种更年轻、更生动,也更真诚的方式,让我们重新靠近这些被现代生活模糊了的节日情感,不是靠仪式感堆砌仪式,而是在真实的审美和诗意中,找回那份“活着的传统”。
10月6日的《长相思,在长安》,不止是一场文艺晚会,也不只是一次直播活动,它是一场文化的回归,一桌慢节奏的家宴,一次董宇辉式的“节日复兴”。
这个中秋节,你准备好一起围坐长安,共赴一场诗意的团圆了吗?
愿月光如水,愿言语有光,愿那晚灯火未熄时,你我都在。
来源:1号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