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宝宝”毕业了!——西宁救护猞猁重返山林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3:07 1

摘要:今年3月以来,雪豹“凌小蛰”的救护故事引得全网追更,它“朋友圈”里的猞猁、兔狲、荒漠猫等“神奇动物”的救护故事也开始为大家熟知。

新华社西宁9月30日电(记者李宁)今年3月以来,雪豹“凌小蛰”的救护故事引得全网追更,它“朋友圈”里的猞猁、兔狲、荒漠猫等“神奇动物”的救护故事也开始为大家熟知。

作为全国首例救护后成功野化放归的猞猁,“天线宝宝”从救助到饲养再到放归的感人故事,更成为一线野生动物救护人员热忱与坚守的见证。

时间回溯到2021年4月6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在牧民家中救护了一只偷羊被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并于当晚将该猞猁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这是工作人员在救护放归猞猁“天线宝宝”。新华社发

随后,救护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教授团队联合检查判定,该只猞猁为雄性,11月龄左右,右眼失明,体形消瘦。救护中心副主任齐新章介绍,由于耳尖毛簇形似天线,它被命名为“天线宝宝”。

据介绍,“天线宝宝”刚刚获救时角膜水肿、右眼失明,无法捕食猎物,继而出现营养不良、体质极度虚弱等症状。

经过一年的针对性治疗,“天线宝宝”体重从12千克增长到31.2千克,右眼视力恢复正常。考虑到猞猁野外耐饥性较强,“天线宝宝”奔跑、跳跃、反应能力均正常,有简单捕猎经验,具备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经过多方论证,救护中心决定实施自然放归。

野生动物救护的完美结局是让动物回归自然,这也是救护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当时有人建议把‘天线宝宝’留下,同园内的雌性猞猁‘花园宝宝’交配繁衍,形成猞猁种群,但我们还是坚持放归。”齐新章说,“自然是它们的家,原野上恣意奔跑才是属于他们的生活。”

为避免“天线宝宝”对人产生过多依赖,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笼舍玻璃上贴上薄膜、饲养员进笼喂食时避免交流……一切都是为了让它能重新融入自然。

2022年3月,在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利用一处废弃羊圈,建造了面积100平方米的避难所,对“天线宝宝”实施野化训练。

这是放归前的猞猁“天线宝宝”。新华社发

齐新章表示,该地点人员及车辆干扰少,为野生猞猁自然栖息地,有大量野兔、野鼠、鼠兔等食物;放归地周边有河流,饮水方便;周边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站点,如有意外发生,便于及时开展二次救护。

为了在放归后及时掌握“天线宝宝”的生存状况和活动轨迹,救护中心联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专家,为其设计、定制合适的卫星定位项圈。

在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工作人员在放归训练场为“天线宝宝”投喂活物,训练它的捕食能力。2022年4月12日早晨,它离开了训练场,在避难所旁一公里的山顶停留数小时后,径直离开进入深山。

当年7月,齐新章一行人前往“天线宝宝”定居的地方走访,顺便上山安装红外相机。“那天看到了它,它和我们对视了三分多钟,才转身离开。”齐新章说,卫星定位项圈传回的点位信息显示,它从隐藏的灌木中出来,沿着我们下山的路下山,趟着我们趟过的河水过河,跑到高速公路边的山坡上,望着我们离开的方向。

“救护和放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段教会一只猞猁‘忘记’动物园的故事,为我们建立珍稀猫科野生动物救护放归标准流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齐新章说:“希望每一只野生动物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救护和放归。”

来源:梦翅王岩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