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冷门不绝,文脉才能赓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00:06 1

摘要: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14项冷门绝学研究成果集中亮相,甲骨上的刻痕、西夏文的经卷、濒危语言的声韵,这些曾藏于学术深巷的“文化遗珠”,终于走到聚光灯下。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的致敬,更照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追求即时效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

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14项冷门绝学研究成果集中亮相,甲骨上的刻痕、西夏文的经卷、濒危语言的声韵,这些曾藏于学术深巷的“文化遗珠”,终于走到聚光灯下。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们的致敬,更照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追求即时效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看似“无用”却关乎文明根基的冷门绝学?

冷门之“冷”,冷在周期漫长、见效迟缓。西夏文《大宝积经》的整理,四十余位学者耗费十余年才铸就10册译注成果;甲骨学研究者日复一日与龟甲上的寥寥数字对峙,用半生光阴解码文明起源密码。这些研究既无法像应用学科那样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也难在短期内收获大众关注,甚至面临“研究的人少、关注的人更少”的尴尬循环。但正是这份“冷”,恰恰凸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破解历史谜题、延续文化基因的关键钥匙。若没有对天长纪庄汉墓木牍的细致考证,西汉中期江淮地区的社会文化图景便少了一块重要拼图;若缺失对羌语、满语的抢救性研究,多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或将永久湮没。

冷门绝学“热”起来,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托底。从中国社科院开设民族古文字培训班,到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这些制度性保障如同为“冷板凳”装上了“暖炉”。试想,若没有持续的资源倾斜,仅凭学者个人的热爱与坚守,西夏学、梵汉语言对勘等领域的研究或许早已断层。国家的介入让我们意识到,那些需要长期积淀的“无用之学”,恰恰是文明传承的“有用之基”。这种支持,是对学术本质的回归,更是国家文化自信与长远眼光的生动体现。

更重要的是,冷门绝学的传承,关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藏文古文献《拔协》的语法研究、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的解读,这些看似小众的领域,实则为阐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追溯中外文明交流脉络提供了一手资料。当西方学界试图用单一视角解读东方历史时,正是这些冷门绝学研究,为我们构建了更贴近历史真实的叙事体系。

然而,让冷门绝学真正“不绝”,仅靠成果发布和政策扶持远远不够。它需要更多人摒弃功利心态,理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定力;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年轻学者有勇气投身冷门领域;更需要创新传播方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纪录片、数字展览、科普文章——将古文字、濒危语言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当年轻人能从甲骨文中读懂古人的生活智慧,从民族史诗中感受文化的磅礴力量,冷门绝学才能真正走出学术圈,成为全社会共同守护的文化财富。

14项成果的发布,只是冷门绝学传承的新起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需要科技创新的“快马加鞭”,也需要冷门绝学的“慢工细活”。让每一份“冷板凳”上的坚守都不被辜负,让每一门濒危学科都能薪火相传,如此,中华文明的根脉才能深植土壤,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来源:寒冰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