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晃到1985年,台湾政坛像炸开了锅一样,原因其实就一句话:蒋经国亲口说,“蒋家以后不出总统了。”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这个名字跟权力是牢牢绑在一起的,他一句话出来,信的人瞬间一堆,质疑的人也不少。很多人不甘心,那些靠着蒋家混饭吃的,甚至连基层公务员都悄悄嘀咕:“
一晃到1985年,台湾政坛像炸开了锅一样,原因其实就一句话:蒋经国亲口说,“蒋家以后不出总统了。”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这个名字跟权力是牢牢绑在一起的,他一句话出来,信的人瞬间一堆,质疑的人也不少。很多人不甘心,那些靠着蒋家混饭吃的,甚至连基层公务员都悄悄嘀咕:“蒋家怎么突然不选了,是不是要变天了?”机场、麻将桌、书店小巷都在讨论。可这场风暴的背后,说白了,是蒋家“断传”的真相,比政坛的风起云涌还要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蒋经国自己也没想到接班人的事会变得这么尴尬。长子蒋孝文倒下了,躺在病床上,不知人事;二儿子蒋孝武,一身本事没有多少,麻烦事倒是一堆;外面的孙运璿本来顶得上,可一场大病直接把他从棋盘上挪走了。别说是家天下,连“自己人能不能镇得住场面”都变成了大疑问。蒋经国那时总有一种有力使不上、心里难受的感觉。很多老人都还记得,他最喜欢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其实话虽这么说,他还是把家族传承看得极重。
倒回头来看蒋家走到这一步,其实一切都绕不开蒋介石的“戒备”心。老蒋当年吃过派系的亏,信任的人转身成了对手,国民党这一锅粥原本就不怎么安稳。1949年那次撤退到台湾,算是带着所有寄托、心机全装进一只皮箱里。也就是在那以后,他认准了要靠“自家人”稳住大局,蒋经国成了接班的头号人选。
蒋经国是个厚积薄发的主,早年送去苏联读书,回台以后,老蒋亲自安排他在党、军、经济轮流“镀金”。甚至有个说法,当时老蒋对亲信动手时,怕别人挡孩子路。有一年,蒋经国对陈诚有点不客气,结果没多久陈诚就被换了位置;孙立人当兵厉害,人缘也广,可一旦跟蒋经国对上,最终还是只能被调走。很多老人还记得,蒋经国当着父亲的面,脸上没什么情绪,背后小声嘀咕:“这圈子没我爸聪明,我只得加倍小心。”
但那个年代,台湾一切都不踏实。蒋介石专门靠“经济实绩”给蒋经国铺路。当时十大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什么中山高速、核能电厂,开工那天有好几个大企业老板亲自捧场。其实很多台湾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这些新大厂能不能多招身份普通的人。那几年蒋经国常下基层,茶摊边坐着,听农民诉苦,晚上还陪着地方干部磨嘴皮子。慢慢地,蒋经国终于成了有口碑的“能干人”,1972年被推上行政院长,基本上没人敢再说他靠家里,至少表面上是实至名归。
不过,这一路顺风顺水的背后,蒋经国心里一点也不轻松。有亲友曾回忆,他私下讲过:“我做得再多,也怕别人说是父亲留给我的。”他确实把实干挂在嘴边,实际却依旧靠爹铺路。这种心思,咱们普通人也有:想靠自己,可总还是停在起点。
话说回来,蒋家的“第二代试验田”也没种出什么好苗子。蒋孝武,这个人物几乎没人当真——小时候老师都知道他是调皮大王,喜欢耍枪舞刀,学校里闹得鸡飞狗跳。有一年家里办宴会,他非要跑到桌子底下抓服务员的鞋子,闹出不少笑话。可蒋经国并没有彻底否定他。对蒋孝武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养着,看能不能有点出息再说”。可惜,放养多年没见他发芽,反而麻烦越搅越大。
其实蒋孝武想证明自己不是没试过。他动了点心思,跟台湾情报界打得火热。有保密局旧部回忆过,当年蒋孝武一度很下功夫,动员几个同学搞外围情报。可离父亲当年那种“苏联派系卧底、党内刺刀见红”仍差得远,更多是依赖关系网络,插手的多,真正掌控局势的本事几乎没有。局里的人私下讲:“蒋少爷懂政治?恐怕只会在后门打牌。”
蒋孝武路越走越窄,终于被“江南案”彻底拖进泥坑。1984年,江南那本揭露“蒋家内幕”的书一出来,蒋经国都拍桌子,气得脸发白。台湾社会当时的反应,有点像家丑外扬。竹联帮那伙人满城风雨地喊话,说蒋孝武下令“处置”,假真真假,谁也说不清。可对蒋经国来说,这已经不是家丑,更是权力崩盘的信号。老蒋那句“养儿防老”彻底落空。蒋孝武虽然后来没直接被判,但蒋经国像丢弃棋子一样,把他一脚踢去新加坡。坊间有人说,“这一脚踢得绝情。”后来父子俩,没再见过一面。
结果很尴尬,有人私下叹气:“蒋家这二代,也没一个能扛旗的。”其实蒋经国早就把希望押在蒋孝文身上。小时候蒋孝文聪明,连蒋介石也常说他“是蒋家的福星”。结果人越大越不走运,几次担任台电要职,外面挺有口碑,却突然因为病倒,从脑子清醒变成昏迷。台湾政坛某位老人后来怀念说,“孝文要是没病,现在台湾还轮得上这么快改天换地?”这句话其实半对——蒋家三代没人及格,连“外人”孙运璿都因为病痛提前退场。一场权力接力,到头来,连个棒子都没人接。
也有一阵子,蒋经国想把宝押在三儿子蒋孝勇身上。蒋孝勇头脑聪明,从小到大也会说两句漂亮话,但偏偏对政治毫无兴趣。家里饭桌上,蒋经国问他以后的打算,他直接回答:“我喜欢做学问,不爱玩权力。”气得蒋经国一头雾水,“蒋家就没一个争气的!”其实很多大家族到第三代,已是筋疲力尽,不少台湾人议论:“大户人家,养儿不如养心。”
蒋经国无奈,才把希望投向土生土长的本地派系。那时台湾经济起飞,有科技官僚、地方世家开始崭露头角。孙运璿原本是个异数,能做事也很有民望。蒋经国对身边人悄悄讲过,“能不能让台湾走向民主,看这个人行不行。”可惜命运爱开玩笑,一场急病直接没了希望。蒋经国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最后还是顺势而为,1985年公开宣布断绝家族参政的想法,外面彩色电视新闻播个不停,政坛里有人敲桌子,觉得“新潮流要来了。”
其实,蒋经国这个选择,等于让台湾开始脱离家族桎梏,走上民选的路。有人说这叫政治智慧,有人说是不得已的让步。废除家族传承,不再用“父传子”的方式去传递权力,这才有后来的选举、政党轮替。很多台北人至今还记得:蒋家权力谢幕夜,台北某些巷子的老头老太太都还在家门口念叨,“这蒋家的命,和王朝一样,风风雨雨,终于散了。”
蒋介石一辈子,苦心孤诣把儿子捧上权位;蒋经国也曾努力想把家族火炬继续传下去。但人算不如天算,到头来,权力这东西传承不了家风、也保不住未来。从一个无比强势的家族,到最终无奈谢幕。蒋家这场权力戏,像是历史在小岛上的一次缩影。或许,权力很大,也抵不上命运。谁都想留点遗产,可谁能保证以后风浪不会更大?大家都说蒋经国承认“无米为炊”是觉悟,可是不是也是世道逼得自行让位,不得不走?
有时候,我想蒋家那些老照片,说不定比权力更能留下点东西——人情冷暖,都在细节里。等哪天路过淡水亚细亚广场,看到台北旧楼上的窗户还亮着灯,或许就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时代变迁,往往不是谁掌权,而是我们都记得那些接班也接不起来的无奈。
来源:智者山雀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