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话题是,那些在网络上骂莫言的人,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其实,尽管网络上很热闹,我还没有在生活中遇到骂莫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很忙。
今天的话题是,那些在网络上骂莫言的人,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其实,尽管网络上很热闹,我还没有在生活中遇到骂莫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很忙。
> 骂莫言成了某些人每天的“固定功课”,仿佛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
最近,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个老同事每天在朋友圈发骂莫言的长文,内容千篇一律,用词却越来越激烈。而现实中,这位同事平时沉默寡言,业务能力一般,在公司重组后就被边缘化了。
这种线上重拳出击、线下唯唯诺诺的反差,不禁让人思考:那些在网络上对莫言穷追猛打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01 三大画像:攻击者背后的真实面孔
通过观察多个社交平台上的攻击言论,我发现那些执着于批评莫言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失意转型者”。就像我朋友的那位同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发展不顺,社会地位不尴不尬。网络上的“正义之战”成了他们重获价值感的捷径。
一位网友私下告诉我,他办公室就有这么一位老大哥,工作上没什么建树,但骂起莫言来却头头是道,“仿佛通过批判名人,一下子找到了存在感”。
第二类是“流量捕手”。这些人其实对文学一窍不通,甚至没读过莫言的作品。但他们敏锐地嗅到了批评莫言能带来的流量红利。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主打“爱国批评”的主播直言不讳:“骂莫言就是我的工作,一条批判视频的播放量是其他内容的五倍以上。”
他甚至开发出了一套“批判模板”——先从莫言作品中断章取义摘几句话,再上纲上线,最后呼吁网友点赞关注,“效果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涨粉上万”。
第三类则是“真心卫士”。这部分人确实抱着一种朴素的“正义感”,他们认为莫言的作品“抹黑了中国形象”。
一位退休教师在微博上写道:“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看不得说中国不好。”虽然她的批评文章错漏百出,甚至把其他作家的内容安在莫言头上,但并不影响她每天坚持“发声”。
02 深层动机:愤怒从何而来?
理解这些人为什么对批评莫言如此热衷,我们需要看到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快速变化,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内心的不安和不满。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指出:“批评名人成为一种安全的情感宣泄方式。通过批判一个遥远的、看似强大的对象,人们能够获得一种虚幻的控制感。”
教育的缺失也起着作用。相当多的批评者实际上并没有完整阅读过莫言的作品,他们的批评基于只言片语或二手信息。
一位图书编辑苦笑着说:“最极端的一个批评者,连莫言的代表作都说不全,却能写出五千字的批判文章。”
此外,网络匿名性让一些人放下了现实中的约束。在一个不需要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环境里,最极端的观点往往能获得最大的关注。
一位平台运营人员透露,他们清理过一个专门攻击莫言的账号,发现其使用者现实中竟是一位腼腆的大学生,“他在网上和现实中完全是两个人”。
03 现实反差:线上斗士,线下凡人
这些在网络上一呼百应的“批评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往往出人意料。
我曾接触过一位在微博上以“批判莫言”著称的网友,他每天发布数条批评内容,拥有不少追随者。但现实中,他只是一家小公司的普通职员。
“工作上没什么起色,部门里我最没存在感,”他私下承认,“但在网络上,当我批评莫言时,很多人给我点赞,我觉得自己很重要。”
另一位攻击者的情况更令人唏嘘。他在贴吧里是“反莫言吧”的核心成员,发言激进,但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失业者,靠打零工为生。
“我也知道这样改变不了什么,”他说,“但至少让我感觉自己在做点什么。”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现实生活缺乏成就感,于是将精力投入到网络的“事业”中,通过攻击一个公认的“大家”来获得关注和满足感。
04 冷静思考:越过批评声看本质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要将对文学的批评与对个人的攻击区分开来。健康的文学批评是文化进步的动力,但人身攻击和无限上纲上线只会毒化文化环境。
一位文学评论家指出:“批评应当基于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但现在很多批评莫言的人,实际上是在批评他们想象中的莫言。”
其次,要理解网络表达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激烈的言辞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
一位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力时,通过网络批判名人,能够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成就感。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回归到作品本身。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证明了他的文学成就,但这不意味着他的作品不能批评。关键是批评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莫言本人很少回应这些批评。他在一次私下交流中说:“我写作的时候,这些批评我的人可能还没出生。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读者和时间。”
那些攻击他的人,也许从没想过:为什么一个“罪大恶极”的作家,作品依然被无数人阅读和研究?为什么时间没有淘汰他,反而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
网络上的喧嚣终将散去,但真正的文学会留下来。或许有一天,那些在网络上激烈批评莫言的人,也会在现实生活中拿起他的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
那时,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莫言。
来源:日本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