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亮、怀德、潭峨、信义(红色箭头所示)是当时的四个县,然后地图又有信宜、窦州、罗窦洞的字样。看上去,是不是一脸懵?
下图是唐朝时期,信宜市(窦州)的地图。
特亮、怀德、潭峨、信义(红色箭头所示)是当时的四个县,然后地图又有信宜、窦州、罗窦洞的字样。看上去,是不是一脸懵?
那么地图标注的地名,各自关系是?
先按大到小一个一个梳理。
罗窦洞:是当时的州界位置。罗窦洞位于今广东信宜市境内(古称“信义县”东北),因“洞穴众多、山势险峻”而得名(“窦”意为“洞穴”)。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四·窦州》:窦州,本汉苍梧郡端溪县地,隋属泷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泷州之怀德县置南扶州;贞观八年(634年)改窦州,以州界罗窦洞为名。
窦州:唐朝在岭南设置的州(行政区划),贞观八年由南扶州改名,因境内有罗窦洞而得名,治所是信义县。
信义:窦州的治所(县一级行政区划),隋代设置,属于泷州,唐朝武德四年成为南扶州(后改窦州)的治所,直到宋朝窦州废除后改属高州。
那么信义、怀德、潭峨、特亮是什么呢?——是县的称呼,唐朝时期,窦州设了4个县。
《新唐书·地理志·岭南道》:窦州怀德郡,土贡:银、石斛。户千一十九,口七千三百三十九。县四:信义(上,州治)、怀德(中)、潭峨(中)、特亮(中,本铜陵,武德四年置,八年更名)。
那么信宜跟上述的古地名有什么关联?——信宜是北宋太平兴国初由信义改名而来。
《信宜县志·建置沿革》(1993年版):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德郡,置梁德县,属泷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梁德县置信义县,属南扶州(后改窦州)。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3年),信义县改名为信宜县,属窦州;熙宁四年(1071年),窦州废,信宜县属高州。
所以,信宜市就是从唐朝之前一个州界划分点演变成现代的一个市。
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可能大家不明白,隋朝时期属泷州(罗定),到了宋朝时期属高州。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因为当时的地方部落势力辖区的改变。前文讲到,信宜(窦州)唐朝之前是一个州界区域,即是当时高凉地区的冼冯氏势力与罗定区域的陈氏势力以及钦州的宁氏势力的三方划分点。原因很简单,窦州辖区内有天然的云开大山山脉作为地理分界。
《广东通志·人物志·冯子猷》:冯子猷,高州良德人(今广东高州市),冯盎族人。贞观中,为左武卫将军,讨平罗窦洞蛮,以功封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其治军严整,所过秋毫无犯,蛮人畏服。
所以,窦州的归属就产生了管辖归属的变化。
这里,再解析特亮、怀德、潭峨、信义四个县的古今名字对照。
特亮县➡️径口镇木威村(县治)
怀德县➡️池洞镇
潭峨县➡️水口镇旧县村(县治)
信义县➡️镇隆镇(州治所在)
注意,现在的信宜治所不是设在镇隆,而是设在东镇镇,在1952年变更县治驻地。
《信宜县志·建置沿革》(1993年版):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信义县,治所在今镇隆镇(时为窦州治所)。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3年)改信义为信宜,县治仍驻镇隆。元、明、清三代,信宜县治均在镇隆。
《信宜县志·大事记》(1993年版):1952年12月,信宜县治从镇隆镇迁至东镇镇。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