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搁以前不敢想,放现在却成了常态,就像我那朋友,问她怎么买到隐藏款时,人家直接摊牌:“挂的是‘祖国版’,正版抢不到,黄牛价太虚,这玩意儿好看就行。”
上周在深圳吃饭,邻桌俩姑娘包上挂着纯金Labubu。
那玩意儿亮闪闪的,乍一看以为是正版,仔细瞅才发现是水贝市场的“杰作”。
饭桌上没人纠结正版与否,全在感慨“Labubu现在真火,连黄金版都安排上了”。
这事儿搁以前不敢想,放现在却成了常态,就像我那朋友,问她怎么买到隐藏款时,人家直接摊牌:“挂的是‘祖国版’,正版抢不到,黄牛价太虚,这玩意儿好看就行。”
说起来,大坂直美才是把Lafufu玩出花的人。美网那会儿,她每次出场包上都换个定制Labubu,还拿网球传奇名字命名。
有人怀疑是3D打印盗版,结果扒出来是A-MorirStudio的客制款,人家直接把Labubu融进了个人穿搭美学。
这事儿挺有意思:当正版被玩成“限量游戏”,反倒是非正版给了普通人玩创意的空间。
你看社交平台上,山西旅游晒出的“挖煤版”黑Labubu,评论区全是“来了山西就得入乡随俗”的玩梗,谁还揪着“盗版”不放?
实话讲,现在年轻人对Lafufu的态度,跟以前“正版洁癖”完全不一样了。
上个月刷到个帖子,有人晒出抖音直播间39.9元的Lafufu,底下一堆人留言“这做工比我买的正版还细致”。
倒不是说支持盗版,主要是正版有时候太让人糟心,就说8月出的第四代迷你Labubu,好多人收到货傻了眼:头歪的、身子扁的、毛跟“老鼠干”似的,难怪有人吐槽“还不如义乌货”。
市场供需也在推波助澜,泡泡玛特现在月产1000万只Labubu,毛绒产品月产3000万只,按说不少了吧?但架不住全球抢货。
挪威有个调查说,30岁以下年轻人一半觉得买盗版是省钱,这事儿放Labubu身上也成立,原价几十块的娃,二级市场溢价50%是常事,隐藏款更是炒到天价。
有朋友算过账:直播间蹲守三小时抢不到正版,花69块买个Lafufu,省下的时间能多搬两块砖,咋看都更划算。
更有意思的是海外市场,海关数据说拦截了132万件侵权产品,但老外开盒视频里,猪猪侠版、光头强版Lafufu遍地都是。
有人调侃“老外买到的十有八九是Lafufu”,虽有点夸张,却透出个真相:当盗版多到成了现象,反而催生出新玩法,比如海外博主靠开Lafufu盲盒起号,剧情比电视剧还离谱。
这事儿往深了看,其实是IP破圈的必经之路,想想米老鼠、皮卡丘,哪个没被“魔改”过?Labubu现在的情况,跟功能机时代的山寨机有点像:八个喇叭、能当手电筒,明明是山寨货,却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年轻人喜欢Lafufu,很多时候图的是“不一样”,给娃穿自制衣服、玩颜色梗,这哪儿是买盗版,分明是在搞“二次创作”。
泡泡玛特也在琢磨对策,去年申请了“LAFUFU”商标,还推出手机壳、钥匙扣等周边,想把需求引到正版渠道。
但尴尬的是,核心收藏款大家还认正版,生活用品类周边,不少人还是选便宜的Lafufu。
北京海关提醒过,仿冒品可能甲醛、重金属超标,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花小钱装点生活”的吸引力,有时候比风险警告更实在。
说到底,Lafufu的爆火不是盗版胜利,而是IP影响力出圈后的必然现象。
当一个形象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大家就会忍不住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不管是水贝的黄金匠人造个金Labubu,还是大坂直美找设计师定制,本质上都是对这个IP的“二次解构”。
对品牌来说,与其盯着盗版骂,不如想想怎么把这股创造力引导到正版体系里,毕竟,能被玩出花的IP,才是真的活起来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