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搞笑诺奖出炉!牛涂斑马纹、蜥蜴吃披萨,笑完懂科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3:04 1

摘要:2025年9月第35届搞笑诺奖刚公布,今年照样出了一堆让人笑完还得琢磨的研究,给牛刷斑马纹防苍蝇,看蜥蜴爱不爱吃披萨,甚至琢磨用不粘锅材料当零卡食物,这届获奖者是真敢想。

2025年9月第35届搞笑诺奖刚公布,今年照样出了一堆让人笑完还得琢磨的研究,给牛刷斑马纹防苍蝇,看蜥蜴爱不爱吃披萨,甚至琢磨用不粘锅材料当零卡食物,这届获奖者是真敢想。

说实话,这届诺奖的奖品先火了一把。

往年获奖者能拿到十万亿面额的津巴布韦币,听着挺唬人,可这钱早就绝版了,现在成了收藏品,价格涨得厉害。

主办方直接说“实在买不起”,无奈之下改送湿纸巾。

本来想这奖品“降级”会有点尴尬,后来发现反而更对这奖的脾气,不搞虚头巴脑的,幽默全藏在这种实在里。

奖品这么有意思,获奖研究更没让人失望。

先说说文学奖,得主WilliamB.Bean早就去世了,今年是他儿子替他领的奖。

他的研究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居然是记了35年自己指甲的生长速度。

论文标题也特耿直,叫《指甲生长25年观察》《指甲生长35年观察》,还正经发表在《JAMAInternalMedicine》上。

他发现自己32岁时,拇指指甲每天长0.123毫米,到67岁就变慢了,每天只长0.095毫米。

一开始我觉得这研究就是流水账,后来查了才知道,那本期刊是顶尖医学期刊,能收录进去说明这记录不简单。

很显然,长期观察指甲生长,说不定还能帮医生判断健康状况,比如营养够不够、甲状腺有没有问题,原来“无聊”背后藏着实用价值。

文学奖靠“坚持”,营养学奖就靠“新奇”了。

有群研究者跑到西非多哥,专门观察彩虹飞蜥。

这种蜥蜴本来只吃昆虫,结果他们发现,有些蜥蜴总跑到海边度假地偷游客的披萨。

为了确认这不是偶然,他们找了9只蜥蜴做实验,没想到所有蜥蜴都对“四种奶酪”口味的披萨情有独钟。

老实讲,我一开始觉得这研究挺搞笑,蜥蜴还挑披萨口味?后来琢磨过来,这其实是在说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

游客多了,蜥蜴的食谱都变了,要是以后它们依赖上人类的食物,没法自己找昆虫吃,怕是会影响生存,这可不是小事。

儿科学奖的研究也挺贴近生活,研究者找了8位哺乳期妈妈做实验。

让她们要么吃大蒜胶囊,要么吃安慰剂,之后收集母乳分析。

结果发现,吃了大蒜的妈妈,母乳会有蒜味,2小时后味道最浓。

更意外的是,宝宝们能尝出来,却一点不排斥,反而吸吮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

以前总觉得宝宝怕怪味,看来是我想多了。

如此看来,妈妈偶尔吃点蒜不仅没事,还能让宝宝早点适应不同味道,以后加辅食说不定就不容易挑食,这研究对新手妈妈还挺有用。

看完和人、动物相关的研究,再看跨界应用类的奖项,你会发现研究者的脑洞更大,却都对着“解决真问题”来的。

生物学奖被日本团队拿了,他们的研究是给牛涂斑马纹。

厩螫蝇总爱叮牛,不仅影响牛的生长,还会传播疾病,以前常用杀虫剂,可容易有残留。

这个团队想了个环保的办法,用水性喷漆给牛手工涂斑马纹,涂一头牛只要5分钟。

观察后发现,涂了纹的牛,被苍蝇叮的次数比没涂的黑牛少了快一半。

搞不清斑马纹为啥能防苍蝇,但不用杀虫剂是真环保。

就是手工涂太慢,要是能整个机器自动喷,说不定畜牧业能少不少麻烦,这想法挺靠谱。

化学奖的研究就有点“离谱”了,研究者琢磨着用特氟龙当零卡食物。

特氟龙就是做不粘锅涂层的材料,性质特别稳定,理论上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他们觉得,要是把特氟龙掺进食物里,能增加饱腹感,还不摄入热量,刚好应对肥胖问题。

还做了实验,让大鼠吃含25%特氟龙的食物,连续90天没发现毒性。

但说实话,这想法再合理,也没人会真吃“塑料饭”吧?想吃零卡的话,金针菇不香吗?特氟龙再安全,掺在饭里也咽不下去,这方案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物理学奖的研究把“吃”的科学玩到了极致,研究者专门分析怎么做“完美的黑椒奶酪意面”。

这道意面就三样原料:意面、黑胡椒、佩科里诺奶酪,可想做出顺滑不结块的酱汁特别难。

研究者分析了烹调过程,发现酱汁顺不顺滑,关键在淀粉和奶酪的比例。

煮面时留点明汤,用汤调酱,淀粉能乳化奶酪,就不会结块。

本来以为做意面全看手感,没想到还藏着物理原理,这研究对咱们在家做饭太有用了,以后再也不用怕奶酪结块影响口感。

工程设计奖的研究来自印度,两位研究者专门解决“鞋臭”问题。

印度天气热,鞋子容易闷臭,尤其是放在不通风的鞋架上。

他们想了个办法,在鞋架上装紫外线装置,用UVC照射鞋子。

只要2-3分钟,就能杀死鞋子上的细菌,臭味也能控制住。

他们还做了个简易装置,用纸板箱就能搭。

不得不说,这俩研究者是真懂生活,鞋臭是小事,却特别影响心情,这个办法成本低、好操作,要是能普及,家里的鞋架就不用总透着股味了。

最后看人文生态类的奖项,研究的都是和“行为”相关的事,看完能明白不少生活小道理。

心理学奖的研究挺真实,研究者想知道,告诉别人“你很聪明”或“你智商低”,会影响对方的自我评价吗?他们找了些人做实验,告诉一部分人“你智商比多数人高”,告诉另一部分人“你智商低于平均”。

结果发现,正面评价会让人信心膨胀,觉得自己更特别;负面评价对人的打击更大,会让自我评价明显降低。

说实话,这和咱们生活里的情况一样,谁不爱听好话?但夸多了容易飘,骂一句却记好久。

以后不管对孩子还是对朋友,说话都得注意,别随便说“你不行”,影响太大了。

和平奖的研究有点反常识,研究者发现,少量饮酒居然能提升说外语的能力。

他们找了50位学荷兰语的德国学生,让他们分别在喝酒和不喝酒的情况下说荷兰语。

结果显示,喝了点酒的学生,说外语更流利,发音也更好。

研究者推测,酒精可能降低了“外语焦虑”,让人更敢说。

但毫无疑问,酒精对认知功能的危害更大,可不能靠喝酒学外语,偶尔发现这个小现象还行,真当方法用就错了。

航空奖的研究关注到了蝙蝠,果蝠有时候会吃发酵的水果,吃多了就会“醉酒”。

研究者观察发现,醉酒的果蝠飞行速度会变慢,回声定位能力也受影响,容易撞上障碍物。

果蝠是热带生态里的功臣,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要是因为“醉酒”影响飞行,不仅会伤害自己,还可能影响生态。

如此看来,自然环境里的小变化,比如发酵水果变多,都可能影响动物,这研究也提醒咱们要多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其实每次看搞笑诺奖,都觉得它一点不“搞笑”。

这些研究看着奇葩,却都对着“小问题”来,要么关注健康,要么想着环保,要么解决生活麻烦。

它们不追求高大上,却能让普通人看完觉得“科学离自己很近”。

毫无疑问,这届诺奖还是老样子,让你先笑,再忍不住琢磨背后的道理,这种“接地气”的科学,比严肃的研究更能让人喜欢上科学,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吧。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