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莱德杯疯了!欢呼盖过掌声,高尔夫终放下精英架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6:33 1

摘要:2025年9月26号,彭博社专栏作家亚当·明特爆了个料,本周五要在纽约BethpageBlack球场开打的莱德杯,赛场气氛早早就“失控”了。

2025年9月26号,彭博社专栏作家亚当·明特爆了个料,本周五要在纽约BethpageBlack球场开打的莱德杯,赛场气氛早早就“失控”了。

美国和欧洲选手刚一挥杆,观众席就没了以前那套“高尔夫鼓掌”的规矩,全是欢呼、甚至带点调侃的声音,热闹得跟大学橄榄球赛似的。

说实话,这场景要是让以前看高尔夫的老观众撞见,估计得愣在那儿半天,心里琢磨“这还是我认识的高尔夫吗?”

亚当·明特说,这场莱德杯不只是美国和欧洲拼民族情绪,更像是新观众把“野性噪音”全带到了赛场。

我倒觉得,这哪是“噪音”啊,明明是高尔夫憋了这么多年,终于透出来的活力。

以前总觉得高尔夫得端着,要“克制”要“尊重”,选手打球时场地里连大气都不敢喘,现在年轻人一来,直接把这层“精英壳”给敲碎了。

PGA巡回赛以前总爱跟劳力士、宝马这些奢侈品牌绑一块儿,想把“高端”俩字钉在自己身上。

转播的时候也净拍那些气派的球场,一场比赛播四五个小时,节奏慢得能让人睡着。

老实讲,现在年轻人看个短视频都嫌长,谁有那功夫守着看一场慢悠悠的高尔夫啊?也难怪以前那么多人觉得高尔夫“老气横秋”,这玩法确实跟现在的娱乐节奏差太远了。

其实高尔夫也不是天生就高冷,这次莱德杯的场地BethpageBlack球场,平时就挺接地气的。

非赛事的时候,总有一群朋友凑在这儿,边喝酒边打球,偶尔还整个低分赌局,热闹得跟酒吧聚会似的,有点像《Caddyshack》《HappyGilmore》那两部电影里的荒诞场景。

我查过这球场2024年的数据,像朋友组团、公司团建这种带社交属性的场次,比正经单人、双人打球的场次多不少。

原来高尔夫早就有“狂欢基因”,只是以前没被好好挖出来而已。

早几年美国高尔夫基金会就做过调查,一半多的美国人觉得高尔夫又无聊又做作,18到34岁的年轻人里,玩高尔夫的人这十年少了好多。

我身边有个朋友,以前被家里长辈拉去打过高尔夫,回来跟我说全程得端着,连说话都不敢大声,一点都不自在,还不如去打打羽毛球放松。

后来PGA也想过搞“青年推广计划”,本来以为能吸引些年轻人,结果参与的人根本没达标。

很显然,老一套的“精英玩法”,年轻人是真不买账。

本来以为高尔夫要变,得靠PGA这些主办方牵头,可后来发现,真正让它活过来的是场外的力量。

就说YouTube吧,上面全是高尔夫相关的视频,有教打球技巧的,有玩花式击球的,甚至还有人拍醉酒打球的片段,点赞的人能有几百万。

还有Topgolf那种室内高尔夫中心,把模拟器、吃的喝的还有团队游戏凑一块儿,打球的时候还能跟朋友说点“垃圾话”,气氛一下就起来了。

我去年去过一次Topgolf,里面全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没人端着架子,玩得特别放开,那感觉跟传统球场完全不一样。

这几年高尔夫的变化,数据能看得明明白白。

总体参与的人多了,尤其是场外娱乐这块儿,涨得特别快。

现在虽然还有不少人偏爱传统球场,但转向场外娱乐的人也不少,疫情之后,50岁以下打球的人占了总出场数的一大半。

不过也有保守派不乐意,比如2024年就有美国高尔夫协会的高管说,这样会丢了高尔夫的“本质”。

我倒觉得,要是还抱着老规矩不放,年轻人都不来了,那高尔夫才真的要完。

亚当·明特说得挺对,与其死守着精英传统,不如接住年轻人的热情和吵闹。

说实话,运动的“本质”不该是“端着”,而是让人觉得好玩、愿意参与。

要是为了所谓的“本质”,把人都拒之门外,那这运动再“纯粹”,也只能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

说到底,2025年莱德杯的“狂欢”不是失控,而是高尔夫的新生。

以前它把自己架在精英的位置上,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现在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从“老干部运动”变成了能玩嗨的社交项目。

未来高尔夫说不定就是传统赛事和场外娱乐并行的样子,只要不端着、不守旧,能抓住年轻人的喜好,这运动肯定能一直火下去。

毫无疑问,任何东西要是总停在原地不变,早晚得被忘了,高尔夫也不例外。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