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饶县大码头镇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一位英雄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他就是刘洪范。他不仅是广饶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领导者,更是一位从三尺讲台走向烽火战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位用生命诠释忠诚与信仰的不屈勇者。循着烈士之孙刘述武的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
在广饶县大码头镇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一位英雄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他就是刘洪范。他不仅是广饶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领导者,更是一位从三尺讲台走向烽火战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位用生命诠释忠诚与信仰的不屈勇者。循着烈士之孙刘述武的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位普通教师蜕变为革命战士的故事,愈发清晰而动人。
后代合影
从课堂到战场:一位教师的觉醒之路
刘洪范自幼聪慧好学,8岁进入私塾读书,1929年考入广饶师范学校,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在师范求学期间,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让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让乡亲们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这颗革命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毕业后,刘洪范被分配到广饶县城文庙小学任教。然而,国难当头,他始终心系家国危亡。彼时,他与同事刘岐山等教师均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感召,早已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37年春天,他们一同加入“广饶县青年救国会”,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悄然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学生和群众中播撒爱国的火种。
“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践踏山河,烧杀抢掠的暴行让刘洪范再也无法安坐于讲台之上。他毅然走出教室,投身抗日洪流。他与广饶县城的共产党员、进步师生一同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大声号召群众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同年10月,他带领师生组建20个募捐小组,走遍集市和各家商号,将筹集到的钱款全部兑换成抗战物资。
1938年1月,日军占领广饶县城,广饶县的抗日序幕已经拉开,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王林正在西刘桥村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春,在王林、宋立言的介绍下,刘洪范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6日,根据党组织安排,刘洪范同王林、刘岐山、刘博泉,他们四人奔赴临淄城北寇家庄以西的树林里,参加了杨国夫、李人凤领导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十团成立大会,自此以后他们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就没有打不跑的豺狼。”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既是对群众的动员,更是他自己投身抗战的坚定信念。
铁窗烈火:不屈的脊梁与永恒的牺牲
1939年5月,在县委的决策以及王林秘密组织的推动下,广饶县东北部的地方党组织相继建立,中共广饶四区区委也随之成立,刘洪范担任四区委书记。四区建立之后,为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四区区委决定成立秘密交通站,许敦城、宋振林、许本学先后出任站长,配备有3名通讯员。其主要任务包括送信、张贴标语、传递情报、转送干部以及为部队充当向导等。至此,广饶县的党员数量已达五六十人,其中小刘桥和西刘桥两个村已有三名党员。在王林的指导下,经广四区区委批准,由小刘桥和西刘桥两村联合成立了“西刘桥村党支部”。同时,由广四区委书记刘洪范代表区委进行任命,刘岐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革命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刘洪范投身斗争后,日军时常到他家中搜捕,一家人被迫分散借住在村民家中,有家难回。他自己则常常饥一顿饱一顿,身上的衣服因无法换洗长满了虱子,却从未对家人诉说过半点苦楚。为了隐蔽开展工作,党组织经常利用夜晚在他家西边的小屋召开会议,悄悄谋划抗日策略,让这间小屋成为了“秘密堡垒”。
1939年9月的一个夜晚,刘洪范与王林、宋立言、刘岐山、张立群等八位同志在小屋里讨论组织抗日力量,不料行踪被汉奸告密,一百多名日伪军从三水村赶来包围了院子。听到枪托砸门的声响,众人迅速从西墙的小半门钻进旁边的高粱地。敌人破门而入后,看到屋内未凉的热水、残留的烟味,立刻断定有人逃脱,随即从小门追出。日伪军架起机关枪朝高粱地里扫射,万幸的是,刘洪范与战友们屏住呼吸隐蔽起来,最终全部安全转移,躲过了一劫。
然而,1941年1月12日成为刘洪范家庭永远的伤痛。广饶县城的日军联合伪军李青山部共300多人,包围了石碑村的广四区区公所。党组织传递日伪军突袭的消息还未送到,区公所已被敌人控制,区文教干部王佩鑫当场牺牲,未能及时撤离的刘洪范与刘伯平、许林图、景以秀等6位同志被捕,连同10余名群众一起被押往广饶城宪兵队。
在宪兵队的刑讯室里,敌人为了从刘洪范口中套取共产党的情报,先是以高官厚禄进行利诱,见他不为所动,便转而施以竹签刺指、老虎凳等酷刑。敌人气急败坏,剥掉他的衣服,放出狼狗撕咬,直到他全身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可他依旧坚贞不屈,未泄露党的半点秘密。无计可施的敌人最终将他关进土牢,刘洪范在土牢中以绝食进行抵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1岁。
族人们连夜凑钱赎尸,夜色漆黑,加上受刑后的五六具遗体均血肉模糊,难以辨认。有人想起刘洪范的下巴上有颗痦子,凭借这个线索,才在黑夜中摸索辨认出刘洪范的遗体。他曾经的学生带来自己的被子,将遗体包裹好,用小推车运回,最终将他安葬在村子东北角——也就是如今的刘洪范烈士墓。
丰碑长明:英雄精神烛照奋进之路
刘洪范的牺牲,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这个不足200人口的小村庄,在抗美援朝时期就有6名青年主动参军奔赴战场,他们说:“要像刘洪范烈士那样,保家卫国!”
2017年7月,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工作人员以刘洪范故居的原貌为基础进行整修改造,筹备建设刘洪范烈士纪念馆。2018年6月,纪念馆正式开馆。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群众近4万人次。
如今,纪念馆不仅被授予“中共广饶县委党校大码头镇党性教育基地”“广饶县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称号,还成为“大码头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刘洪范的故事,正如馆中长明的火炬,照亮着新时代的奋进之路。(大众新闻记者 孙娜娜 刘海文)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