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的深秋比往年冷得早。晨雾还没散透,西苑仪鸾殿的丧钟就撞破了寂静。七十四岁的李莲英裹着青布棉袍跪在大殿台阶上,膝盖压着凉飕飕的汉白玉,听着钟声一声接一声,心里直发慌——老太后没了,他的大树倒了。
慈禧走后,大太监李莲英的300天:从权倾紫禁城到棉花胡同的普通老头
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的深秋比往年冷得早。晨雾还没散透,西苑仪鸾殿的丧钟就撞破了寂静。七十四岁的李莲英裹着青布棉袍跪在大殿台阶上,膝盖压着凉飕飕的汉白玉,听着钟声一声接一声,心里直发慌——老太后没了,他的大树倒了。
李莲英在宫里当差五十二年,从十六岁的小太监熬成储秀宫总管,伺候慈禧半辈子。宫女们背后说,太后咳嗽一声,他能立刻递上枇杷膏;太后想吃糖耳朵,他能让御膳房半夜起来炸。可再金贵的奴才,主子没了,也就没了根。
慈禧头七没过,隆裕太后就来传话。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人,穿着月白旗装坐在慈宁宫暖阁里,说话声音细得像游丝:“李总管辛苦这些年,如今老佛爷走了,你也该歇歇。”李莲英跪在地上,额头碰着砖地:“奴才是太后的人,太后走了,奴才在这宫里算什么?”
守孝百日的规矩不能破。李莲英每天穿着素白孝衣,跟着送葬队伍去了东陵。十一月天寒地冻,送葬的队伍走了三天三夜,他就跪在雪地里陪了三天三夜。棺椁入土那天,他捧着老太后生前最爱的翡翠念珠,手冻得直打颤,眼泪结在脸上,瞬间成了冰碴子。
百日孝满,李莲英去养心殿见隆裕。小皇帝溥仪才三岁,坐在龙椅上啃糖葫芦,隆裕说:“南花园空着,你搬去住吧,每月照旧发月例。”南花园在中海边上,原是种花的地方,亭台楼阁都旧了,只有几个老园丁守着。李莲英住了半个月,总觉得廊下的乌鸦叫得人心慌——从前在储秀宫,乌鸦是不敢这么近的。
第二年开春,李莲英搬去了棉花胡同。那是他在宫外置的宅子,三进的四合院,门口两棵老槐树,院里有口甜水井。四个嗣子都住这儿,是他哥哥的孙子们过继来的,大的刚满十六,小的才十二。兄弟李福庆也从天津赶过来,帮着管账。
刚搬进去那几天,孩子们缩手缩脚的。大孙子端茶,手直抖,茶碗差点摔了。李莲英笑着说:“别怕,爷爷现在也是老头子了。”他教孙子们认字,用的是当年给慈禧抄经的狼毫笔;教他们看账,翻的是宫里记银钱的老账本。李福庆说:“您这是把宫里的规矩带回家了。”他摇头:“啥规矩,就是教孩子别忘本。”
宫里的消息断断续续传出来。有人说隆裕要裁撤太监,有人说端方当直隶总督,排挤旧人。李莲英听了只是喝茶,跟孙子们说:“咱们不掺和宫里的事。”他把自己的金镯子、玉扳指拿到当铺,换了现钱给孙子们买书。嗣子们不解,他说:“爷爷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们读书比戴这些强。”
那年冬天特别冷,李莲英生了场病。烧得迷迷糊糊时,他梦见储秀宫的炭盆,梦见给慈禧梳头,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病好后,他让李福庆把院里的空地开了菜畦,种了白菜萝卜。孙子们蹲在地里拔草,他拄着拐杖看,说:“这比伺候人强,自个种的菜吃得香。”
1911年2月4日,李莲英咽了气。享年六十四岁。临终前他把四个嗣子叫到床前:“我没什么留给你们的,就这几间房,还有当票里存的钱。记住,好好做人,别学我当奴才。”
后来有人整理他的遗物,在枕头下发现个小布包,里面是慈禧当年赏的翡翠西瓜,还有一张纸条,写着“事君以忠,待人以宽”。棉花胡同的老邻居说,李家老头儿人不错,常给胡同里的穷孩子分枣子,说话慢声细语的,不像个权倾一时的大太监。
历史总爱记大人物,可李莲英的晚年更让人唏嘘。他从刀山火海里爬上来,站在权力中心几十年,最后不过是回到普通人家的模样。权力这东西,捧得越高,摔下来越疼。他守了一辈子的主子没了,他也就成了没根的浮萍。
文献来源:《清宫内务府档案·光绪宣统朝》《李莲英墓葬发掘报告(1966年)》《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录》(金易、沈义羚著)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