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茅台镇,一家投资8亿的白酒废水处理厂,历经近十年磨难,终于在2022年建成并通过环保验收。按理说,这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污染难题有望缓解,企业也能靠30年特许经营权回本盈利。可谁也没想到,饭刚做好,锅却被端走了。
8个亿砸下去,厂子刚验收合格就被接管,这生意还能信吗?
在茅台镇,一家投资8亿的白酒废水处理厂,历经近十年磨难,终于在2022年建成并通过环保验收。按理说,这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污染难题有望缓解,企业也能靠30年特许经营权回本盈利。可谁也没想到,饭刚做好,锅却被端走了。
这家来自重庆的企业,当年是带着“治污+盈利”的双目标来的。茅台镇酒厂林立,产量高,废水也多,赤水河生态压力巨大。项目初衷很好:你出钱建厂,我给你运营权,双赢。可从2013年签约起,土地、审批、设计反复折腾,一拖就是近十年。合同里写好的建设周期早就过了,违约责任谁来担?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厂子建好了,验收也通过了,突然有人说:“运行不理想,存在隐患,必须接管。” 可问题是,验收是谁做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如果设施不合格,当初为何放行?如果真是运行问题,为什么不给整改机会,而是直接“连锅端”?
对投资人来说,这8个亿不是小数目。2亿是自家血本,剩下6亿是贷款。每年上亿的利润还没见着影,经营权就没了。这不是亏钱的事,是信心的事。
我们总说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可当真有人敢投、敢建、敢担风险时,却在最后一刻被拦下。到底是项目有问题,还是规则本身有问题? 一个通过验收的工厂,到底还算不算“合法”?当企业的底线是合规,而结果却无法保障时,以后谁还敢接这种“烫手山芋”?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