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至善,大爱永驻!沉痛悼念消化病及消化内镜专家张北平主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00:28 1

摘要: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带头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广州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广东省中医院支社主委,临床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北平同志,因患脑胶质瘤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9日不幸逝世,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带头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广州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广东省中医院支社主委,临床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北平同志,因患脑胶质瘤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9日不幸逝世,享年52岁。

张北平,女,汉族,生于1973年,湖北麻城人。1998年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担任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脾胃病科大科主任,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入选广州日报评选最具实力中青年医生、岭南名医录、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等。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身为中医人,当有中医魂。”大学期间,张北平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打牢中医功底,她坚持逐字研读教材,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

张北平秉持“中医是中医院的灵魂,中医院的医生应当守住中医的初心”,此后26年从医生涯中,她始终孜孜不倦研读经典,广拜名师,提升医术,奋战在医教研一线,从一名青涩的年轻医生成长为中西医结合消化及消化内镜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无数患者解决病痛。

张北平与吉良晨教授(中)、黄穗平教授(右一)

张北平传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学科创始人梁乃津教授学术思想,临证极注重三因制宜,治疗以肝脾同治为基础,重视健脾祛湿,不忘调肝理气,善用岭南地道中草药。2001年又师从国家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顾护脾胃,用药重升降和合,负阴抱阳,戴阳归阴。后期又跟师长桑君脉法传承人李树森教授学习长桑君脉学,强调临证时诊断的定位定性,丰富中医“治未病”的学术内涵。

在临床实践中,张北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即“寒热同调、湿为首患、治腑安脏”,结合岭南疾病的特点,临证主张“治胃必先清肠,安肠当首安饮食”“木达则土厚,欲木达则阳必旺”的温肾-调肝-实脾的疗法,攻克无数疑难杂症,深受患者赞誉与行业推崇。

家住福建的刘阿姨胃镜检查病理提示为胃窦型黏膜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且伴有腹胀、腹痛、失眠、消瘦等不良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刘阿姨焦急辗转乘坐火车前来广东省中医院。张北平悉心了解病情,四诊合参制定了纯中医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路途遥远,她精心调配药方,让刘阿姨可以3个月后再来复诊,免于奔波。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刘阿姨不适症状消失,还成功增重3公斤,复查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已得到逆转。在长达千字的感谢信中,刘阿姨动情写道“感谢您精湛的医术,更感谢您崇高的医德……使我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还有一位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粘液脓血便在外院治疗后出现高热、大便不通的症状,辗转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张北平详细了解患者的诊治经过后仔细辨证,最终以大承气汤加减。一剂药下,患者大便畅、发热退,转危为安。她说:“现代技术是眼睛,经方是灵魂,两者结合才能看见生命的全貌。”

溃疡性结肠炎(UC)、结直肠腺瘤(CRA)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疾病中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张北平带领团队传承广东省名中医罗云坚教授经验,构建了常见肠道复发性疾病的“伏毒”理论,主张以“清解伏毒”法治疗,指导消化道炎-癌转化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疗效显著。而这背后,是她与团队勇攀医学高峰,日复一日的坚持。

为了阐明“清解伏毒”法治疗的科学内涵,张北平经常忙碌了一天门诊或手术后,带领专科的骨干、硕博士一起讨论研究思路、方法,总结研究成果。她带头成立脾胃病科首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结直肠炎-癌转化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重点实验室,最终从免疫、炎症、自噬等方面部分揭示“伏毒”的科学内涵,丰富了中医脾胃病学说。自此,“伏毒”理论指导下肠道复发性疾病的诊疗得以向全国推广,提升了肠道复发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水平,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临床中,张北平接触到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疑难疾病,患者因病程漫长且反复发作,一旦出现肠梗阻、穿孔、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时,常伴有致残风险,以目前的治疗手段尚不能完全治愈。

看到患者被疾病痛苦折磨,张北平下定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减轻患者痛苦。她牵头建立广东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的诊疗规范,组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并设立极具中医特色的克罗恩病慢病管理门诊,以提升克罗恩病的诊治能力。

12岁的小陈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克罗恩病。由于治疗不规范,出现尿痛和尿液浑浊的情况,继发克罗恩病并发症——乙状结肠-膀胱瘘。虽然接受了输尿管支架置入术,但术后仍有尿痛,不但影响正常生活,还可能给年幼的孩子造成心理问题。家长经多番打听,找到张北平进行诊治。由于孩子年幼且病情复杂,张北平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使尿痛症状迅速改善,泌尿系感染得到控制,瘘口逐渐闭合,小陈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由张北平牵头撰写的《克罗恩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唯一一个入选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IBDQCC)的中医医院。2024年,我院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克罗恩病申报单位之一,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标志着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克罗恩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步入全国前列。

一手中医,一手内镜。张北平主张“两条腿走路”发展脾胃病科,率先在国内同行中倡导医镜融合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94岁的胡奶奶(化名)被诊断为结肠癌(升结肠、直肠),伴肝脾多发转移。本以为可以安稳度过最后的弥留时光,不料某日傍晚突发肠梗阻,大便不出,入食即吐。当地医院由于技术限制,只能进行小肠造口手术,超高龄加上难以供给营养,胡奶奶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手术,情况万分紧急,家属辗转联系到张北平。当胡奶奶凌晨赶到大德路总院时,张北平已经带领手术团队提前准备就绪,半小时内成功置入支架解除梗阻,完成了这场生命“营救”。

“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要学会负责,更要学会担责。”救治底气的背后,是张北平对现代医学前沿技术的掌握。2009年起,面对消化道出血救治与内镜治疗方面能力薄弱的短板,她带领团队建立消化内镜急诊绿色通道,24小时在线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创造性地提出“中医辨证指导下的精准内镜诊疗”体系,同时积极开展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急诊介入治疗,例如结直肠癌合并的急性消化道梗阻的支架置入术、胆道胰腺梗阻的ERCP术(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为患者赢得哪怕早一分一秒的生机。

“十几年前,ERCP技术只在几家大型西医院开展,且几乎全是男性医生开展。北平带头外出学习,凭借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学成回院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中西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大科副主任何军明与张北平同年入职,是20多年的亲密“战友”,曾配合开展了多项消化内外科疾病治疗的新技术,救治了无数消化系统危急重症。

10岁的小曾肚子痛得翻来覆去,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腹腔镜下将阑尾切除是常规的治疗方法。张北平了解病情后,考虑患者阑尾炎尚处于早期,炎症较轻,可在内镜下祛除粪石,置入支架充分引流,不用开刀,让小朋友免除手术之苦,治疗2天即出院回家过年。

“哪有什么天才,不过都是刻意练习。我会要求自己把每一台手术做到尽可能完美。”回顾自己在消化内镜技术上的不断精进,张北平总结说。

张北平用一生开创中西医结合与医镜融合。2014年,她远赴日本精研技术,开创内镜下ESD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先河,探索出中西医结合消化道癌防治新模式。她牵头制定多部专家共识和地方标准,大幅提升了区域内早癌诊治水平,使广东省中医院消化道早癌诊治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想做事、敢做事、肯做事、能做事,是同事们对张北平的一致评价。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刘添文说:“北平主任于我,不仅是内镜技术引路人,更是脾胃消化专科学术上的领航者。工作中她教会我们,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磨炼技艺,为患者架起生命‘支架’。”

目前,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每年均吸引许多中西医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获颁“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示范基地”。

“当你选择‘利他’,选择成就别人,其实就是成就你自己。”张北平以“精诚至善”为行医育人的核心准则,将“大医精诚”融入医教研工作的点点滴滴,要求团队和学生们始终以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精湛技术作为立身之本。

一位肾衰晚期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高龄患者住在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治疗。这位患者苏醒后迷迷糊糊地问女儿:“我住在哪里呀?”“在省中医。”“是不是张北平管我?”“是张主任管你。”“那好,那我就放心了。”

身为医者,她怀有怜悯之心,体恤患者的不易,竭尽全力满足每一个加号需求,也会爽快答应患者要求,亲自指导和操作内镜手术。

每次有老人家来看病,张北平总会摸摸老人的手,轻轻拍着肩膀,把他们当小孩子一般安抚,让患者和家属感到安心。

有患者说:“来见你一下,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

还有患者说:“其实我现在挺好,照着吃药就行,但我觉得来看你一眼我会更好。”

……

一份份可贵的信任,诠释着一位医者对生命至高的敬畏与承诺。看到患者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诊室,张北平在开心之余却始终保持谦逊。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夫妻二人特地从外地坐车历经41小时赶过来就诊,高兴地拿着药方离开,我却诚惶诚恐,问自己何德何能,得你们如此全心全意?

在科室管理和临床中,她提出“善”文化,强调“善”不仅是医者仁心,更包含“膳”之关怀——从诊疗到饮食指导,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她热心公益,深耕科普宣教,组织脾胃健康岭南行义诊十余年,开设健康讲座、基层义诊不计其数,主编科普漫画《漫话消化道健康》、四年如一日开设微信科普专栏《北平说》,以通俗形式传播医学知识,惠及百万读者。

张北平尊师重道,每年年节必亲往拜望恩师。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原脾胃病科大科主任黄穗平教授提起自己这位得意门生,难掩骄傲:“北平是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我为师执教杏林四十余载,门下英才上百,而北平之优秀卓越,实属之最。”

张北平不仅尊自己的老师如父,更将这份敬重延伸杏林。曾经有位退休的前辈生病,她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前往探望,亲自为老人针药并施。她说:"老一辈把经验传给我们,我们该把温暖还给他们。"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张北平多年来共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临床实践的硕博研究生57人,创立“三严三带”的培养模式(严格要求、严谨治学、严肃态度;带头读书、带教临床、带做科研),鼓励学生参与消化道早癌筛查、克罗恩病诊疗指南制定等项目,为学生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不管临床工作有多忙,她坚持每周“经典晨读会”,常与学生深入讨论病例至深夜,手把手传授内镜操作技巧,并将中医经典研读融入日常教学。其指导的多名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三甲医院骨干或学术新秀,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导师的卓越引领力。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吴文斌是张北平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跟随其学习与工作。在他眼里,老师身上总是体现了“严和爱”,一边是对治学、诊疗、内镜技术、人才培养的严,另一边则是对学生、患者、同事、消化内镜以及中医事业的无限热爱。“我刚拜入师门时老师就教导我,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承担的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做一个言出必行,值得患者信赖的医生。”

学生们回忆起与张北平相处的点滴场景时说:“不论是查房还是跟诊,总会被张老师深厚完备的知识体系折服。”“不管什么时候看到她,总是神采奕奕,满满正能量。”

“专注和热爱,可以让你克服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张北平曾用郑燮的《竹石》勉励自己和同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别日月长,精诚永流芳,岐黄殿前应有白玉堂,仁心妙手再著悬壶方。

北平主任,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