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览荟萃全国书画名家力作,以笔为骨,以墨为韵。作品或描绘壮丽河山的万千气象,或书写奋进时代的盛世豪情,一笔一划,皆是对中华文脉的深情传承;一景一物,尽显对家国天下的炽热情怀。这既是一场汇聚匠心佳构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彰显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光彩华章。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七十六载春华秋实。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华诞之际,“盛世华章·锦绣山河——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以艺术之名,向伟大时代致敬。
本次展览荟萃全国书画名家力作,以笔为骨,以墨为韵。作品或描绘壮丽河山的万千气象,或书写奋进时代的盛世豪情,一笔一划,皆是对中华文脉的深情传承;一景一物,尽显对家国天下的炽热情怀。这既是一场汇聚匠心佳构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彰显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光彩华章。
谨以此展,献礼新中国76周年辉煌成就!愿观者能于尺幅之间,感受时代脉搏,领略华夏风骨,共见艺术之花在复兴之路上绚烂绽放。
张济海简介
张济海,1955年生于山东莘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开宗立派的书法家。
张济海15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40多年军旅生涯,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他独创“爨八体”,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而永载史册。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著有《书法教程》《心灵轨迹》《书法有道》《书法兵法论》《爨八体自述》《能量书法论纲》《书谱十三讲》《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学范本》《书法大道365》《张济海书法作品集》等。
四十年慎独铸新体 天人合一立书坛
——论张济海书法艺术的开拓与不朽
文/史留成
在当代中国书法史的坐标系中,张济海的名字始终与“开拓”“立派”紧密相连。当多数书家沉浸于传统书体的临摹承袭时,他以四十年“慎独”之功深耕不辍,独创融合《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精髓的“爨八体”书法体系,又以“因义生情,由情赋形”“天、人、书合一”等理论构建起完整的艺术框架,最终以兼具碑刻雄浑与笔墨灵动的创作、载入史册的标志性成就及跨越国界的文化影响力,确立了自己承前启后的书坛领军地位。
“慎独”二字,是解读张济海艺术之路的密钥。自接触“二爨”碑刻起,他便远离书坛浮躁的功利之风,将自己“锁”进笔墨与碑拓的世界——晨起临碑,揣摩《爨宝子碑》的稚拙古厚;入夜研墨,体悟《爨龙颜碑》的雄强茂美。这一沉潜,便是四十年。他不急于参展、不刻意造势,只在孤灯下比对碑字的点画结构,在宣纸上反复试验碑刻质感与笔墨韵律的融合可能。终于,当“爨八体”横空出世,业界才惊觉这份“慎独”的重量:它既保留了“二爨”碑刻独有的刀刻力度,使每一笔都如锥画沙、力透纸背;又注入毛笔书写的灵动气韵,让古拙字体生出流转的生命力。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当代书体创新的空白,更被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录,成为从传统土壤中生长出的“新经典”——而这背后,是四十年如一日对艺术本真的坚守,是无人喝彩时仍对笔墨细节较真的执着。
若说“爨八体”是张济海艺术的“形”,那他构建的理论体系便是其“神”。他提出的“因义生情,由情赋形”,打破了书法创作中“形式先于内容”的惯性思维:写《厚德载物》时,他以“爨八体”的刚劲线条勾勒出“德”字的稳重、“载”字的开阔,让字体本身便成为“厚物载德”的视觉诠释;为北京奥运会艺术长廊题写“中国风”时,又调整笔势,以更恢弘舒展的结体搭配浓墨重彩,使三字如山河奔涌,尽显东方气韵。而“天、人、书合一”的理论,则将书法艺术提升至哲学高度——他认为,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技巧,而是书写者心境、自然规律与文字本义的融合:作《中国龙》时,他观流云悟笔势、察山势构结体,让260余个“龙”字既各有姿态,又浑然一体,最终亮相纽约时代广场时,才成为震撼西方的东方图腾。这套“形神兼备”的理论体系,让他的创作不再是孤立的笔墨游戏,而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表达,也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指明了“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路径。
理论与创举的价值,终需由业界认可与文化影响来印证。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的崖壁上,他的《厚德载物》永久镌刻——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书法家,这不仅是对其艺术高度的肯定,更标志着他的作品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视觉载体;“红墙艺术家”的身份、“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将他与近现代书画泰斗并列,确立了其在当代艺术界的坐标;而翰海、苏富比拍卖行的高价成交记录,则从市场维度印证了“爨八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潜力。更难得的是,他并未将艺术局限于书斋:作品被日、韩、美等多国政要及机构收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天、人、书合一”的理论通过国际展览被广泛传播,让世界读懂中国书法“不止于写字,更关乎天地人心”的深层内涵。
从四十年孤灯下的碑拓研磨,到“爨八体”与理论体系的双重立派,再到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张济海的艺术之路,是当代书家“守正创新”的典范。他以“慎独”之心扎稳传统根基,以开拓之勇闯出创新之路,最终以兼具艺术高度与文化深度的成就,在书法史上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浓重一笔——而这份从“孤守”到“立派”的历程,也为后来者昭示了:真正的艺术不朽,从来都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对创新的执着,对文化的担当。
来源:梦想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