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户口本,绝大多数人在“民族”那一栏填的都是“汉”;平时聊天,我们也习惯自称“汉人”。可要是往前数,周朝享国800年,秦朝第一个统一中国,论资历、论功绩都不差,为啥偏偏是“汉”成了我们的“身份标签”?这事儿说起来,秦始皇得气得拍棺材板,而刘邦可能也没想到,自
为啥我们叫“汉人”不叫“秦人”“周人”?秦始皇气得拍棺材,真相藏在3个关键里
翻开户口本,绝大多数人在“民族”那一栏填的都是“汉”;平时聊天,我们也习惯自称“汉人”。可要是往前数,周朝享国800年,秦朝第一个统一中国,论资历、论功绩都不差,为啥偏偏是“汉”成了我们的“身份标签”?这事儿说起来,秦始皇得气得拍棺材板,而刘邦可能也没想到,自己随手定的国号,居然成了延续两千年的“国民ID”。
要搞懂这个问题,得先掰扯清楚:“朝代名”和“民族名”,从来不是一回事。周朝、秦朝虽然厉害,但更像“阶段性的政权符号”,而汉朝却把“政权”和“人的身份”绑在了一起,就像给所有人发了张“永久会员卡”,后来的人想换都舍不得。
先说说秦朝为啥“输了”。秦始皇确实牛,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修了长城、直道,把中国的版图框架搭了起来。可问题是,秦朝太短命了——从统一到灭亡,满打满算才15年,比现在很多公司的寿命都短。就像一款刚上架就爆火的APP,还没等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就因为“体验太差”(暴政、苛税)被强制下架了。那时候的老百姓,可能还没从“楚国人”“齐国人”的身份里缓过来,就又成了汉朝人,“秦人”这个标签,根本没来得及深入人心。更关键的是,秦朝的统治太“刚”了,没给老百姓留一点“情感共鸣”,大家提起秦朝,想到的都是修长城的苦役、焚书坑儒的恐惧,谁愿意把这样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再看周朝,800年的历史够长了吧?可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楚国人说自己是“楚人”,齐国人认“齐人”,大家只知有“国”,不知有“周”。就像一个松散的联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联盟的名字“周”,自然成不了所有人的共同身份。而且周朝的文化虽然发达,但没形成“统一的国民认知”,直到战国末期,各国还在互相攻伐,老百姓对“周”的归属感,远不如对自己诸侯国的感情深,这样的“周人”,根本没法成为全民认同的标签。
而汉朝,恰好踩中了“三个关键节点”,把“汉”从一个国号,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符号。
第一个节点,是**“时间够长,让身份彻底‘入味’”**。汉朝从刘邦开国到灭亡,前后延续了40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比秦朝+周朝前期的总和还长。这么长的时间里,老百姓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汉朝的统治下,从小听的是汉朝的故事,用的是汉朝的制度,连交税都得给汉朝交。就像一道菜,炖了400多年,早就“入味”了——哪怕中间经历了王莽篡汉,大家也觉得“汉朝才是正统”,刘秀一喊“光复汉室”,立马有大批人响应,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力量。等到汉朝灭亡时,“汉人”已经不是简单的“汉朝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就像现在的“中国人”,不管哪个朝代,这个身份都没变。
第二个节点,是**“文化够暖,让大家愿意‘认亲’”**。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不搞“暴政”,反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鼓励农耕,老百姓终于能吃饱饭、过安稳日子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常年打仗,但也搞了“独尊儒术”,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变成了全民的价值观,就像给整个社会定了“道德准则”,大家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更重要的是,汉朝对不同民族很“包容”——张骞通西域,把汉朝的丝绸、瓷器带过去,也把西域的葡萄、苜蓿带回来,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却都认同“汉”这个大框架。那时候的人提起“汉人”,想到的是安稳的生活、统一的文化,这种“正面印象”,比秦朝的“恐惧”、周朝的“松散”,更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
第三个节点,是**“影响够远,让标签成了‘硬通货’”**。汉朝的影响力,早就超出了自己的疆域——西域各国称汉朝为“天朝上国”,匈奴人虽然和汉朝打仗,但也承认“汉”的强大;甚至到了唐朝,外国人还习惯把中国人叫“汉人”,比如玄奘法师在印度,人家问他来自哪里,他说“来自大汉”
来源:纪双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