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日又一起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扶起后讹诈的案例让人心酸。要不是扶人者找到监控自证清白,估计又是百口莫辩要赔一大笔了。
近两日又一起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扶起后讹诈的案例让人心酸。要不是扶人者找到监控自证清白,估计又是百口莫辩要赔一大笔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提出了一个不是很妥当的方法,就是“对赌协议”。
较早之前,也是遇上一大妈在路上走的好好的,忽然一跤跌倒在地,满脸是血,挣扎不起。周边行人没有敢上去扶的。正好我在一小区门口等朋友出来,我这人一向胆大,不怕惹事,所以过去一边询问老人家怎么回事,一边问老人家家属电话。
好在老人家不远,家属来了气势汹汹,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又是让我送老人去医院检查治疗,又是让我垫付住院费用什么的。
我也不急,就和家属说,如果是我把老人家碰倒的,你说赔多少钱都可以。如果不是,我这人可不会像别人那么善良,我自己得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清白了之后,讹诈者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完事儿了。如果不是我碰的,你让我赔多少钱,你就得赔我多少钱。咱们签个对赌协议怎么样?
老人和家属都不敢签这个协议。
这个提议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深思的困境:当善良遭遇算计,当善行面临风险,我们该如何自处?提出的“对赌协议”思路,看似是一种充满锋芒的智慧反击,实则触及了更深层的社会信任与道德重建问题。
一、困境:当善良成为被利用的软肋
曾几何时,“扶老携幼”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道德本能。但近年来,几起影响恶劣的“扶人被讹”事件,像寒流一样冻结了无数人伸出的援手。善良,这个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在某些人眼中竟成了可乘之机。
“讹人”背后的心理机制往往复杂而现实:
· 经济压力转嫁:高昂的医疗费用让部分人选择将损失转嫁给他人
· 责任外推心理:需要为意外寻找一个承担责任者
· 违法成本过低:讹诈失败通常只需一句“我记错了”,几乎零代价
在这种失衡的博弈中,善良者不仅承受经济损失,更遭受心理创伤——那种被背叛、被羞辱的感觉,远比金钱损失更令人寒心。
二、破局:“对赌思维”背后的理性之光
您提出的“对赌协议”,表面看是一种以牙还牙的对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智慧:
1. 重构博弈格局,让代价对等
传统扶人场景中,风险完全由善心者承担。而对赌协议创造了代价对等——讹诈者必须考虑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当10万、20万不再只是单向索赔,而是双向风险时,理性计算会促使真正想讹诈的人望而却步。
2. 筛选动机,区分真假
正如您所说,“看对方敢不敢”。真正受伤需要帮助的人,关心的是及时救治;而蓄意讹诈者,面对可能反噬自身的协议,往往会露出马脚。这种机制自动完成了动机筛选。
3. 保留善行,同时自我保护
这种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因噎废食,不因风险而放弃善良,而是为善良构筑智慧防线。它告诉我们,既可以心怀善意,也可以保有边界。
三、践行:智慧善良的多元实践
除了“对赌协议”这种较为刚性的应对,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柔中带刚的智慧:
技术赋能善良:
· 开启手机录像功能:“大爷,我扶您起来,咱们录个像免得误会”
· 寻求第三方见证:招呼路人、商铺店员共同参与
· 利用公共场所监控:有意识地在摄像头范围内施助
这些不是冷漠,而是让善行在阳光下进行,既保护自己,也促进透明。
程序正义先行:
立即拨打110和120,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警察记录现场,医生判断伤情,这套程序既是对伤者负责,也是对善行的最好保护。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 支持“好人法”的完善和落实
· 推动公共场所意外救助保险
· 鼓励社区建立互助帮扶机制
四、超越:从个人智慧到社会信任重建
个人的智慧应对固然重要,但根本解在于重建社会信任:
法律层面:
· 明确惩罚性赔偿机制,大幅提高讹诈成本
· 建立类似“碰瓷”行为的黑名单制度
· 完善见义勇为认定和保障制度
道德建设:
· 媒体应平衡报道,不只渲染极端个案,更要传播无数未被报道的暖心故事
· 学校教育应强化“知恩图报”而非“精致利己”的价值观
· 社区可定期表彰善行义举,形成正向激励
个体觉醒: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每一次选择善良,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尽管有风险,但若因恐惧而放弃行善,实质上是将世界拱手让给我们所不齿的行为。
结语
您这个充满博弈智慧的对赌思路,其价值不在于真的要签多少协议,而在于它象征着一种觉醒:善良不是无条件的牺牲,而是有原则的付出;善良不是盲目的轻信,而是清明的判断。
古人云:“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真正的善良,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脑中有智慧。它如清水,利万物而不争,却也懂得在污浊中自保清明。
让我们都成为这样的智者——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善良,只是这次的善良,配上了智慧的铠甲。因为这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好人,也不是更多的聪明人,而是更多善良与智慧兼备的勇者。
唯有如此,当下一个需要扶起的人出现时,我们伸出的手,才会更加坚定而从容。
来源:大侠上官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