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单纯提供路线规划的工具App,如今正变成本地生活的超级入口,高德地图用扫街榜,串联起淘宝、饿了么的到店服务,百度地图拉着美团、携程组建复仇者联盟。
当你打开手机地图时,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场商业战争的十字路口。
曾经单纯提供路线规划的工具App,如今正变成本地生活的超级入口,高德地图用扫街榜,串联起淘宝、饿了么的到店服务,百度地图拉着美团、携程组建复仇者联盟。
连小红书都悄悄上线精选门店试水点评业务,这场战役的核心,早已不是谁能更准地找到加油站,而是谁能成为消费者出门消费的第一决策平台。
外卖大战的硝烟还没完全散,大消费的主战场就从外卖转到了到店业务,毕竟这一块儿增量更明显,利润也更高。
百度拉着美团、携程在百度地图搞了个“AI去・榜中榜”,里面除了百度根据用户出行数据弄的“用脚投票”榜单,大众点评和携程的口碑榜也在里面。
而阿里这边,早就以高德为核心,把淘宝闪购、饿了么、飞猪串起来搞了个高德扫街榜。
百度这动作够快,就两周多时间,就把原本在OTA领域还互相较劲的美团和携程拉到一起,组成了“复仇者联盟”。
为啥这几家这么急?看看各自的情况就知道了,之前外卖大战,美团明显是防守的一方,携程虽说没直接被卷进去,但看着飞猪借着大淘宝生态起来,心里肯定慌。
相较高德,百度地图“复仇”念头更加强烈,二者都是地图领域玩家,用户规模却相去甚远,据QuestMobile《2025全景生态流量秋季报告》显示,差距一目了然。
到8月份的时候,高德去重月活有9.62亿,百度地图才5.94亿,这差距谁看了不着急?
其实无论是阿里还是百度,都把点评榜单视作核心驱动力,就连小红书也开始尝试开展点评业务,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原因?
因为它是基于位置的服务逻辑的自然延伸,各家都有一定的基础。
更关键的是,导航加点评这种模式,既能满足用户主动搜索的需求,还能靠平台算法推荐引导消费决策,简直是搜推一体的典范。
早十年前,高德和百度地图就是阿里、百度在O2O领域的前哨站,那时候“万物皆可上线”还只是资本吹的故事。
如今时过境迁,本地生活平台竞争渐趋白热化,在生态协同的大趋势下,曾在幕后的地图凭借其提供LBS数据服务的能力,再度重返舞台中央。
现在AI的多模态能力帮了大忙,不光能让供给侧的商家经营效率变高,还能提升平台处理数据的速度。
高德扫街榜和百度的那个榜单,都想用AI+LBS重构数据处理的底层逻辑,以前还得人工清洗、加权数据,现在出行和消费数据靠AI就能打通处理,省事儿多了。
不过阿里和百度的打法不一样,阿里这边,高德在“飞高了”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打破业务之间的壁垒,让内部协同更顺畅。
毕竟阿里有庞大的本地生活生态,高德扫街榜不用自己搞交易闭环,当个“流量中枢”就行,把数据给到淘宝闪购、飞猪这些成熟业务。
就算高德不赚钱,生态里的其他消费平台能赚钱就够了,这种靠内部协同的打法,稳定性其实更强。
百度就不一样了,它早就不做本地服务了,自己没办法完成交易闭环,只能靠手里的地图服务和搜索能力搞“外交”。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抓住了美团和携程的焦虑点,搞起了跨平台的出行消费“数据众筹”。
百度地图这处境也让它更灵活,往好了说,能靠API接口收点“过路费”,往差了说,也能靠消费流量涨涨用户规模。
而且这两家动作都快得很,高德扫街榜9月10号发布,百度的榜单9月27号就悄悄上线了,中间就隔了两周多。
要知道跨平台打通数据再加上做产品,工期可不短,它们连发布会都省了,就是为了抢国庆假期的消费高峰。
毕竟国庆这种又能出行又能消费的高峰期,短期内可不好找,正好能当成本地服务和OTA消费的试验场。
现在阿里和百度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这一仗说不定会决定未来5到10年本地生活的竞争格局,而国庆假期就是它们的第一战,谁都不想输。
阿里和百度打得火热,高德、百度地图的内外联动也挺强,但还是给后来者留了个机会,那就是做真实又有人情味的点评。
高德导航到到店的模式,虽然能形成数据循环,但还是得想办法让用户留下真实评论,总不能让用户用完就走。
百度地图拉着美团、携程,接入它们的点评体系,其实就是整合资源再利用,有点像在地图上装了个PC时代的hao123网站。
这两家的逻辑都透着“理科生”的味儿,全靠LBS数据和AI能力,用一套理性的系统积累用户信任,解决点评真实性的问题。
但小红书不一样,它走的是“文科生”路线,想靠差异化挤进来。
负责小红书交易侧本地生活产品研发和运营都说了,内部觉得本地生活是小红书绕不开的领域,而且小红书本身是“生活方式”导向,不做这块儿也说不过去。
之前小红书第三届马路生活节前,APP里上线了小红卡,里面有个“精选门店”功能,这其实就是小红书版的点评,评价依据主要来自社区。
具体怎么做的呢?用户在社区里发的笔记、评论这些内容,真实度还挺高,小红书就用技术手段,把这些分散的内容整合起来,做成“精选门店”这种集中展示的形式。
现在“精选门店”有了点样子,页面和大众点评挺像,但评论来源和门店页内容不一样。
跟其他平台比,小红书的优势很明显。别的点评平台都得靠工具产品吸引流量,然后跳转到服务产品核销,而小红书的社区本身就是流量和用户反馈的来源,正好补上了点评产品没有社区的短板。
在社区里,用户更容易留下评价,也愿意持续讨论,不过这种评价也有个问题,就是容易被人“操控”,比如商家刷好评之类的,这风险得注意。
但光有流量也不行,还得有核销的办法,毕竟核销既是服务的终点,也是赚钱的终点,而且用户真金白银消费后的反馈才最真实。
小红书靠小红卡扫码核销,还搞了个精选门店通用9折的福利吸引用户用,但小红卡要168元,这价格把不少用户挡在了门外。
有入驻的商家就说:“168元这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只能筛出那些不在乎这钱的用户。”
小红书的想法是靠小红卡让用户、商家和自己都受益。
对用户来说,小红卡不是会员卡,更像是花钱买的权益,对商家来说,用小红卡的用户是筛选出来的优质客户,还能给这些用户搞点差异化福利。
比如伴手礼,对小红书自己来说,小红卡能连接线上线下,还是本地生活业务的核销工具,不过目前来看,这模式还在摸索,能不能成还得再看看。
现在小红书的本地生活业务还在测试阶段,内部也还在评估自身价值,没完全发力。
而且点评业务有个“不可能三角”,用户信任、商家经营、平台商业化,这三点很难同时做到,小红书就算看着再美好,也没法面面俱到,现在它的商业化元素还是最不明显的。
相比之下,以高德为核心的阿里到店阵营,和百度拉着美团、携程搞的到店阵营,才是当下本地生活的两大主力。
阿里这边,高德扫街榜是技术和LBS数据驱动的信用产品,是阿里重启到店业务的关键动作。
高德不搞商业化,就能专心提升用户体验、帮商家经营,赚钱的事儿交给阿里生态里的其他业务就行。
之前淘宝和饿了么、支付宝一起上线团购,就能看出来阿里是靠内部业务协同推进到店策略,想通过交叉销售把“大消费平台”的入口价值做起来,这思路很清晰,也符合阿里的生态优势。
百度这边情况就复杂点了,它能拉着美团、携程组建“复仇者联盟”,时机选得特别好。
本来美团和携程在OTA领域打得不可开交,但看到阿里猛攻本地生活,都明白得先放下矛盾,一起对付共同的对手。
美团和携程在各自赛道都是巨头,它们能补上百度地图没有承接服务的短板,百度搞的那个榜单相当于给美团和携程提供了一张共用的地图。
能和阿里直接竞争,百度自己也能趁机成为本地生活的新入口。
不过跟两大巨头合作也有挑战,毕竟都是有实力的主儿,现在能凑到一起,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共同的竞争对手。
要是以后外部威胁变小了,这联盟能不能稳得住,还真不好说。
现在本地生活的战场已经拉开,阿里、百度两大阵营正面刚,小红书在旁边找机会,接下来就看它们各自的本事了,最终谁能站稳脚跟,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商家认不认可。
这场本地生活大战,眼下正打得热闹,阿里靠生态协同稳扎稳打,百度拉着盟友抢占先机,双方在国庆首战过后,接下来的较量只会更激烈。
小红书的差异化路线虽有亮点,但168元小红卡的门槛、评论操控风险,都让它的突围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其实最终谁能胜出,关键还得看用户和商家,用户要的是真实便利,商家求的是有效经营,阿里、百度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明显,可若丢了用户信任也白搭。
小红书靠社区攒了人气,却得尽快解决商业化难题,未来这局棋会怎么走,还得接着看三大玩家的新动作,毕竟本地生活这块蛋糕,谁都想多分一口。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