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3块三只饺子,一口下去就是81块,咬得慢一点都能听见钱包在滴血,可首尔清潭洞的预约通道还是秒空,LV把牛肉包进Monogram花纹的瞬间,就把“吃”升级成“身份打卡”。
243块三只饺子,一口下去就是81块,咬得慢一点都能听见钱包在滴血,可首尔清潭洞的预约通道还是秒空,LV把牛肉包进Monogram花纹的瞬间,就把“吃”升级成“身份打卡”。
81块一口的饺子不是卖给饿的人,是卖给需要发社交媒体的人。
LV知道,买包要攒几个月,吃顿饺子只要抢一次预约,同样能晒出logo,成本却低到让年轻人够得着。
把单价抬高到离谱,反而降低入场门槛,流量自然滚雪球。
主厨尹太均曾混米其林,如今把韩式牛肉填进法式面皮,再压上老花印章,看似东西混搭,其实是给韩国本土消费者递台阶:吃进嘴的是家乡味,晒出来的是国际牌。
本土食材换国际溢价,顾客既尝到熟悉,又买到面子,双赢算盘打得噼啪响。
4.8万韩元定价不是成本加法,是品牌除法。
把“一顿便饭”切成“一次展览”,食材成本只占售价一成不到,剩余九成买的是展厅入场券——餐厅墙面、餐具、服务员制服全是当季秀场元素,吃完出门右转就是成衣区,情绪刚好在高点,刷卡顺理成章。
预约制也不是因为座位少,是要让“抢不到”成为第二波广告。
通道一开放,韩国年轻人把闹钟定在凌晨,社交媒体立刻被“谁抢到LV饺子”刷屏,没吃到的人继续饥饿,吃到的人自觉代言,LV一分钱广告不花,热度自己长腿跑。
首尔店只是“Louis Vuitton Culinary Community”全球拼图的一块,巴黎、纽约、东京、米兰、曼谷都已布子。
餐饮成为流动广告牌:游客在当地打卡,内容回流到国内平台,给无法到场的人种草,等他们出国旅游,第一站就冲进LV餐厅,循环收割。
高价争议越吵,品牌越稳。
LV不怕被骂贵,就怕没人谈。
饺子事件一出,BBC、Vogue全跟进,版面价值换算成广告费足够包下整年户外大屏。
舆论正反两面,都在帮它把“奢侈”二字反复朗读,免费扩音器开到最大声。
对比同行,爱马仕做餐具,香奈儿开书店,都停留在静态物件,LV直接让人把logo吞进肚子,生理记忆比视觉记忆更顽固。
食物在胃里消化,品牌在脑内沉淀,24小时后排泄掉的是饺子,留下的是“我吃过LV”的长期标签。
消费者花243块买到的不只是饱腹,是一张“我进入过奢侈品世界”的临时签证。
签证到期后,为了续签,大概率会回去买包、买鞋、买配饰,餐厅成了漏斗口,把原本够不到奢侈品的年轻人,一点点漏进真正的高客单。
LV用饺子做诱饵,钓的是未来十年的核心买家。
行业数据摆在那:韩国20代年轻人平均月薪税前220万韩元,拿出4.8万吃顿饺子等于砍掉一天工资,却仍争先恐后。
品牌深谙“痛苦阈值”——只要价格刚好卡在“肉疼但够得到”的位置,就能让人产生“我对自己好一点”的冲动,完成一次自我奖励式消费。
结尾
花一天工资换三只能发朋友圈的饺子,到底谁在吃谁?
来源:爱吃美食的萌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