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也不是因为后勤断了,而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疫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1938年夏天,有段时间日军在九江完全乱了套。
不是因为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也不是因为后勤断了,而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疫情。
整支部队几乎瘫痪。
那会儿负责九江作战的是波田支队,刚刚打下马当要塞,正是风头最劲的时候。
结果没想到。
这一仗没输给人,却差点儿被病原体打垮了。
说起来,波田支队这个名字后来在战场上消失得很快,但它的前身和后续却串起了整个日本侵华战争中一条异常血腥的脉络。
这支部队最早甚至连正式番号都没有,只是日军在台湾的一个守备中队,连“杂牌”都算不上。
1895年,日本拿下台湾后,陆军在岛上设了个“台守备队”,主要是维持秩序、镇压抗争。
早期成员大多是退役军人,装备也简陋,战斗力不值一提。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它会在长江流域和华南战场上杀得血流成河。
时间到了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急需增兵,一个名字叫重藤千秋的台湾警备司令被调出来,带着两千多人组成了“重藤支队”。
这支部队最初从台湾出发,但士兵几乎全是熊本、鹿儿岛招来的九州兵。
有人误以为是“台籍部队”,其实不然。
上了战场之后,没人真的把他们当回事。
上海那边的日军参谋本部内部文件里,曾写过一句话:“重藤部,守备出身,战力难料”。
说得委婉,意思其实很明白——不看好。
但谁也没想到,这支“看不上的部队”会在接下来的战事中一步步杀出名号。
关键的转折点是一次人事更替。1938年初,重藤千秋被召回国内,支队长换成了波田重一。
这人是个老军人,打仗不多说话,但调兵布阵很有一套。
他一上来就把原先的建制打散,按实际作战需求重新编组,挑精锐、补火力,干脆利落。
那时候,武汉会战即将打响。
波田支队被划归日军第十一军,负责从长江西南方向突破。
第一仗就打安庆。
安庆守军本来准备得还行,但日军海军第三舰队从水路突袭,波田部队从陆路包抄,几天就拿下了城市。
紧接着,他们直扑马当要塞。
这地方地势险要,背靠长江,正面布防,一般人都知道不好打。
可波田支队偏偏绕了个大圈,从香口登陆,正面吸引火力,背后偷袭,打得守军措手不及。
当时负责侧翼防守的是第十六军李韫珩部。
他本来能及时增援,可那天正好在合肥参加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
等他派出167师时,师长薛蔚英竟然走了三天才到前线,三十多里路,走得比民工还慢。
马当要塞就这样丢了。
打下马当之后,波田支队气势正盛,又一鼓作气拿下九江。
可就在这时候,霍乱爆发了。
一开始只是几个士兵腹泻,后来一连串倒下。
部队紧急隔离,但为时已晚。
几天之内,伤亡过三分之一。
日本陆军省紧急调来三千新兵补充,还没适应环境,就出了个乱子。
有士兵在阵地上随意试炮,结果日本空军误以为是中国军队反攻,直接轰了一通。
伤亡惨重。
冈村宁次气得直拍桌子,但也没办法。
前线太乱,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不过,这支部队还是凭着“实战经验”被看中了。
武汉会战结束后,波田重一升任第十九师团长,支队改由饭田祥二郎接手,名字也变成了“饭田支队”。
这时候,日军已经发现这支部队有个特点——特别擅长在水网密布、天气闷热的地方作战。
于是,所有这种硬骨头活儿都交给他们。
不久后,他们又被翻牌成“盐田混成旅团”,旅团长是盐田定七。
1940年,桂南会战开打,盐田旅团再次参战。
他们从广西一路打到海南岛,火力配置不断升级。
到了1941年,这支部队终于升格为第48师团。
那时候的日本陆军,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师团番号以“4”打头的,通常是主力精锐。
第48师团,正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48师团被调往南洋,参与菲律宾、爪哇的作战。
再后来,战局逆转,他们被困在帝汶岛。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48师团整建制向英军缴械。
从一个地方守备队到南洋战场的主力师团,这支部队用了将近二十年。
一路走来,换了四个名字,参与了七场大战,制造过无数惨剧,也付出过巨大代价。
可等到战争结束,他们的番号就此消失,再也没人提起“波田支队”这四个字。
参考资料:
【1】 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支那事変陸軍作戦(1)昭和十二年九月まで》,朝云新闻社,1975年。
【2】 秦郁彦,《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东京芝书房,1991年。
【3】 冈村宁次,《我的回想录》,中华书局,2009年。
【4】 薛化元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5】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一个日本兵眼中的日军暴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来源:历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