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头巷尾传来零星的叫卖声,可没人知道,一位叫袁天罡的相士,正慢慢走进唐代最惊人的一次“预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洛阳城外起了雾。
街头巷尾传来零星的叫卖声,可没人知道,一位叫袁天罡的相士,正慢慢走进唐代最惊人的一次“预测”。
史书记载,武则天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被带到袁天罡面前。
她穿得并不显眼,眼神却冷静得吓人。
袁天罡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天下之主。”
周围人都笑了。
那时候的唐朝,女性连继承权都没有。
可袁天罡没笑。
他说完这话后,低头掐指算了算,没再补一句。
这事儿传出去后,倒也没人太在意。
可几十年后,长安城的宫门上多了一块匾,上书“则天大圣皇帝”。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还得从袁天罡的搭档李淳风说起。
两人相识于太宗年间,一个擅长望气看人,一个精通天文历算。
李淳风那会儿在太史局,常年研究星象,身边堆着一堆竹简和天文仪。
他写过一本叫《乙巳占》的书,总共四十八卷,现在几乎没人完整看过。
他们俩后来合写了一本《推背图》,据说能预言未来几百年。
书里用了很多图画和隐晦的诗句,说是“推背”,其实意思是“顺着历史往后推”。
这本书后来在宋元明清反复被禁。
太多政权都觉得它说得太准,留不得。
不过说实话,《推背图》到底是不是他们写的,现在也没人敢断言。
唐代的版本早就失传,后人看到的多是明清的抄本。
可就是这些抄本,也足够让许多人后背发凉。
再说回袁天罡。
他其实不是太高调的人,常年隐居在益州道上一个山村里。
有人说他出身寒门,也有人说他家里曾是六朝望族,后来败落了。
总之,在他和李淳风合作之前,几乎没人注意过这人。
但有件事特别耐人寻味。
开元年间,有人搜集唐初隐士的事迹,袁天罡的名字被列在“德异之士”一栏。
旁边只写了七个字:“能观人骨,知其命。”没解释为什么,也没留下更多记载。
这类“看命”的本事,在唐代其实挺常见。
可袁天罡这类人少。
他不仅能看个人的命,还能看国家的运。
那会儿,天文历法是国家大事,稍有差错,就可能引发大规模动荡。
李淳风负责修正的《麟德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说起来,那段时间大唐刚刚稳定。
李世民刚即位没几年,朝中权斗还没真正停息。
要在这种时候搞“预言”,其实挺危险的。
可袁天罡和李淳风偏偏敢做。
他们曾经向朝廷呈上过一份《大运图》,里面暗示唐朝在200年后会出大乱子。
太宗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图收了,命人封进宫库。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才重新翻出这份图,说是“早有预警”。
这些事儿听起来像神话,但翻翻旧史,有不少蛛丝马迹都能对得上。
比如,李淳风在《乙巳占》里明确写过一句话:“女主当立,群雄四起。”那一年是公元645年,距离武则天登基还有整整半个世纪。
当时人可能看不懂这句话,后人再读,才觉得惊人。
再说刘伯温。
他是元末明初人,本名刘基。
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那些关于“烧饼歌”的传说,说他能一眼预见明朝的兴亡。
其实,刘伯温真正厉害的,不是预言,而是布局。
朱元璋在应天府起兵的时候,刘伯温还在浙江做官。
他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一度打算归隐山林。
可朱元璋派人三次请他出山,最后他才答应。
那会儿的明军刚刚占领金陵,局势还不稳。
刘伯温一到,就提出“先定南后取北”的战略,主张先稳住江南,再图北伐。
这和当时很多将领“直接北上”的想法完全不同。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几年后打下整个江南,奠定了大明的江山基础。
可惜的是,刘伯温晚年并不风光。
他在洪武十年被弹劾,后来病逝于家中。
有人说他是被朱元璋忌惮才被排挤的,也有人觉得是他自己看透了官场,主动退下。
他死后,朝廷并未大张旗鼓地追封他。
甚至有几年,他的名字在史书中都被人刻意淡化。
直到明中期,他才被重新追认为“文成公”。
再说更早的张良。
那时候是秦末,朝廷腐败,天下纷乱。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家国被灭之后,一心想复仇。
他刺秦失败后,隐居山东,遇到那位“桥头老者”,得了《太公兵法》。
这事儿一直被当作传说,但《史记》确实记载过他“得书于圯上老人”。
他后来辅佐刘邦,从鸿门宴到垓下之战,几乎每一场关键决策都有他的影子。
刘邦称帝后,张良却主动辞官,说自己“病重”。
其实那年他才五十出头,身子骨还硬朗。
他退隐后住在留侯家中,闭门谢客,再也不问政事。
有人说他是怕功高震主,也有人说他本就厌倦了权场。
总之,张良的结局,比后来的刘伯温要圆满得多。
最后说说毛泽东。
他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那个时候,旧王朝早已崩塌,天下不是靠“兵法”打下来的,而是靠实干与信念。
他不是“神人”,但许多人却把他看得比“神”还高。
井冈山、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每一步都不是玄学能解释的。
那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
他读过兵书也读《推背图》,但真正影响他决策的,是现实,是群众,是历史的走向。
他曾在延安窑洞里说过:“懂得历史,才能改写历史。”
那时候没人知道,这个湖南农家子弟,竟然会带着中国走出几千年的轮回。
从那以后,“伟人”这个词,开始有了新的含义。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房玄龄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李淳风,《乙巳占》,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
顾诚,《南明史》,中华书局,2004年。
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来源:历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