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万物飘香,郭翰“诗意中秋.情暖乌蒙”诗歌主题朗诵会在史飞翔读书会线上举办,朗诵会分为主持人讲解、嘉宾致辞、名家朗诵、晚会特邀嘉宾、诗歌专场五个部分。来自全国的诗歌名家、作家,名主持人、诗歌朗诵者400余人参加,朗诵会以视频、音频、文字方式传播,本公号
金秋九月,万物飘香,郭翰“诗意中秋.情暖乌蒙”诗歌主题朗诵会在史飞翔读书会线上举办,朗诵会分为主持人讲解、嘉宾致辞、名家朗诵、晚会特邀嘉宾、诗歌专场五个部分。来自全国的诗歌名家、作家,名主持人、诗歌朗诵者400余人参加,朗诵会以视频、音频、文字方式传播,本公号选取部分发言人进行展播。
秋月诗意浓——评郭翰诗的意象美王芳闻(致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西安古城的金银丹桂竞相绽放,一场场迎中秋朗诵会接连上演。空气中飘着花香,耳畔萦绕着诗香,这样的氛围实在令人沉醉。今天,我们首先要热烈祝贺贵州青年诗人郭翰西安朗诵月活动圆满成功!同时,也借此机会,衷心祝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中秋佳节快乐,阖家幸福美满! 提到郭翰,大家或许有所了解,他是贵州一位极具实力的年轻诗人。他的诗风里,藏着贵州山水独有的婉约与清丽,尤其是他那一组思秋、念秋、吟秋的诗作,字里行间仿佛能让人看见梵净山的秀丽、黄果树瀑布的激情,苗寨稻田的碧绿,呈现出水灵灵的泥土清香,值得经久回味。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组诗,聊聊其中动人的意象之美。 整体读下来,郭翰的诗歌有两个鲜明的核心主题——“乡村”与“秋”。他的语言不华丽,反倒像田间的泥土一样质朴,但这份质朴里,藏着极细腻的生活感知。他特别擅长把我们身边的日常场景,转化成带着温度的意象,让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一下子就生出了诗意。 先看《秋色图》。这首诗开篇特别妙,用“成”和“熟”两个字破题,简单两个字,却精准抓住了秋天的内核。诗里写了低垂的稻穗、啃草的老牛、饱满的高粱、泛红的柿子,这些意象一个个堆在一起,就像一幅写实的乡土秋收画,满是烟火气。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包谷林风涛像父亲胡渣子挂破月光”这句——他把自然的风涛和父亲的形象绑在一起,让秋景多了份父爱的守护感,最后用“金黄的诱惑”收尾,连丰收的喜悦都变得具体可感。 再说说《花在墙角绽放》。这首诗的开头很有想象力,“石头侧着耳朵倾听,悄悄告诉花草”,用这样奇幻的画面切入,接着又落到“风雨飘摇中仍唯美活着”的心境里。一虚一实之间,把墙角那朵小花的“弱小”和“坚韧”写得特别动人。尤其是“装模作样也要生根开放”这句,特别戳人——就像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哪怕处境单薄,也依然会抱着对“灿烂”的期待,这份情感特别真挚,不刻意不做作。 还有《稻香》这首,层次感特别清晰。诗里把“稻香”分成了三层:先是“一缕淡淡的乡愁”,藏在月色和田野里;再是“一幅丰收的景”,装着农民的喜悦;最后升成“时代的脚步”,连着乡村振兴的美景。他用“稻香,是……”的排比短句,读起来像浅唱一样顺口,结尾“金黄的期待”和“饱满悠长的诗行”相互呼应,既有画面感,又留有余味。 《秋意·私语》则更像一段轻声独白。郭翰把自己比作“秋天的落叶”“天空的飞鸟”,写了“想远走高飞,却又恋着秋的风雨”的矛盾心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诗里还藏着小细节,“吹口哨的孩童”“叶落无声”,他把这些当成秋的“潜台词”,用微小的日常片段勾勒秋的氛围,避开了秋景描写的俗套。 最后聊聊《干净的炊烟》。这首诗的开篇很有意思,“把村庄喝遍,也醉不倒阳光的温暖和干净的炊烟”,一下子就把乡村的温暖写得有了“醉意”。还有“整个乡村仰面躺下,美如花瓣”这个比喻,让原本静态的村庄,突然有了柔美的姿态。诗里还写了夜色里的砸酒声、狗吠声,动静结合,既写出了乡村的宁静,又藏着鲜活的生活质感。而“炊烟越来越干净”这句,更暗合了乡村的变迁,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五首诗都带着浓厚的“乡土情怀”。郭翰不用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接地气的意象打动人心——这就是他诗歌里最珍贵的力量。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今天的解读,能让大家对郭翰的秋诗有更深的理解,也能为这个中秋,添一份诗意。谢谢各位朗诵家和听众朋友!
郭翰“诗意中秋.情暖乌蒙”作品诵读月活动发言 发言人:陈雪琴
尊敬的史飞翔先生,赵丽媛主任,芳闻主席,贞礼秘书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诗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 能有机会参加郭翰先生的诗意中秋,情暖乌蒙作品诵读月活动发言。大家好! 当夏末的余温渐渐沉淀为秋的醇厚,当风里开始带着桂香与书卷的气息,我们因文字而聚,因诗意而逢。 今天,为传承笔尖的力量,为赴一场声音与文字的邀约,郭翰先生“诗意中秋.情暖乌蒙”主题作品诵读月活动,有机会欣赏,甚是高兴。 文学、诗歌对我而言,每个创作者都是独特的“摆渡人”,以笔为桨,在生活的河流里打捞闪光的片段,再酿成可供品读的篇章。而郭翰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在诗与文的世界里深耕多年的摆渡人。 他的身份是多元的,是诗人,便以赤子之心写尽山河草木、人间烟火,让《秋色图》里“包谷林醒着”的夜、《高原的风》里“格桑花摇着星子”的晨,都成了可感可触的诗意;是作家,便以细腻笔触记录时代褶皱里的温度,那些关于故土、关于父辈、关于寻常日子的文字,读来总让人想起自家窗台上的月光、田埂间的炊烟;是记者与文史编者,便以敏锐的洞察触摸时代脉搏,以严谨的态度梳理文化脉络,让文字既有烟火气,亦有书卷香。 这些年,郭翰先生的笔从未停下。他的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星星诗刊》等刊物,更入选《贵州诗人四十年》《中国诗歌地理贵阳九人诗选》等选本,三十余次斩获省内外文学奖项,每一个字、每一首诗,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坚守。 而今天,我们以诵读的方式与这些文字相遇,正是想让躺在纸页上的文字“活”起来,让声音带着我们走进他笔下的高原,触摸那里的风;走进他书写的秋日,遇见田埂上的父亲;走进他心中的世界,感受那份藏在文字里的赤诚与深情。 文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白纸黑字的记录,更在于跨越时空的共鸣。当我们开口诵读郭翰先生的作品,便是在与他的思想对话,与同频的灵魂相拥。 或许此刻,有人会因一句诗想起家乡的秋,有人会因一段文触动心底的暖,这便是文字的魔力,也是我们相聚于此的意义。亲爱的老师们、诗友们,这场关于声音与文字的盛宴已然开启。 愿我们都能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在诵读中品味郭翰先生笔下的深刻意蕴,在文字里感受生活的诗意与力量。 最后,预祝郭翰先生作品诵读月活动圆满成功!也愿我们都能在这场文学之约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谢大家!
作者简介: 陈雪琴,90后,时评人,青年诗人,从事传媒工作已五年以上,贵州省诗人协会副秘书长,贵州省诗人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作品在《农民日报》、《中国日报》、《法治日报》、《中国报道》、《社区文化》、《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等媒体刊载,“诗写山乡话巨变”大型征稿活动负责人之一,独立策划过“七夕特辑”、“火把节”诗歌新媒体主题文化活动,偶有获奖。
在郭翰“诗意中秋.情暖乌蒙”九月史飞翔读书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沈惠恒
尊敬的史飞翔先生、赵丽媛主任、冯文主席、真理秘书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以及师友: 大家好! 郭翰先生是我的诗友,也是我近十年的“兄弟”,更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同窗”。 很荣幸能在 郭翰先生“诗意中秋・情暖乌蒙” 作品诵读月活动中发言。 此刻,明月将圆未圆,诗意正浓,我们相聚在史飞翔读书会,以诵读为“桥”,连接古今,传递温情,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地域的诗歌对话。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喜相逢,中秋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从 “举头望明月” 的思乡情,到 “但愿人长久” 的美好愿,从 “平分秋色一轮满” 的自然美,到 “月是故乡明” 的归属感,千百年间,文人墨客将对团圆、对家国、对生活的热爱,都揉进了这一轮明月里。 今天我们诵读郭翰的诗歌,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重现,而是在唤醒内心深处那份对传统文化和情怀的认同与热爱。 原来千年前的古人,和我们一样,会在月圆之夜思念亲人、感怀时光,会用最凝练的语言,把最真挚的情感写成永恒。 我们都生长在乌蒙大地,这里山高水长,既有 “乌蒙磅礴走泥丸” 的豪迈,也有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的灵秀。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勤劳与坚韧;这里的每一张笑脸,都藏着温暖与真诚。 中秋本就是团圆的节日,而我们以诗为媒,让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相聚在此,用声音传递情感,用诵读连接你我,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靠近。 感谢郭翰先生,老师们今天的每一句诵读,都会成为乌蒙秋夜的一颗星,照亮彼此的心灵;每一次共鸣,都会化作温暖的力量,让这个中秋更有温度,更有温度。 常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愿这个中秋,我们在诗里相遇,在情里相拥,让乌蒙的月光,照亮每一个逐梦的远方;让诗词的力量,温暖每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沈惠恒,诗词作者、时评人,就职于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交通报驻贵州记者站工作人员,系中华好书领读行贵阳组委会副秘书长,贵州省诗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新媒体委员会副主任。诗歌、词、曲、散文等常见相关报刊及媒体。参与多次贵州大型文艺采风活动,“诗写山乡话巨变”大型征文活动负责人之一,作品曾入选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教育组优秀文章作品展。
在“诗意中秋·情暖乌蒙”史飞翔读书会九月朗诵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胡静
尊敬的史飞翔先生,赵丽媛主任,方闻主席、贞礼秘书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诗友们。 大家好! 今夜,乌蒙山下月色正好,桂香萦绕间,我们以“诗意中秋·情暖乌蒙”为名相聚,共赴这场与诗歌的约定,心中满是温暖与期待。首先,我谨代表读书会,向每一位因热爱而来的朋友,致以最真切的中秋祝福! 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进诗人郭翰的世界。他的诗里没有远方的喧嚣,只有乌蒙大地的乡土气息,是田埂上的晨露,是屋檐下的炊烟,是山间吹来的风,每一句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像极了我们记忆里故乡的模样。 更难得的是,读他的诗时,心头的浮躁会慢慢沉淀,那些被生活琐事缠绕的焦虑,总能在他质朴的字句里找到安放,最终收获一份久违的内心宁静。 这份与郭翰诗歌的联结,一守就是多年。从最初几个人在书房里轻声共读,到后来带着诗句走进田间地头,再到如今每年中秋都以他的作品为主题举办朗诵会。 我们坚持的,不只是对一首诗、一位诗人的喜爱,更是想为乌蒙的乡亲们,为每一个渴望心灵栖息的人,留住这份能让人静下来的诗意。 今夜,当郭翰的诗句再次在这方天地间响起,愿我们都能在乡土的意境里触摸温暖,在宁静的诗意中感受中秋的美好。 最后,愿这轮中秋月常伴诗意,愿大家对文学的热爱,能在乌蒙大地上长久延续。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胡静,女,从事传媒工作,贵州省诗人协会首席摄影师,媒体编辑、记者,贵州省社科联“社科笔杆子”,多篇报道在《农民日报》《法治日报》《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刊载。
史飞翔读书会郭翰作品会上的致辞致辞人:郭翰
尊敬的史飞翔先生、赵艺媛主任、芳闻主席、贞礼秘书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诗友们: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丰收季节,诗意芬芳。 当史飞翔读书会以“诵读”的名义,让我的文字在这个九月与大家相逢时,我正坐在书桌前翻检旧稿。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纸页上,那些多年前写下的句子,忽然像被唤醒的“老友”,在光影里轻轻颤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字或许会在纸页上沉淀,但它从不会真正沉寂,而今天这场以声为媒的邀约,正是要给这些沉睡的文字,重新注入呼吸与心跳,感动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在此,深切感动各位老师一个月来的苦付出,为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诗歌爱好者倾注这么多心血和经历,深表谢意,永远难忘。 于我而言,与文字的缘分,是一场贯穿半生的修行,而身上的每一个身份,都是这场修行里的不同注脚。 我曾背着相机与笔记本,在黔贵大地上走了近三十年。从贵阳的甲秀楼到威宁的草海,从黔东南的苗寨鼓楼到黔北的赤水河畔,我见过清晨薄雾里挑着担子赶早集的老人,听过黄昏田埂上孩童追逐时的笑声,也记录过城市变迁中老街巷的不舍与新生。 那些行走中的所见所闻,不是冰冷的新闻素材,而是流淌在笔尖的温度,它们后来变成了“黔地风物记”里的篇章,变成了散文中“带着露水的文字”,因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脚踩大地的倾听。 在堆满旧档案的库房里,在与老学者的促膝长谈中,我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从明代的屯堡文化到近代的文人轶事,从青岩古镇的石板路到阳明洞的晨钟暮鼓。 这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让我深知文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我常常在想,“我们记录过去,不是为了沉溺回忆,而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能从历史的肌理中,读懂脚下土地的厚重。”也让我的写作多了一份敬畏,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文脉。 而当我坐在书桌前写作时,所有的经历都化作了笔下的养分。那些在采访中听到的民间歌谣,变成了诗歌里的韵律。 有人问我,你的文字里总带着“贵州的味道”,是不是刻意为之?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写作,从来都是他生活的投影。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听它的风声,闻它的花香,它的气息自然就融进了我的文字里。 至于那些所谓的“荣誉”,这些身份让我有机会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声,但我始终记得,自己最根本的身份,是一个“写作者”。就像评论员的工作让我学会用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但回到书桌前,我依然愿意用最柔软的笔触,去写人心的温暖、草木的生长。 因为我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字最动人的力量,永远来自于对生命的真诚关照。 今天,当我们谈论“诵读”,其实是在谈论一种最古老也最温暖的交流方式。在没有书籍的年代,人们靠口耳相传,让故事与诗歌流传下来;而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方式,当我的文字经由各位的声音被演绎,当你们的情感与我的文字碰撞,字里行间,便有了新的生命,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文字的魔力,也是诵读的意义。 我要感谢世界丝路国际诗歌委员会、史飞翔读书会、丝路文化院、文汇书院、木兰书院、陕西省散文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等影响力组织的关照,对本人诗歌30+进行朗诵,深情并茂,情真意切栽培,作为诗歌爱好者, 为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史飞翔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文学的传播,他常说“文学是心灵的灯塔”,而这场诵读月活动,就是要让这盏灯塔,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我也要感谢今天到场的每一位老师、诗友,感谢你们愿意用声音,为我的文字插上翅膀。 这个月里,我的文字借你们的声音,让我度过每个带着诗和远方的夜晚,在这个空间里流淌、回响。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郭翰作品朗诵专场”,而当成一场“文字与声音的派对”,你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可以带着自己的故事去感受,甚至可以在诵读中,发现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文字密码,不管文字是好是坏,我都会虔诚的带着感动,把各位老师关爱,永远放在心中。 愿这个九月,我们都能在声音与文字的交织中,听见星星的歌声,也听见自己心底的回响。 也祝福各位老师、诗友万事顺意,节日快乐,永远有诗和远方的陪伴。 谢谢大家!
郭翰简介:诗人、时评人、记者,贵州省社科联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协会副主席、秘书长。2012年获凤凰网十大写手提名,发表散文、诗歌上百篇,获得省内外征文奖30余次。文章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3次。文章选入《中国诗歌地理.贵阳九人诗选》《贵州建省600年》《贵州诗人四十年》《乌蒙见证》《遵义诗歌精选》《中国乡土作家》丛书等,在多家网络媒体开设有个人专栏。现在一家中央级媒体负责贵州工作。
新媒体委员会 诗歌及学术精品
来源:高原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