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要以精神之火铸就复兴脊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8:41 1

摘要: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的献花台前白菊如雪,康西瓦烈士陵园4280米的风雪中祭扫队列绵延。从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到南海三沙烈士碑林,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追思,正在神州大地升腾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王佳凯 (山东大学)

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的献花台前白菊如雪,康西瓦烈士陵园4280米的风雪中祭扫队列绵延。从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到南海三沙烈士碑林,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追思,正在神州大地升腾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十二载制度坚守,刻下民族精神的年轮。当纪念日从国家仪式沉淀为文化基因,其意义早已超越形式本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构筑法治屏障,到“英烈保护”公益诉讼常态化;从散葬烈士集中迁葬到“为烈士寻亲”行动照亮数千忠魂归家路,中华民族以系统性实践诠释着一则箴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当侮辱戍边烈士案被告人当庭忏悔,当网络空间清朗行动涤荡虚无主义阴霾,法治利剑正为精神灯塔永续光芒。

纪念深度的演进,丈量着文明觉醒的刻度。“苏满基班”战士答“到”声震云霄,00后新兵跪雪擦拭陈祥榕墓碑的身影刷屏网络——这印证着李大钊百年前的洞见:“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广州武警飞身接住坠楼群众,独库公路筑路兵后代重走父辈天路,英烈精神已从纪念碑文转化为行动密码。在历史虚无主义暗流中,这种精神传承恰似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的当代注脚。

新时代的纪念哲学,开创精神转化的崭新范式。当“云祭扫”让雪域忠魂与东海之滨的缅怀隔空相望,数字化正重构纪念维度。芯片实验室彻夜不熄的灯光,悬崖村寨里的驻村日记,航天发射场的攻坚誓言,无不在践行方志敏烈士的期盼:“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揭示着深刻的精神辩证法:最好的缅怀不是泪水的重量,而是汗水的结晶;最真的纪念不止于静默的追思,更在于奋进的足迹。

站在第十二个纪念日的坐标点上,当三军仪仗队的铿锵步伐与墓园里的英烈故事同频共振,我们当有更深沉的叩问:当享受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时光,我们拿什么告慰那些血染的黎明?当面对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我们如何守护他们用青春铸就的精神长城?当复兴伟业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能否传承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

历史的回声振聋发聩——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青春,终将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绽放永恒光芒。因为这盛世,恰是他们当年憧憬的“可爱的中国”;而这复兴路上的每个足迹,都是写给英烈最好的纪念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