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踔厉奋发 十年书香满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8:13 1

摘要:1960年10月1日,长沙市图书馆正式向社会开放。资料记载,建馆之初,虽仅有3名工作人员、三间房屋,却承载着市民高涨的阅读热情。六十五载风雨兼程,长沙市图书馆始终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30日讯(通讯员 王璐 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1960年10月1日,长沙市图书馆正式向社会开放。资料记载,建馆之初,虽仅有3名工作人员、三间房屋,却承载着市民高涨的阅读热情。六十五载风雨兼程,长沙市图书馆始终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2015年9月30日,位于滨江文化园的长沙市图书馆新馆投入试运行,并于同年12月28日全面开放。据统计,2015年国庆期间,入馆人次达5.15万,办理读者证6075张,外借图书3.13万册次。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书香满城。这座占地3.2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从传统图书馆蜕变为集智慧服务、文化传播、全民共享于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枢纽。2018年,长沙市图书馆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国家一级馆。2023年,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评为十佳全民阅读推广力图书馆。

从19.9万人次到205万人次 用服务温度培育阅读基因

清晨七点,长沙市图书馆门前已排起长队,读者们在晨雾中捧书静候开馆。

十年间,长沙市图书馆构建起全龄段、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图书馆奇妙夜”让孩子们在图书馆里扎帐篷宿营,感受与书共眠、夜读书香的美好体验,成为了长沙孩子一年一度最期待的“六一”狂欢夜;“阅读,一个都不能少”馆校共建,将阅读资源、阅读活动、阅读服务精准输送至学校,搭建专业校园阅读推广人交流互助平台,并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建立可持续的读者培养机制;“百师千课”向全社会招募专业志愿者担任教师,免费开设30余种公益课程,银龄学员乐在其中;联合多部门推出“书香外卖+骑士夜校”,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从阅读到技能提升的一站式服务。

在普惠无障碍阅读空间,5000余册盲文图书、800台智能听书机与 “触摸中轴”“侧耳倾听” 等特色活动,让视障读者在指尖与耳畔感受文化的力量。

2025年7月,单月22.9 万人次的到访量与单日 1.25万的峰值,皆印证着“阅读基因”已深植星城血脉。

从67个到334个 用服务广度织就书香网络

漫步星城街巷,“转角遇书香”已成为市民生活常态。十年来,“总中心馆—总馆—分馆—自助图书馆—流通服务站”五位一体的长沙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愈趋完善,图书馆从单体建筑到服务体系,从“文化地标”到“全民阅读生态圈”,提质乡村图书馆,联动农家书屋,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十年间,长沙县图书馆、浏阳市图书馆、芙蓉区图书馆、湘江新区(岳麓)图书馆落成新馆;地铁自助图书馆从2座增至15座,让书香随城市脉搏流动;长株潭三地实现服务“一卡通”,三城读者共享百万册资源。总分馆成员馆从67个增至334个,总分馆馆员从121人到487人,2024年接待读者1086.3万人次,文献流通量从108.4万册次到 1293.8万册次。

望城区松果分馆自2018年开馆起,全年流通量常年稳居全市第一,2024年全年流通353186册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达400多场次,已成为月亮岛片区20多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

2025年6月,湘江新区周家湾分馆正式开放,这个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规划藏书2.5万册,是目前长沙地区规模最大且功能最齐全的社区图书馆,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邻里互动提供场所。

商场购物、地铁通行、小区散步、乡间游玩,都能邂逅图书馆,阅读触手可及。

从635场到6531场 用服务梯度营造诗与远方

假期去哪遛娃?退休生活如何安排?年轻人去哪充电?长沙图书馆已成为市民的首选之地。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氛,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品质的指标。长沙市图书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坚持创新融合,“以人为中心”,深耕专业化建设,打造有层次、有温度的阅读服务品牌,培养公众图书馆意识;开展多元合作,有效拓展阅读服务的外延与内涵,全市总分馆全年6000余场阅读活动构建起充满活力的阅读场域。

十年来,做客新馆的名家、学者不计其数。橘洲讲坛上,读者与大师从容对话,纪连海、马伯庸都来当“客座讲师”。星城科学讲堂里,孩子与科学家互动热烈,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科研“大牛”化身科普“大V”。“星城简读”中,作家、学者通过短视频为读者分享经典阅读之美、阅读之乐。

长沙图书馆的创新不止于传统阅读。“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云同桌”“读演剧场”“剧本阅读解谜”“书香夜市”“小神厨”,让阅读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参与”。2025年7月初,桌面角色扮演(TRPG)活动将桌面游戏架构与经典文学作品相融合,沉浸式互动阅读体验又有了新玩法。

乡村阅读更加有趣、有味。长图打造“读吧 长沙”品牌活动,以阅读推广活动激发总分馆活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图书馆就能参与社会实践并获得阅读的快乐。“假日趣阅读”以阅读课程+创意手工丰富内容与形式,挖掘长沙文化内涵,促进“长沙人读长沙”。文旅融合背景下,主动链接乡村文旅资源,“乡村阅读奇妙旅”“稻田里的书香”“Hello!大自然”等乡村阅读、研学活动品牌,让乡村孩子深度体味乡村味道。

从276万次到2109万次 用服务高度构建智慧阅读生态

从“30秒借书,10秒钟还书”到AI馆员 “文人猫”,长图智能服务以服务自助化为核心,逐渐推动硬件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

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系统、智能盘点系统,参考咨询服务平台,科技赋能已经贯穿从图书馆资源管理到读者服务全流程。智能服务小程序自2021年上线以来,迭代更新61次,读者可一站式完成入馆、办证、借还书、活动参与、数字阅读、支付、个人阅读统计分析等服务,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服务用户超50.8万,年访问量超1000万次。AI馆员文人猫自2025年3月初正式面向公众推出以来,访客14662人、总会话数达21126次、消息总数为71913条。“长沙文史图书知识资源平台”通过智能标引系统自动生成元数据标签,析出长沙历代名人7187人,相关历史事件9260项,构建起涵盖人物、事件、地名的多维知识图谱,使读者检索响应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8秒。长沙市图书馆的“智慧长图”项目荣获第一届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创新实践服务优秀案例奖。

在推进AI化进程的同时,长沙图书馆同步构建全民AI素养培育体系。面向乡镇干部、中小学师生及馆员群体开展“AI助推信息素养提升”系列课程。今年以来,长沙图书馆共开展AI检索打擂、AI故事创编、AI知识竞赛、AI妙趣寻书比拼等26场趣味活动,提高青少年读者利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核心在于图书馆员的专业化。长沙图书馆每年常态化开展信息素养专题培训、技能比武、专业竞赛与岗位练兵,持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忘年教”全民阅读志愿者品牌,有效整合社会各界阅读资源,缓解分馆人力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全市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从2017年“东亚文都·书香长沙”中国图书馆第十一届全民阅读论坛,到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再到202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届全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论坛,长沙图书馆人正逐渐成为业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沙做法”也已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从105万册到310万册,用服务深度激活文化基因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承担着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重任。十年来,通过纸电同采、读者荐购等方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加强地方文献与红色资源征集,推动湖湘文脉传承;加快数字化建设,促进馆藏资源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体系日益完善,馆藏文献从105万册增长至310万册。

精准选书,文化惠民。2015年,推出“长沙人‘惠’读书”活动,在全国首创“云馆藏”公共阅读服务。服务形成线上京东+线下书店的双服务模式,十年来服务6万余名读者,选购图书20万余册。

文献典藏,泽被后世。2015年,当长沙市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时,“长沙人文馆”也悄然落成,成为图书馆保存城市记忆的核心区域。十年间,这里从古籍稀少到珍本云集,从传统藏书到创新利用,长沙图书馆通过系统性的地方文献收集、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为星城构建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体系化征集,构建地方文献资源库。人文馆设长沙历代名人专架,收藏有《船山全书》《曾文正公全集》《王闿运全集》《左宗棠全集》等精品丛书,设立捐赠馆展示李铁映、谭仲池、钟叔河、唐浩明等名人捐赠藏书,另有三湘院士专架、湖湘作家专架、综合年鉴专架、方志专架、族谱专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改造1400平方米的地方文献阅览室,为全市各乡镇(街道)设立乡土文献专架,这一举措使乡土文献从分散状态走向集中保存与展示。截至目前,馆藏乡土文献已超过5万册。“东亚文化之都”文献资源中心作为对外交流窗口,拥有外文原版图书1.38万册,推出“走读世界”“外国友人读长沙”等品牌活动,通过联合目录平台,实现了东亚文都城市文献资源共享,并与多国图书馆建立合作,显著提升长沙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专业化整理,从清点藏书到深度研究。2025年全面清查古籍书库,实现馆藏古籍资源可检索,完成地方文献细颗粒度标签标引建设共71893条元数据,完成《船山遗书》《楚宝》《杜工部集》等馆藏129册精品古籍数字化共3.558TB。“书承文脉远 家国湖湘情”文献特展汇集多家图书馆、文博机构70余件典藏文献,将“书”作为一种思想精神之媒介,探索著书、刻书、藏书、读书之中湖湘精神的建构与嬗变。

保护古籍的最好方式是让它们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图书馆推出“古籍课堂”,从文字载体的演变到古籍装帧形式,再到古籍中记录的长沙年俗,带领青少年读者体验雕版印刷,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炬》《深巷之光》等原创红色解谜剧本,将长沙地方党史转化为可参与的故事体验;AI复活古籍中的长沙历代名人,复原民国老照片;提取馆藏文献字画、地方文化设计元素,开发《书香宝笈》书签书票套盒、“童子上岸”IP等文创产品……

千载文心凝作卷,一城灯火映书舟。“不经意的邂逅却成永久的守候”,这句读者留言道出了图书馆的意义。

小读者潘依伊回忆与长图相伴成长的六年,“我爱长图,那里藏着一个精彩的世界。”袁春华担任芙蓉区锦林分馆管理员已十二年,她说,“世界变化飞快,但图书馆是“知识锚点”,读者的微笑就是我坚守的意义。”

“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滨江文化园新馆的十年,是长沙市图书馆建馆六十五年来飞跃式发展的十年,也是图书馆与读者相伴相守的十年。长沙市图书馆通过开放共享、便捷均等的服务体系,全龄覆盖的馆藏资源、特色活动和智慧服务,陪伴不同群体走过人生重要阶段。

十年奋楫,跬步千里。长沙市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自洋表示,展望未来,长沙市图书馆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聚焦“三张文化名片”讲好长沙故事,锚定“两个融合”答好图书馆命题,以人文之情关照全民,以进取之心加速高质量发展,以蓬勃之姿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