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男医生胸闷心悸,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正常,换了一个科室确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7:51 1

摘要:胸闷和心悸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所谓胸闷,就是感觉胸口发紧、发堵,呼吸不顺畅;而心悸则是心跳突然加快、变乱或者跳得很有存在感,让人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这两种症状有时一起出现,常常让人感到害怕。临床上,引起胸闷心悸的原因很多,可能是

胸闷和心悸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所谓胸闷,就是感觉胸口发紧、发堵,呼吸不顺畅;而心悸则是心跳突然加快、变乱或者跳得很有存在感,让人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这两种症状有时一起出现,常常让人感到害怕。临床上,引起胸闷心悸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紧张、劳累、熬夜、喝了太多咖啡因饮料,也可能和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甚至冠心病等疾病相关。多数情况下,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休息后很快缓解,大多问题不大。但如果反复出现,伴随头晕、出汗、胸痛,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就要高度警惕。

2022年,44岁的徐志强是一名来自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副主任。作为手术一线的中坚,他不仅要亲自上台做高难度手术,还要带领年轻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最近,徐志强所在的科室刚刚获批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他又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于是,临床、教学、科研三座大山同时压在徐志强的肩头,工作量比以往更大、更繁杂。他白天连续几台手术,晚上还要改论文、做课题设计,几乎没有完整休息,渐渐的,身体健康也亮起了红灯。

2017年5月30日这天,徐志强从早上七点半进手术室,到凌晨一点多才完成最后一台急诊缝合。连续站立十几个小时,他的手套里早已被汗水浸透。脱下手术衣后,徐志强坐到办公室,端起水杯刚想喝一口,胸口忽然传来一种压迫感,像是被厚重的钢板压住,呼吸立刻变得困难。紧接着,他的心脏开始不规律地跳动,先是急促的扑通几下,随后骤然减慢,好像要停顿一般。徐志强的额头瞬间冒出冷汗,手心湿透,眼前一阵发黑,只能用力抓住桌角才没有倒下。几分钟后症状慢慢缓解,他心里一惊,却又安慰自己可能就是太疲劳了导致的,没有进一步在意。


几天后,上午查房时,徐志强带着几名研究生逐一讲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走到第三张病床时,他突然觉得胸腔里像被绳索勒紧,呼吸越来越浅,每次吸气都伴随针扎般的刺痛感。与此同时,心脏像失控般狂跳,节律完全不受掌控,一下一下直冲嗓子眼。徐志强为了不影响学生,强忍着继续讲课,但话音越来越低,脸色渐渐发白,嘴唇也失去血色。学生们很快注意到他额头布满密集汗珠,背部白大褂被冷汗浸湿,赶紧扶徐志强到一旁的椅子坐下。他只觉得耳朵嗡鸣,眼前一阵阵发黑,四肢发软,几乎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过了好几分钟,心跳才逐渐平复,他呼吸急促地靠在椅背上,心里开始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身体疲劳。

于是查房结束后,徐志强没有再硬撑,直接走进心内科门诊。接诊医生先给他量血压,显示为135/88mmHg,虽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已经处于偏高状态。随后安排了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律,但心率略快,平均在92次/分;PR间期稍微缩短,部分导联T波轻度低平。虽然这些变化并不典型,但结合他出现过的胸闷心悸,医生提醒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心律问题。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测也同步完成,钾离子值在正常低限,可能与近期频繁熬夜、饮食不规律有关。这些轻微异常不足以确诊,但足以让医生保持警惕。


医生把检查结果逐一和徐志强解释。他指出,短期的血压波动和轻度心电图异常,可能和精神紧张、体力透支、睡眠不足密切相关。外科医生长时间站立手术,交感神经高度兴奋,会导致心率上升,电解质轻度紊乱也会让心脏的电活动变得不稳定。虽然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心肌长期负荷过重,可能逐渐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于是医生建议徐志强尽早调整工作节奏,减少连续夜班和熬夜科研的情况,并关注饮食中的钾、镁摄入,不要把这些轻微信号当成“小问题”。


听完解释,徐志强心里既有些庆幸,也有隐隐的不安。作为医生,他明白这些“轻微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早期警告。于是他开始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将部分科研任务交给学生和团队成员,自己减少深夜写方案的时间;清晨不再急匆匆赶去病房,而是提前半小时在医院操场快走几圈,活动身体;手术间隙,徐志强还会找机会喝水、闭眼深呼吸;晚上则通过记录工作日记和听轻音乐来缓解精神紧绷。一个月后复查时,他的血压降至128/82mmHg,心电图心率维持在75次/分左右,T波较前稍有改善。

8月26日晚,徐志强在实验室连续指导研究生做实验,忙到深夜才回到办公室。他刚坐下整理当天的实验数据,胸口突然传来强烈的压迫感,像有人用力把拳头抵在心窝。徐志强的心跳骤然失控般加快,强烈到每一下都顶到喉咙,呼吸随之变得急促。冷汗从额头滑下,手心湿透,连笔都握不稳。更糟糕的是,这一次症状比上次更剧烈,持续时间也更长,徐志强感到四肢逐渐发麻,眼前冒出一阵阵黑影。幸好,一名研究生推门进来,见他脸色灰白、双唇发青,吓得立刻招呼同事,将他紧急送往急诊科。


到急诊后,医生立刻为他进行心电监测。此时心率高达148次/分,显示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并伴随偶发的房性早搏。与之前不同,这一次终于捕捉到了发作时的心律异常。血压降至102/64mmHg,显示心脏在快节律下供血不足。血液检查提示血钾略低(3.3 mmol/L),乳酸值轻度升高,说明心肌短时缺氧。胸片显示心影正常大小,没有急性心衰的表现。虽然没有发现冠脉堵塞的直接证据,但医生提醒这已是“危险信号”,需要进一步查明病因。


主治医生把检查结果告诉徐志强时,神情凝重。他解释说,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如果反复发作、伴随明显胸闷和血压下降,就有可能演变成严重问题,比如心源性晕厥甚至猝死。低钾状态、长期熬夜、精神紧张,都是诱发因素。医生建议他必须接受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心脏彩超和动态监测,必要时甚至要考虑电生理检查。但徐志强听后却犹豫起来——科研项目正进入关键阶段,手术安排又紧,他实在抽不开身。最终,他答应先调整生活,等有空再考虑住院评估。

可从8月底那次急诊之后,徐志强的心悸并没有停止,反而愈发频繁。过去是一月一次,现在几乎一周能发作两三回。常常是他手术结束后刚脱下手套,正准备和团队复盘病例时,胸口突然一阵紧缩,心脏仿佛被人拽住一样狂乱跳动;或者在深夜修改科研方案时,明明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心跳却毫无征兆地提速,直冲耳膜,让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每一次发作虽都在十分钟内自行缓解,但那种从头到脚的冰冷感、呼吸被扼住的窒息感,都让徐志强暗暗心惊。作为外科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样的发展绝不是好兆头。


10月8日清晨,徐志强一如往常早早来到办公室,准备换好白大褂进入手术室。就在刷手时,他感到心口猛地一阵揪痛,紧接着一股强烈的眩晕袭来,眼前景象骤然扭曲。徐志强下意识想扶住洗手台,却发现手已经不听使唤,刷子啪地掉在地上。下一秒,他整个人直直倒下,“砰”的一声撞在瓷砖地面。幸好同事闻声赶来,发现他面色惨白、呼吸急促、脉搏极不规则,当机立断拨打120,将他送往急诊室。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让在场的同事们心有余悸。


到达急诊后,医生立即为他接上心电监护。此时心率已降至60次/分,但呈现窦性心律不齐,并夹杂多发室性早搏。血压测得112/70mmHg,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左右。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房轻度扩大,室间隔厚度较正常偏高,提示长期压力负荷的痕迹;心肌酶谱则出现轻度升高,说明心脏近期确有过缺血应激。虽然没有冠状动脉急性梗阻的证据,但医生明确指出,反复心律失常已经对心肌造成影响,如不尽快查明原因并干预,后果难以预测。于是徐志强立马办理了住院,妻子也急匆匆赶到医院。

徐志强住院后,主治医生决定不再犹豫,把他过去因为工作繁忙而拒绝的所有检查统统补做。首先是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这次持续了整整96小时,涵盖了他查房、手术、科研、夜间休息等多个场景。结果显示,大多数时间心律稳定,仅偶见窦性心动过速,但没有典型发作。随后又安排了冠脉CTA与心脏核磁共振,希望能排查潜在的结构性问题。然而影像学结果依旧显示心肌形态规则,心包无积液,血管也无明显狭窄或异常走形。实验室检查中,电解质、甲功、心肌酶谱均在正常范围内。一次次复核过的结果,几乎与健康人无异,这让医生与家属都感到困惑。


检查报告拿到手时,徐志强的妻子再一次情绪激动。她看着那些“未见异常”的字眼,心中既气愤又无助。她忍不住对医生说:“他都晕倒过两次了,难道这不是病吗?这些检查全都正常,那我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知道真相?”主治医生安慰她:“医学检查不是万能的,有些心律失常本就隐匿,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常规项目排不出来,也说明我们必须走得更深一步。”徐志强妻子沉默着点了点头,但眼泪已经涌了出来。她知道,这意味着丈夫接下来要接受更多折腾。


经过与团队讨论,主治医生提出可以尝试“心脏电生理负荷试验”,也就是在运动状态下结合心脏电生理刺激,观察心脏在极端应激下的反应。这与单纯的运动平板试验不同,它需要同时监测心内传导通路的电活动,常用于排查隐匿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偶发性心律紊乱。医生详细向徐志强和家属解释:“这种检查的目的是主动诱发问题,它可能会让症状重现,但也正是这样才能捕捉到病因。风险我们会严密控制,有抢救设备随时待命。”听完解释,徐志强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很快,检查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医生在运动平板仪上逐级加大负荷,同时通过导管记录心腔内电信号,并配合药物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徐志强虽然在运动中出现轻度心率加快,但并未触发典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活动也未见明显异常。最终的结论依旧是“未捕捉到诊断性心律失常”。这一结果让整个团队都感到挫败,尤其是主治医生,沉思良久,低声道:“问题一定存在,只是它太狡猾,还没露出真面目。”病房内的气氛再次陷入沉重,徐志强和家属的心,也随之悬在半空。

很快,主治医生把这个病例上报给了心内科主任寻求帮助。在反复讨论后,主治医生与主任决定尝试一种之前没做过的检查——食管心房电图。这种方法通过在食管放置电极,贴近左心房后壁,能更敏感地捕捉到心房异常电信号,比常规心电图更精准,尤其适用于怀疑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隐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医生向徐志强和妻子耐心解释:“这项检查可能会有些不适,比如胸骨后灼热、咽喉异物感,但它比侵入性电生理更安全,也有助于我们找到病因。既然常规检查都没有结果,这是下一步必要的尝试。”夫妻俩对视一眼,最终点头同意。


检查当天,医护人员小心地将电极管放入徐志强的食管,并在不同状态下诱发心律变化:静息、轻微运动、药物刺激。监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却始终没有捕捉到典型的异常节律。电图上显示的只是偶发的心动过速片段,没有诊断价值。最终报告显示“未见确切异常”。当护士把电极拔出的那一刻,医生和主任显得十分沮丧,他们原本期待这次能有所突破,却再一次失望。病因依旧隐藏在迷雾中,只留下越来越沉重的问号。

听到又是“未见异常”的结果,徐志强的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她猛地站起身,声音颤抖却带着撕裂般的愤怒:“怎么可能每次都查不出来?他都晕倒几次了,你们还说正常!是你们的仪器不够先进,还是你们根本没尽全力?”她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情绪完全失控,“他是外科副主任,平时给多少病人做手术,救过多少人命,现在自己倒下了,为什么就没人能救他?你们到底要拖到什么时候?要等到哪一天他真的出事了,才承认问题存在吗?”一连串质问让病房空气凝固,医生们沉默着,谁都不敢随意回应。徐志强躺在病床上,虚弱地伸手想安抚妻子,却发现自己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透着无力。

面对徐志强妻子近乎崩溃的质问,医生们一时默不作声。主治医生低下头,手里不停翻看检查报告,每一页上都写着“未见明显异常”,可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徐志强晕厥、心慌、冷汗直流的场景——这些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假象。心电图、冠脉CTA、核磁、甚至电生理负荷试验都没能锁定病因,按理说他应该是个健康人,可病人的表现却在一次次提醒:心脏确实出了问题。医生心里泛起疑惑:是不是遗漏了某个环节?是不是这种心律失常隐藏得更深?沉默中,他感到肩头的压力愈发沉重,因为他知道,拖得越久,风险就越大。

正当僵持时,医院传来消息: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葛教授正在院内参加学术会议。得知有一名泌尿外科副主任反复出现心律问题、多项检查无解。葛教授一听,心里立刻觉得情况不同寻常,当即决定改道急诊病房。到场后,他没有寒暄,径直走进值班医生办公室。听完简要病史,葛教授眉头立即皱起,随后调出徐志强的完整病历。血压波动不大,甲状腺功能正常,冠脉CTA未见狭窄,动态心电图记录几乎平稳,就连电生理诱发也未显示典型异常。所有数据“干净”得近乎反常。葛教授盯着这些报告,神情越来越凝重,低声自语:“结果太完美,反而不真实。”

这类病例他不是第一次遇见——患者症状明确,甚至出现过晕厥,但所有常规检查都抓不到破绽。沉思片刻,他转头问主治医生:“发作当时有没有详细记录?有没有考虑过心理性或功能性因素?”医生摇头:“症状大多发生在术后或科研高压时,往往几分钟就缓解。我们也曾怀疑过焦虑或自主神经紊乱,但心理评估并未提示明显异常,他本人也不承认有情绪问题。”葛教授点点头,显然事情比想象的更棘手。

葛教授继续翻阅病历,几分钟后忽然抬起头,目光落在徐志强的妻子身上。他语气平稳,却带着一丝急切:“发作当时,你们有没有拍下什么照片或视频?哪怕是一瞬间的记录,也可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线索。”徐志强的妻子愣了一下,随即从包里翻出手机,手指颤抖着点开相册。那是她在一次夜里惊慌中拍下的几张照片——丈夫瘫坐在沙发上,面色惨白,额头冷汗直流,胸口起伏异常急促。

葛教授接过手机,逐一仔细查看。起初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可当看到其中一张照片时,他的眼睛骤然一亮,身体也微微前倾,仿佛捕捉到了什么被忽略的细节。他没有立刻开口解释,而是反复放大照片比对,确认自己心中的猜测。短暂的沉默后,他把手机还给妻子,神情比刚才更为凝重,却又多了一丝笃定,随即提笔在病程记录上写下新的检查计划,并叮嘱立刻实施。他深知,这样的病例若再延误,一旦发作拖长,不仅仅是昏厥,还可能发展为严重心衰甚至猝死。医生最怕的,从来不是疑难病,而是眼睁睁看着危险发生,却始终没能抓住关键证据。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次检查终于捕捉到了隐藏已久的关键异常!经过短短两周的针对性治疗,徐志强整个人判若两人,不再是之前那副憔悴苍白、虚弱无力的模样,而是恢复了往日外科医生特有的干练与沉稳。气色红润,说话底气十足,连走起路来都显得轻快许多。出院后的随访中,他的状态一直稳定,一年下来没有再出现过晕厥或剧烈心悸的发作。

康复后,徐志强和妻子特地抽空来到北京,当面向葛教授表达谢意,还郑重送上一面锦旗。面对恩人的时候,徐志强语气中满是感慨:“没想到我的问题和常规的高血压、冠心病根本联系不大,那些检查折腾了大半圈,结果都只是绕远路,更没想到竟会是这个病!这个病如果当时没有您的及时诊断,恐怕我今天都没办法好好站在这里了……”

徐志强最终确诊的病因,是一种叫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发作突然、停止也突然,往往在几秒钟到几分钟内就能出现心率骤然升高,有时能达到每分钟一百五十次甚至以上。正因为发作时间短、频率不固定,所以在常规心电图或短时间的监测中很难捕捉。像徐志强这样的人群,长时间处于精神和体力双重高压,交感神经持续紧绷,正是这种心律失常的典型高危人群。


这种病的本质,是心脏电信号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出现了异常的“短路”,医学上称为折返通路。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有固定的传导路径,节奏有序。但在部分人群中,心脏先天或后天形成了额外的传导环路,一旦受到劳累、紧张或电解质轻微紊乱的刺激,就可能让电流绕着这个环路快速循环,导致心跳突然加快。徐志强几次发作时的心率高达一百四十多次,正是这种机制的典型表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虽然常常在年轻人或健康人群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无害。频繁发作会让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增加心肌耗氧量,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心肌损伤。对于徐志强而言,几乎每一次发作都伴随着胸闷、冷汗和呼吸困难,说明他的心脏在那几分钟内已经处于供血不足的边缘。如果发作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引起血压骤降和晕厥,而这正是他在洗漱时突然倒地的原因。


临床上,确诊这种病并不容易。普通心电图记录的时间太短,往往只能看到“正常”片段。动态心电图虽然能延长监测时间,但如果发作恰好没有出现,也依旧捕捉不到。徐志强之前做过多次检查,包括心脏核磁、冠脉CTA、甚至食管心房电图,都没有明确结果。直到妻子提供了那张照片,恰好拍下了他发作时胸口起伏、颈静脉明显充盈的特征性表现,才让专家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方向。


诊断一旦明确,就能解释他此前的所有症状。胸闷、心悸、出冷汗、四肢发麻,都是因为心跳骤然加快导致血液来不及充分灌注全身。尤其是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耳鸣、头晕甚至晕厥。徐志强在查房时突然心慌、在实验室里冷汗直流、在清晨洗漱时晕倒,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机制。医生们之前看到的那些“干净”的检查结果,并不代表没有问题,而是因为这种心律失常极具隐匿性,需要在发作当时才能捕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心内科门诊并不少见,但像徐志强这样症状反复、却屡屡查不出的情况,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很大挑战。好在最终通过发作时的记录与进一步检查,才真正锁定病因。这种疾病的危险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有些患者一年只发作一两次,有些则一周出现数次,而任何一次持续过久,都可能诱发严重后果。对于常年处在高压环境的医生群体而言,这更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通过及时诊断和后续治疗,徐志强终于恢复了健康。他的经历也提醒人们,胸闷心悸并不是小毛病,尤其当症状反复、伴随晕厥或血压波动时,就必须高度警惕。医学上有很多像这样的“隐匿性心律失常”,常规检查可能无法发现,但并不意味着病因不存在。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心脏在一次次“无声的袭击”中受到无法逆转的伤害。徐志强的康复,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一次对心血管健康的深刻警示。

内容资料来源:

1.崔白.心悸、胸闷却检查不出病变,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J].人人健康,2022,(06):38-39.

2.黄少娜.动态心电图对心悸、胸闷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27.

3.叶敦敏,卜亚丽.妇女胸闷心悸,未必是冠心病[J].家庭医药,2011,(10):32-33.

(注:《41岁男医生胸闷心悸,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正常,换了一个科室确诊病因》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