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泥瓦工吃非布司后患上尿毒症,医生:3个细节害了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7:41 1

摘要:2021年,张国强今年45岁,是浙江嘉兴一家工地上的水泥工。每天凌晨四点,他就得赶去工地,推着手推车、和着水泥、搬运沙石,整日灰头土脸,肩膀和手掌上常年布满裂口。为了省钱,张国强常把工地剩下的肥肉头、猪肝、猪肺带回家,加点辣椒炒一盘,再配上几瓶啤酒当晚饭。 而

2021年,张国强今年45岁,是浙江嘉兴一家工地上的水泥工。 每天凌晨四点,他就得赶去工地,推着手推车、和着水泥、搬运沙石,整日灰头土脸,肩膀和手掌上常年布满裂口。 为了省钱,张国强常把工地剩下的肥肉头、猪肝、猪肺带回家,加点辣椒炒一盘,再配上几瓶啤酒当晚饭。 而在工地上,他为了避免频繁上厕所,总是尽量少喝水。 最初只是偶尔觉得小腿有些酸胀,他以为是长时间搬运水泥造成的劳累,只想着晚上回家泡泡热水脚缓一缓。

5月2日下午,张国强在工地里正搬一袋50公斤的水泥时,右脚背无意间被铁架子边角撞了一下。 他起初以为只是小磕伤,忍忍就过去了,可接下来的一整天,他都感觉右脚大拇趾隐隐刺痛,像有细小的铁钉扎在骨缝里,尤其一站立就更明显。 趁着休息,张国强偷偷脱下胶鞋,发现脚趾根部泛红、发热,但没太肿,他没当回事,只换了双拖鞋,继续干活。

到了5月底,这股疼痛变得越来越频繁。 6月3日傍晚,张国强收工后在工地临时宿舍洗衣服时,脚踝一不小心磕在了洗衣盆的边缘。 那一下看似轻微,却像火炭烫了一样,他当场疼得弯下腰,冷汗顺着脖子直流。 低头一看,张国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右脚大拇趾肿得像鼓起来的馒头,皮肤绷得发亮,带着青紫,连脚缝都快看不见了。 他感觉骨头里像烧着一团火,每动一下就像被刀割,逼得他差点喊出声来。

张国强想挪到床边坐下,可刚一用力,灼热感就像烙铁一样,从脚趾传到脚背,连心跳都在伤口里“砰砰”作响。 宿舍里开着电扇,本应带来凉风,此刻却像刀刃一样刮在皮肤上,让他痛得全身发抖。 张国强只能僵着身子,背靠着床架,想喊人却因疼痛嘴唇直抖,声音发不出来。 没多久,眼前一阵发黑,他整个人瘫倒在宿舍地板上。

“砰”的一声巨响,把同屋的工友惊醒。 他迷迷糊糊睁开眼,只见张国强已经整个人蜷缩在地板上,脸色惨白如纸,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不断滑落,呼吸急促短促。 工友吓得连鞋都没穿就冲到他身边,发现张国强的右脚肿胀得惊人,皮肤鼓得发亮,烫得像刚出炉的铁块。 他下意识伸手想去碰,却刚靠近就被张国强一声压抑的惨叫吓退,心里直打颤。 看着他痛得直抽搐,只能蜷着身子呻吟,工友慌了神,手忙脚乱掏出手机,急急拨通了120。

救护车赶到时,张国强体温升至38.3℃,右脚趾关节明显红肿发亮,触碰即痛。 急诊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立即安排抽血与关节液检查。 结果显示:血尿酸浓度为642μmol/L(正常男性应<420μmol/L),白细胞计数14.2×10⁹/L,C反应蛋白(CRP)为56mg/L,炎症反应明显。 血肌酐升至129μmol/L(正常<115),提示早期肾功能损害。

医生在完成关节穿刺、显微镜下明确看到大量针状尿酸盐结晶之后,神情凝重。 他根据张国强的病情做了进一步评估:这是一次典型而严重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不仅关节红肿明显,而且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尿酸浓度远高于正常值,同时伴随炎症指标和肾功能受损的异常。 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不及时控制,这样的病情不会仅仅停留在关节,还会不断累积,最终导致肾脏逐渐衰竭。

张国强随即接受了一整套规范治疗。 住院期间,医生为他使用了秋水仙碱来迅速缓解急性炎症反应,减少关节的持续损伤。 同时,配合静脉补液,促进尿酸排泄,以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堆积。 医护人员每天都为他监测肾功能指标,密切观察血肌酐和尿常规变化。 到第七天时,治疗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血尿酸水平降至355μmol/L,肿胀消退大半,脚趾不再像鼓包般紧绷,他本人也感觉走路轻松了许多。

然而,医生深知,这只是“急性期”暂时的缓解。 真正的关键在于长期管理与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他在病历记录里写下详细的健康教育建议,并反复强调:首先,饮食方面必须严格控制。 高嘌呤食物是最直接的危险因子,任何内脏类食物,如猪肝、猪肚、猪腰,以及牛羊下水、海鲜、啤酒,统统列入禁区。 即使是偶尔的“放纵”,也可能成为下一次剧烈发作的导火索。 调味品中也要减少味精、浓汤宝等含嘌呤或钠盐较高的调料。 食物选择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制品,主食以粗粮为佳。

其次,水的摄入量尤为关键。 医生在病程记录中反复标注“≥2000ml/d”。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喝水习惯,而是一种必须贯彻到底的治疗手段。 足够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促进尿酸随尿液排出,同时保护肾脏不受持续沉积的伤害。 饮水要分次进行,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引起负担。 医生建议他早起先喝一杯温水,上午和下午各补充2-3次,睡前也要适量饮水,以确保全天稳定摄入2000毫升左右。

再次,运动方式要做出彻底调整。 张国强的职业特殊,常年搬水泥、抬重物,这些都属于高强度负重劳动,对关节的磨损和炎症刺激极大。 医生明确提醒,日常锻炼不能剧烈,不能爬楼负重,更不能跑跳,应选择缓慢的步行或者在条件允许时做低强度的游泳。 运动的目的不是增强力量,而是维持关节灵活度、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避免高尿酸进一步堆积。

药物管理同样不可忽视。 非布司他片被列为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的一线药物,需要每天定时定量服用。 碳酸氢钠片则用来调节尿液酸碱度,防止尿酸盐结晶继续沉积在肾脏和关节。 所有药物必须规律服用,不能间断,更不能随意停药。 服药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尿酸水平,尤其关注血肌酐与尿蛋白等关键指标。 任何一次波动都不能掉以轻心。

张国强虽然性格木讷,不善表达,但此刻听完医生的叮嘱,心头却沉甸甸的。 他想起这些年来的生活:收工后,和工友随意炒一盘猪肝下酒,啤酒几瓶一饮而尽,不渴不喝水,夜里常以辛辣油腻的食物作宵夜。 那些曾被他视为劳累之后的慰藉,如今却成了让自己躺在病床上的直接推手。 羞愧与懊悔让他不敢直视妻子的眼睛。

出院后,张国强的妻子完全接管了家中的饮食与起居。 家里冰箱里的猪肝、肥肠、海鲜被她一股脑清空,连调味料中含有味精的也被替换成低钠酱油。 厨房角落里那几箱工友送的啤酒,也被毫不犹豫地搬到垃圾桶。 原本餐桌上常见的红烧肉、爆炒下水,统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蒸南瓜、清炖豆腐、凉拌苦瓜。 张国强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每次吃饭时,他都会刻意多嚼几口,仿佛这样能让清淡的饭菜多出一点味道。

最重要的改变发生在饮水习惯上。 妻子为他准备了一个大容量水壶,每天早晨先在壶里倒上2000毫升的温开水,并在壶身上贴上刻度。 她规定张国强必须在一天之内将整壶水分6到8次喝完,不能少也不能多。 为了避免遗忘,她还在手机上设了“饮水提醒”,还特地买了一个闹钟放在工地的工棚里,每到时间就响一次。 即便张国强在工地上忙得满身是灰,也会被工友们提醒:“老张,该喝水了!”渐渐地,这个习惯变得自然而然。

药物管理也井井有条。 妻子买了七格药盒,把非布司他片和碳酸氢钠片分成早晚两份,每天早晨张国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水送药;晚上收工回来,无论多晚,也要在吃完清淡的晚饭后再服药。 妻子每天都会检查药盒,确认他有没有按时服用。

三个月后复查,张国强的血尿酸稳定在368μmol/L,血肌酐降到108μmol/L,尿常规未见异常。 医生看着报告单反复确认,终于松了一口气,评价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控制结果。 在医学记录中,他写下“依从性良好,建议继续维持现行方案”。

张国强听到这话,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下了一半。 他很清楚,这一路的改变不只是药物的作用,更是妻子一遍遍督促喝水、三餐清淡饮食、严格的作息与坚持带来的成果。 他心里明白,真正的考验,并不在住院的那几天,而在未来漫长的生活里。 每天两千毫升的水、清淡无油的饭菜、规律的服药,这些枯燥的日常,才是他能不能稳住病情的关键。

在出院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国强渐渐学会了随身带水壶,走到哪里都不离手;工地上,别人用啤酒解渴,他则默默拧开水壶,分次小口喝水。 起初工友们还打趣,说他“像学生似的守规矩”,但时间久了,大家看到他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反而没人再笑话。 张国强自己心里清楚,那水壶里的每一口水,都是他与病魔之间的护身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3年8月14日下午,张国强正在脚手架下搬运砂石,他刚把一袋石子倒进推车里,突然眼前一阵晃动,视线像被浓雾蒙住,天地摇摇欲坠。 脑袋沉得像压了一整块混凝土,他想伸直腰,却发现双腿像灌了铅,脚步虚浮,几乎站不稳。

张国强下意识想去扶身旁的钢管,可手指僵硬得根本握不紧,手腕像冻住般无法用力。 胸口一阵压迫,好像有石板死死压着,呼吸急促短浅,每吸一口气都伴着撕裂般的窒闷。 紧接着,胃里猛地翻腾,一股刺鼻的氨味混着金属腥味直冲喉咙,让他恶心欲吐,口腔里满是苦涩。

张国强张嘴想喊工友帮忙,却发现舌头像被钉住,说不出一个字,喉咙里只发出嘶哑的喘息声。 汗水顺着额头和脖子狂涌,衣服几乎被湿透。 下一秒,眼前骤然陷入黑暗,整个人猛地向后倒去,砸在一旁的砂石堆上,铁锹“哐当”掉在石子里,溅起一阵灰白粉尘。

工友们被声响惊动,纷纷跑过来,只见张国强面色灰白得吓人,嘴唇青紫,双眼紧闭,浑身冷汗直冒,手脚僵直毫无反应。 有人慌忙去拍他的肩膀,却只听见他喉间断断续续的喘息声,急得当场吼了出来:“快打120!”

送到医院时,张国强已陷入浅昏迷,心跳快速而微弱,呼吸急促且浅。 血检结果显示:血肌酐高达968μmol/L(正常男性应<115),尿素氮升至31.5mmol/L(正常为3.1~7.1),血钾6.8mmol/L(正常3.5~5.5),肾小球滤过率仅剩8.1ml/min/1.73㎡。 床旁心电图显示T波高尖、PR间期延长,典型高钾血症信号。 尿常规则提示:尿蛋白3+,镜下红细胞遍布视野,尿液比重极低,几乎丧失浓缩功能。 医生结合所有结果,明确诊断为尿毒症期,伴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必须立即进行血液透析。

听到“尿毒症”这三个字时,张国强的妻子只觉得天旋地转,像是一块巨石猛然砸在脑门上,整个人愣在原地。 她手里攥着的检查单再也握不住,扑通一声掉落在地,却毫无察觉。 眼神死死盯着面前医生沉重而冷静的神色,脑海里一片空白,连双腿都不听使唤,身子只能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支撑。

她张了张嘴,唇角止不住颤抖,却发不出完整的话语,只冒出几声含混的气音。 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抽走了动力,周围所有的嘈杂都远去了,只剩下心脏沉闷有力的跳动声在耳膜深处轰鸣。 病床上,张国强安静地昏迷着,面色苍白得毫无血色,手上插着针管,胸口起伏微弱,周围监护仪发出一声声冷冰冰的滴答声,像是一场毫无征兆却毁灭性的灾难突然降临。

“不可能啊……”张国强的妻子喉咙沙哑,声音几乎听不清楚,带着完全不敢置信的颤抖,“医生不是说他恢复得不错吗?三个月前复查的时候不是一切正常吗……”

几分钟后,原本呆滞的她像是被猛地惊醒,情绪彻底崩溃。 她冲上前,一把抓住主治医生的衣袖,眼眶早已泛红,泪水和汗水模糊了脸庞,声音颤抖却满是哀求与怒意:“你们不是说控制得很好吗?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做的啊!他从来没再喝过酒,内脏海鲜一口没碰,药一天没停过,水更是每天喝两大壶,清晨按时去小区散步,晚上也按点休息,没有一件事落下,为什么……为什么突然就成了尿毒症?”

张国强的妻子越说越急,语速快到近乎嘶哑:“就两个月前我们才来复查,你们还说血尿酸370,肌酐才刚过100,是在好转啊,你们还安慰我们没问题的。 怎么才过了两个月,他就这样躺下了?你们告诉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病房里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医生们一时无言。 不是他们不愿回答,而是这个问题连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起初,他们仍习惯性地把这类病例归结为依从性不足:是不是漏了药?是不是饮食上偷偷松懈?是不是又被工友劝喝了酒?可当张国强的妻子哽咽着一条条细节反驳时,空气顿时凝固了。

她一边流泪一边列举:“他三年来滴酒未沾,家里连含盐调味料都换掉,工地饭菜全是清淡的;每天的药都是我盯着他吃下去的;水壶我随时看着他喝,一天从没少过;就连每天散步,也是我陪着他绕着小区走上几圈。 ”

这些话让在场的医生心头一震。 他们赶紧回到办公室,调取张国强近三年来的门诊与住院记录,从血检到影像,从用药到复查,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指标、每一次随访都完完整整,毫无遗漏。 复查间隔规范合理,用药剂量记录清晰,体征监测条理分明。

随后,医生亲自把妻子叫进来,逐项追问生活细节:每天吃什么、饮水量多少、上厕所次数、睡眠时间,甚至连水温和饮食搭配都一一问到。 妻子给出的答案与他们系统里记录的情况完全吻合,没有半点偏差。 查得越细,心就越凉。 这不像一个忽视医嘱的病人,更像是一个遵守规范、却仍被暗中吞噬的“模范样本”。

为了避免误判,医生又将所有资料重新汇总,召集肾内科、急诊科、药学科、营养科的同仁反复讨论。 资料一遍又一遍地被翻阅,可能的诱因一项又一项被推敲,可得出的结论始终一致:没有明显错误,没有异常情况,没有哪一步处理不妥。 整个病例就像有一个关键环节被无形之手抹掉了一样,看似无懈可击,却走向了最糟糕的结局。

那天夜里,主治医生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盯着屏幕上一行行冰冷的指标,思绪翻腾不已。 他很清楚,自己的临床经验有限,但这并不能成为推脱的理由。 眼前这个病例过于异常,也过于危险,如果原因找不出来,下一次就可能是另一个“张国强”。

在多方讨论依旧没有结果之后,主治医生终于下定决心:他要把张国强自第一次发病以来的所有资料,全部汇总整理一遍。 他几乎连夜调出了所有检查单、影像学资料、用药记录、复查指标、家庭健康管理档案,甚至包括心电图曲线和肾功能变化的全过程。 每一份数据、每一张报告都被仔细归类,他还附上了自己数页的分析推论。 整理完毕时,他深吸了一口气,把厚重的文档发给了自己尊敬的老师——国内著名肾病学专家陈教授。

盛夏的午后,陈教授坐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办公室里。 窗外烈日炙烤着大地,百叶窗投下斑驳的光影,而她的注意力却全神贯注地落在桌案上的病例汇总上。 那一行行冰冷的数据在她眼中并不是枯燥的数字,而像是一条尚未被解开的谜语。

这是一份异常完整的病例报告,来自华东一所三甲医院。 患者的基本信息、每一次就诊的时间、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情况、生活方式记录,全都被归纳在不同的标签页中,井然有序。 她的目光在几组关键数字之间来回跳跃:三个月前,血肌酐接近正常,肾小球滤过率维持在安全水平,血压也控制稳定;可短短数月后,指标却急剧下滑到终末期水平。 整个治疗流程无懈可击,用药记录也没有遗漏,然而最终的结局却难以解释。

她慢慢合上文件,靠在椅背上,目光深远,久久未语。 良久,她才轻声自语:“这个病,按理说不该是这样走向的。 ”陈教授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成千上万的肾病患者。 从最初的尿酸升高,到反复痛风,再到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终末期,每一例都有迹可循:饮食不节制、长期高尿酸负荷、药物依从性差、感染、并发症……这些都是常见的推手。 但张国强的病例却像是刻意避开了所有高风险因素。 他简直就是一本标准化教科书里的“模范病人”,却仍被病魔毫无声息地拖入深渊。

“问题并不是在哪一步做错了,而是我们根本忽略了真正的风险点。 ”陈教授的眼神逐渐变得锋利冷静。 她心里清楚,答案一定隐藏在那些日常细节里,在医生们习以为常、患者自己也不曾注意的地方。 不是数据本身,不是纸面的流程,而是“人”本身。 想到这里,她拿起桌上的电话,语气笃定而不容置疑:“联系患者家属,我要和他面对面谈一谈。

三天后,在陈教授的安排下,医院与张国强的家属进行了一次视频随访。 那天是周五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桌面,教授坐在电脑前,镜头正对着她。 屏幕另一端,是刚出院在家休养的张国强,他靠在家里堂屋的竹椅上,神色略显紧张,身旁放着一个盛满温水的玻璃杯。 妻子坐在他身边,帮他调试手机摄像头的角度。

“张师傅,我们随便聊聊,就像朋友聊天一样。 ”陈教授的声音平缓而温和。 张国强点了点头,嗓音沙哑,却努力挤出一丝笑容:“比前些日子好多了,就是刚透析那几天有点难受。

接下来近半个小时,陈教授耐心询问了他的生活点滴——起居作息、饮食习惯、如厕次数、睡眠情况,甚至连排尿时是否伴随泡沫、是否出现下肢浮肿等细节也不放过。

她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快速记录,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她的眉头却始终紧锁。 张国强的回答几乎完美: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六点准时吃早饭;三年来滴酒未沾,所有内脏、海鲜都从餐桌上消失;每天坚持走路两公里,药物从不间断,剂量与时间都严格遵守,简直是一个典型的“高依从性”病人。

陈教授合上笔记本,眼中浮现一丝倦意。 她原本打算就此结束谈话,可就在此时,屏幕的边角传来一声轻微的“哗啦”声——药瓶里药片滚落的脆响。 她猛地一愣,立刻抬起头看向画面。 只见张国强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熟练地从床边的小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色塑料药盒,倒出一粒非布司他片,随手拿起旁边的水杯,仰头就要吞下。

那一幕看似再平常不过,但在陈教授的眼里却如同一道电光划过,瞬间击中了潜藏的关键。 她几乎下意识地喊道:“张师傅,你平常都是这样吃药的吗?”张国强愣了一下,手里还夹着药片,下意识点点头:“是啊,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吃药,吃完了再去烧水干活。 ”

陈教授沉默许久,目光中闪过一丝惋惜。 她缓缓开口,语气沉重而低沉:“张国强,我大概明白你的病情为何会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了。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药物本身,也不是剂量、时间,甚至也不是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 关键在于,你每天服药的方式里,有1个微小却致命的细节,从未被重视,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你。 正是这1个细节,日复一日地积累,最终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它看似无迹可寻,却正是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啊!”

张国强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药片倒在手心,然后用床边的水杯直接吞下。 他认为这样做最保险,绝不会忘记。 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长期空腹服用某些药物,在胃肠道环境尚未被食物和足量水分缓冲时,药物直接接触到胃黏膜,可能会造成刺激,加重胃部不适。 而更重要的是,缺少足够的水分配合,药物在消化道的溶解和吸收环境并不理想。

对于需要长时间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的药物而言,这种长期的小误差可能在早期并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结果却可能改变整个代谢平衡。 张国强的情况正是如此。 每天早晨,他在体液尚未补充、循环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服药,药物在血液和肾脏中达到的浓度波动更加剧烈,加上夜间机体本就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尿酸在此时更容易形成结晶沉积。 这种反复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像在肾脏内部不断埋下小小的火种,最终导致全面的炎症与损伤。

医学上有个常见的现象,很多慢性病患者在用药上非常自律,剂量和时间都不曾间断,却依然会出现病情突变。 原因往往不在药物本身,而是在服药的环境和习惯。 药片的大小、吞服的方式、伴随的饮水量,甚至身体当时的状态,都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走向。 小到一口水的差别,长年累月也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张国强的案例提醒人们,慢性病管理绝不是只有“吃药”这一条主线。 药物之外,身体的内环境才是决定走向的真正土壤。 夜间休息后,机体处于缺水、循环减慢的状态,血液黏稠度较高。 此时若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既可能对肾脏带来额外负担,也可能造成代谢的不均衡。 虽然这种影响微弱且短暂,但在数年、数千次的重复下,终究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隐形力量。

很多人会以为,严格遵守医嘱、不偷懒、不漏服,就是最佳的依从性。 的确,这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因此避免。 人体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药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张国强的生活几乎堪称教科书式的规范,可惜在这个微小的细节上无人提醒,他自己也未曾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于是,表面稳定的数据背后,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尿毒症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多因素叠加。 长期高尿酸血症本身就是危险因素,而在张国强身上,空腹状态下服药、缺少充足水分缓冲,给了尿酸结晶更多沉积的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肾脏的过滤能力一天天被消耗,肌酐水平逐渐上升。 早期的轻微波动或许并不明显,甚至在复查时也能保持在“正常边缘”,可一旦超过了机体代偿的极限,便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失控。

这正是张国强病例的特殊之处。 外在看,他几乎没有任何松懈,生活习惯堪称严谨。 可内部的变化,却因为这个长期存在的小细节而一步步积累。 医学上的危险往往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错误,而是日常里微不足道的忽视。 就像一滴水不断滴落石块,短时间里看不出痕迹,可多年之后,却能留下深深的裂痕。

通过这个案例,能清楚看到一个事实:慢性病管理是一场细水长流的过程,不仅需要依靠药物和饮食控制,更需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保持稳定。 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在恰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否则即便剂量和时间都正确,也可能因为环境条件不当而削弱疗效。 张国强每天醒来就立刻吞药的习惯,在外人看来只是顺手的小动作,但对于本就脆弱的肾脏来说,却是不断累积的额外负担。

医学的难点往往就在这里。 医生可以给出标准的诊疗方案,可以反复叮嘱饮食禁忌和用药规律,但患者在家中千变万化的生活细节,却很难被一一覆盖。 正因如此,很多时候疾病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放纵,而是因为忽略了某些未被提醒的环节。 张国强的经历,恰好为这种“隐形风险”敲响了警钟。

资料来源:

1.李强,王敏.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4,28(03):245-249.

2.周伟,赵静.非布司他对慢性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肾功能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0):74-77.

3.陈磊,刘芳,张军,等.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4,43(06):512-516.

(《45岁泥瓦工吃非布司他降尿酸,每天喝2000ml水,1年后却患上尿毒症,医生:3个细节害了他 》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